缩略图

在游戏中促进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实践与探索

作者

张雯妍

张家港市北庄幼儿园

教师要结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要求在幼儿园内为幼儿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掌握交流的方法和技巧,强调了交往能力培养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良好的同伴交往能力不仅有助于幼儿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增强自信心和归属感,还能促进幼儿认知、情感和道德的全面发展 ,对幼儿未来适应社会、融入集体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在游戏中促进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意义

3-6 岁幼儿在游戏中运用模仿、合作、协商等互动行为可以逐步掌握分享玩具、遵守规则、表达需求等社交技能,同时游戏中难免出现的争抢、冲突等情境,为幼儿提供了处理矛盾的实践机会,在反复试错中积累交往经验,逐步从自我中心走向理解他人。游戏也为幼儿创造了真实的社交场景,助力幼儿融入集体、习得社会规范,强化幼儿的社交成就感,增强主动交往的自信心,教师经过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互动模式,可以精准把握不同幼儿的交往特点,进而采取针对性策略,帮助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提升交往能力。这种以游戏为依托的交往教育既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又能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主动探索社交技巧,为幼儿未来融入社会、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奠定坚实基础。[1]

二、在游戏中促进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实践策略(一)依托角色扮演游戏,培养幼儿的角色意识与沟通

幼儿的认知发展源于社会互动,而角色扮演游戏为幼儿提供了最近发展区内的交往实践机会,幼儿在游戏中要理解不同角色的职责与行为规范,通过语言沟通、 为配合完成角色任务,这一过程能促进其角色采择能力与表达能力的发展。角色扮演游戏中幼儿对角色符号的运用能帮助他们建立共同的交往规则,提升沟通的有效性。

例如教师为大班幼儿开展“娃娃家”这一主题的角色扮演游戏时可以提前准备超市、医院、餐厅等场景道具,引导幼儿自主选择收银员、医生、顾客等角色,幼儿在游戏初期可能因角色职责不清产生冲突,此时教师不宜直接干预,而是以顾客身份加入游戏,随着游戏深入,教师可增加难度,比如设置超市缺货情境,鼓励收银员与仓库管理员沟通补货,顾客与收银员协商等待时间。在一次医院游戏中,扮演医生的幼儿最初只会说你生病了,经过教师引导医生要问问病人哪里不舒服呀,逐渐学会用“你头疼吗?”“需要打针哦”等语言与病人互动。通过反复的角色实践,幼儿不仅掌握了不同场景下的沟通方式,更能站在角色角度思考问题,比如医生要照顾病人、顾客要遵守秩序,有效提升角色意识与沟通能力。

(二)设计合作性游戏,提升幼儿的协作意识与问题解决能力

教师在刚为幼儿开展游戏教学的时候,很多幼儿都会将自己放在游戏活动的中心,不懂得如何与同伴和教师进行交流和合作,这就要求教师合理运用合作游戏可以让幼儿在互动中发现自己的想法与他人不同,学会考虑他人需求,幼儿经过观察同伴的行为并模仿可以习得合作技能。幼儿在合作游戏中要经过分工、协商、解决冲突,以此来促进幼儿协作意识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而共同目标的达成则能增强其集体归属感。

例如中班开展“搭建城堡”合作性建构游戏时,教师可以提供积木、纸板、绳子等材料,提出目标“我们需要搭一座有大门、塔楼和花园的城堡,大家一起想办法完成。”游戏开始时,幼儿可能各自为政,有人只搭塔楼,有人专注于花园,导致整体结构混乱。教师此时可引导:“城堡的大门在哪里呢?如果没有大门,大家怎么进去呀?”引发幼儿讨论,进而自然分工: “我和小明搭大门 红和小刚建塔楼”“我来种花园的花”。过程中难免出现冲突,两名幼儿因争抢“塔楼”积木争吵,教师可提问: “你们觉得塔楼需要大积木还是小积木?如果不够,能不能用其他材料代替?”引导幼儿协商解决,最终他们发现用纸板卷成圆柱也能当塔楼支柱。

(三)组织规则性游戏,增强幼儿的规则意识与情绪调节能力

幼儿阶段规则意识尚未成熟,而规则性游戏能 则对所有人的约束性,从而从“服从权威”向“自觉遵守规则”过渡,规则性 幼儿提供了情绪管理的实践机会。幼儿需要学会处理挫折感,规则性游戏中 的输 不可怕,并学会用恰当的方式表达情绪,增强情绪调节能力。[2]

例如小班开展“抢椅子”规则性游戏时,教师先明确规则“音乐停时,大家要坐到椅子上,没坐到的人暂时休息。”初期幼儿可能因不懂规则争抢椅子,甚至哭闹。教师可放慢节奏,用儿歌重复规则:“音乐响,走走走;音乐停,坐坐好,不推不抢守规则。”当幼儿因没抢到椅子哭泣时,教师不急于安慰,而是引导:“这次没坐到,下次跑得快一点就有机会啦,我们先当小观众为别人加油吧。”几次游戏后,幼儿逐渐理解规则对每个人都一样,争抢行为明显减少。规则性游戏让幼儿在反复地遵守规则、体验结果与调整行为过程中,不仅明确了交往中的基本规范,更学会了在情绪激动时自我调节,为良好的同伴交往奠定了行为与心理基础,让幼儿在自己的实际生活中也可以自觉遵守规则,维护规则。

结语:

总而言之,教师要充分结合游戏活动帮助幼儿理解社会规则和角色职责,锻炼语言表达和沟通技巧,在与同伴的互动中学会换位思考,增强合作意识,形成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有效提升解决冲突和问题的能力,更加自信、大胆地与同伴交流互动。教师要更好地发挥游戏在促进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方面的作用,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和未来的社会适应奠定坚实的基础,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在充满爱与关怀的交往环境中,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共同成长,并为幼儿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吉晓琴.角色游戏在幼儿同伴交往能力 中的有效利用[J].美眉,2023(2):0070-0072.

[2]赵文霞.基于角色游戏提升幼儿的同伴 往能力[J].新课程研究,2023(32):129-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