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源·立根·生情:乡土文化资源在幼儿园美育中的新路径探索
平婷
苏州市吴江区流虹实验幼儿园
乡土资源是一种弥足珍贵的教育资源,更为幼儿园美育活动的开展提供可靠的支撑。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美丽乡村的外观建设越来越完善,如何挖掘乡土文化中的本土美育元素,提高幼儿对乡土文化自信和自觉意识,成为美育课程的重要指向。作为拥有2500 年建成史的苏州古城,苏绣是最具有代表的乡土文化遗产,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幼儿对于自己的家乡文化缺少自信,对苏绣文化更是知之甚少,如何让美育根植乡土文化并与时俱进?笔者立足实际状况和问题,基于此通过充分利用本地域的苏绣文化资源开展美育活动让幼儿感受美进行“寻源”,为幼儿创造美而“立根”,为幼儿传承美“生情”,培养幼儿审美能力的同时,弘扬和传承乡土文化资源的价值,提升幼儿审美素养。
一、“寻源”:利用乡土文化资源,让幼儿感受美
(一)浸润“文化村”——访游文化资源足迹
《指南》中艺术领域建议:“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在开展研学活动前,教师基于调查,围绕“关于苏绣,我知道的”和“关于苏绣,我想知道的”两个问题展开讨论,通过讨论发现,幼儿对于“苏绣是谁发明的?”“苏绣制品需要什么材料?”等隐形信息感到好奇。为此,我们邀请家长带领幼儿一同行走和探访,让他们通过实地观摩与亲身体验,对苏绣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例如:苏绣的起源、发展以及背后的故事……进一步地了解了苏绣悠久的历史以及它的起源、文化、在生活中的作用,带给幼儿一场身临其境地苏绣艺术之旅,感受其苏绣艺术的独特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而激发他们对乡土艺术文化的热爱与传承。
(二)浇筑“艺术馆”——探寻乡土艺术元素
《指南》中明确指出:“有条件下的情况下带幼儿去美术馆欣赏艺术作品,4~5 岁幼儿能够专心观看时会产生相应的联想和情绪反应。”苏州木渎古镇,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并与之相隔不远的山塘街上,就有一座“姚建萍刺绣艺术馆”,里面陈列了和苏绣相关的一系列内容。教师充分周边资源,引导幼儿走近苏绣艺术馆,参观了琳琅满目的苏绣作品展示,通过自己观察和寻找发现了更多美丽的苏绣物品,有绣着山水的画框、有绣着孔雀的扇子、有绣着梅花的屏风、还有绣着荷花的香包呢……幼儿惊奇地发现:“咦,这个镜框里的熊猫两面都是一模一样的?”馆长告诉大家:“这是双面绣,是刺绣中的极品。”在欣赏各种各样的刺绣作品时,幼儿用手触摸、用眼睛欣赏,直观地感受刺绣花纹、线条、色彩的美。同时也发现苏绣需要的工具多种多样,有绣针、绣线、绣绷、绣布,让幼儿感受苏绣工艺的文化之美、技艺之美、精神之美同时,引导幼儿树立美的理想、发展美的品格,培养美的情操,弘扬中华美育精神。
二、“立根”:依托乡土文化资源,激幼儿创造美(一)创设“绣美长廊”——赏析苏绣文化之美
有了前期幼儿对苏绣文化已有的经验积累,不断带来丰富的主题资料在班级楼层长廊创设“绣美长廊”板块,在板块创想、板面设计等过程中,教师从“想做什么”“怎么去做”“谁来做”三个角度出发引导幼儿梳理和制定“绣美长廊”的整体布局和方案,形成“苏绣文化墙”“绣艺宣传栏”“绣品展览区”这三部分内容,自主选择参加相应的行动小组开展活动。
苏绣文化墙
在楼层长廊的外部环境创设了,选取了“苏绣针法”“苏绣制作流程”“苏绣故事“等几大方面来呈现苏绣文化的主要线索,将幼儿眼中的苏绣之美以立体、动态的组合方式,幼儿通过用自己的方式装饰和布置环境,最终完美的展现在他们面前,营造出浓郁的苏绣艺术长廊氛围。
绣艺宣传栏
幼儿通过视频、绘本、音频等不同的方式,分组了解苏绣的历史、苏绣的代表人物、苏绣的特点以及苏绣的刺绣方式,通过小组分享,幼儿对于苏绣的认知更加丰富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胆表达自己对苏绣的体验和情绪情感。
绣品展览区
