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论鉴定工作在档案数字化进程中的前置性作用

作者

蒋琼芳

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广西桂林 541000

引言:随着信息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深度渗透,档案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各级机关单位提升档案管理效能的关键举措。对市级党校而言,档案不仅涵盖教学科研、干部培训、党建工作等核心业务记录,还包含反映地方干部教育发展历程的重要史料,其数字化建设直接关系到党校档案资源的高效利用与安全传承[1]。当前,市级党校在档案数字化推进中面临两大核心难题:一是党校档案类型繁杂,涵盖教学档案、科研档案、学员档案、历史沿革档案等,若对所有档案“一刀切”式开展数字化,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与财力;二是部分市级党校受限于地方财政支持,档案经费与技术资源相对有限,盲目推进全面数字化易导致资源浪费、进度滞后。在此背景下,明确档案数字化前鉴定工作的内容与意义,精准筛选数字化对象,成为市级党校高效推进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关键突破口。

一、档案数字化前鉴定工作的核心内容

市级党校档案具有“政治性、教育性、史料性”三重属性,其数字化前鉴定工作需紧密结合党校业务特点,聚焦以下三方面内容开展。

(一)结合党校业务需求,判定档案核心价值

档案数字化的本质是通过技术手段 让高价值档案更好服务于党校教学、科研与干部培训工作。因此,价值判定 用价值档案,包括当前干部培训课程配套的教学案例档案、近5 年 考核档案等,此类档案直接支撑党校日常业务,数字化后可快 审慎判定低利用价值档案,如重复存档的会议通知、已失效的行政 此类档案长期处于“沉睡”状态,利用需求极低,无需纳入数字化范围,可按《 规定定期开展销毁或离线封存[2]。

(二)聚焦档案安全传承,鉴别特殊类型档案

党校档案中不乏具有历史价值的珍贵史料,部分档案因年代久远或保管条件限制存在破损风险,需通过鉴定优先开展保护:重点鉴别年代久远档案,如党校建校初期的干部培训记录、地方党史与干部教育发展史相关的历史档案(如改革开放初期的党校教学大纲、计划经济时期的干部轮训档案),此类档案承载党校历史记忆,纸质原件易出现老化、脆化等问题,需通过数字化实现“永久保存、安全利用”; 细致鉴别破损档案,包括因受潮、虫蛀导致字迹模糊的历史档案,或装订脱落、纸张残缺的重要会议记录(如历年党校党委扩大会议记录),需先鉴定破损程度与修复价值,对具备修复条件的档案,可同步开展“修复+数字化”工作,避免原件在后续利用中进一步损坏[3]。

(三)立足党校职能定位,筛选标志性特色档案

市级党校通常留存反映地方干部教育特色与重大事件的档案,此类档案具有独特的纪念意义与教育价值,需通过鉴定重点筛选: 筛选标志性事件档案,如党校承办的地方重要干部专题培训班档案(如乡村振兴干部专题培训、基层党建干部轮训档案)、参与地方重大政策调研的记录档案、校庆或重要党建活动的影像与文字档案(如建党百年干部教育成果展相关资料); 筛选特色业务档案,如针对本地产业发展设计的干部实训档案(如地方制造业转型升级干部实训记录)、地方红色资源融入干部培训的教学档案(如利用本地革命纪念馆开展现场教学的方案与总结),此类档案体现党校“服务地方”的职能定位,数字化后可作为特色资源库供教学与研究复用[4]。

通过上述鉴定工作,可全面梳理现有档案资源,剔除长期沉睡、保存价值与利用价值较低的档案,精准筛选价值高、利用率高、具有特殊意义的档案开展数字化,最终满足党校对档案“保护+高效利用”的双重需求。二、档案数字化前鉴定工作对市级党校的现实意义

对市级党校而言,档案数字化前鉴定并非“额外环节”,而是提升数字化效能、节约资源、保障档案管理质量的核心支撑,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一)提升数字化档案实用性,服务党校核心业务

通过鉴定筛选出高价值、高利用档案,可避免数字化档案库“臃肿冗余”。数字化完成后,教学人员能快速调取所需案例与科研资料,学员管理部门可高效查询学员档案,直接提升党校教学、科研与管理效率,让数字化档案真正“用起来”,而非单纯“存起来”,切实服务于干部教育核心任务[5]。

(二)降低数字化成本,优化党校资源配置

市级党校档案经费与技术人员通常有限,鉴定工作可直接缩减数字化范围——剔除低价值、无利用需求的档案,能减少扫描、数据存储、系统维护等环节的投入,将有限资源集中于核心档案的数字化。例如,某市级党校通过前期鉴定,将数字化范围从原计划的12 万件档案缩减至5 万件,直接节约经费约 40% ,避免“盲目投入、低效产出”,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6]。

(三)深化档案管理认知,提升党校档案工作水平

鉴定过程需档案管理人员逐件梳理档案内容、分类与利用情况,本质是对党校档案资源的“全面盘点”。管理人员可通过鉴定明确各类档案的分布、价值与需求,为后续档案分类管理、利用制度完善提供依据,推动党校档案管理从“被动保管”向“主动服务”转型[7]。

(四)保障数字化工作有序推进,实现“分层落地”

党校档案数字化难以“一蹴而就”,鉴定工作可明确档案数字化的“优先级”:优先处理高利用、需保护、有特色的档案(如教学档案、历史档案),再逐步推进一般业务档案的数字化。这种分层推进模式能在短时间内满足党校核心业务的数字化需求,避免因“全面推进”导致进度滞后,确保数字化工作有序、高效落地[8]。

结语:档案数字化是档案事业迈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而其前的鉴定工作则是确保该项工作高效、科学、经济开展的重要保障。市级党校及其他档案机构应高度重视鉴定环节的系统构建,明确鉴定标准与流程,强化人员专业素养,使档案数字化真正成为一项价值导向、科学决策、效益显著的长期性工程,为实现档案资源的长期保