为了让幼儿能在班级里感受到绣艺之美的感觉,师幼共同收集了各种各样的苏绣作品,大家围绕“我们怎样给它们分类呢?”“我们将这些作品怎样的摆放才能又美观又方便观看呢?”等问题,将班级的活动室划分为“苏绣DIY”“苏绣之家”“苏绣艺创”等区域,将其设有绣针、绣线、绣绷、绣布等工具,让幼儿在一件件绣品的参观中感受苏绣非遗传承人的智慧,感受苏绣艺术的美。
(二)开设“绣艺工坊”——体验苏绣工艺之美
苏绣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它既能展现出细腻柔美的线条,又能表现出生动逼真的画面,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让幼儿愈发好奇。由此,教师在班级开设“绣艺工坊”教授绣技法,让幼儿在针线之间感受艺术的魅力。
非遗匠人“引进门”
为了提升幼儿手工苏绣的技能,幼儿专门拜访了苏绣传承人,幼儿还对自己刺绣体验时遇到的问题,主动地请教了苏绣匠人,主要先从理线、剪线、握针、穿线、起针、打结等环节进行了示范,再手把手教幼儿学习“套针”,重点指导幼儿第二针的针头要套住第一针的针尾。幼儿依偎在苏绣匠人的身旁,认真学习刺绣技巧。此次拜访非遗匠人活动,不仅拓宽了幼儿的知识面,感受着苏绣技艺所带来的不同的美,在实践中体会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
绣制体验“手艺活”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幼儿纷纷打开绣包拿起针线,化身“小绣娘”“小绣郎”,在绣卡上起针绣制,刺绣过程中,分线、穿针、引线起针……细长的丝线在布上游走,衣服上可爱的苏绣作品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大家面前。幼儿通过动手实践,学习使用苏绣工具,尝试基本的针法以及走线,拓展新的技能,感受平针绣排列均匀整齐的美。
三、“生情”:深挖乡土文化资源,引幼儿传承美
(一)开发资源——童新绣创本色
幼儿体验了镇湖绣品一条街中苏绣非遗文化和民间工艺的独特魅力,尤其对苏绣制品和精湛的技艺等印象深刻,教师创设了丰富的区域环境,投放了适合幼儿操作的材料,幼儿在自主游戏中积极尝试、体验苏绣工艺,为幼儿巩固苏绣技能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体验和发展空间。

(二)再现艺境——童绘绣美家园
随着活动的深入,幼儿出现了很多创造性的行为,以苏绣为媒介,从美育不同的观察角度,激发幼儿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利用美育创新和传承苏绣文化资源,去描绘绣美家园的美好生活。
绘手“知绣美”
苏绣在色彩或者是图案等多方面都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能够与书画术媲美争艳。苏绣团扇上面的精美花纹深受幼儿的喜欢,由此萌生出自己设计刺绣的纹样,他们对于设计图没有一定的概念,刚开始画会出现图案小、纹样琐碎等小状况,于是我们在团讨后,一起欣赏了特别优秀的设计作品和一些真实的苏绣画稿,感知苏绣纹样造型和形态结构。在接下来的设计思路中,幼儿发现图案不能太慢,要留白,还要尽量画出绣案的特点,进一步提升幼儿对苏绣的色彩搭配、布局设计的美感。
诗画“赞绣趣”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结合,共赞苏绣之美。教师抓住这个契机,从童谣入手,围绕“锦绣之美”为话题点,师幼共同创编一首童谣“风儿清,草儿绿,游春踏青赏苏绣”,激发幼儿对非遗苏绣技艺感兴趣,在念念童谣、演演童谣的活动中,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意识得到了培养。
科创“新绣乐”
陶行知先生曾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教师引导幼儿将苏绣元素融入现代作品中,衍生出亲子手工绣、绣班牌、绣荷包等活动,他们在刺绣的过程中,可以自由发挥想象,用自己手中的一针一线绣制出自己的内心世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发现更多苏绣之美。
【参考文献】
[1]洪淑青.如何运用乡土文化资源开展美育课程实践研究 [J].当代家庭教育 2020 年16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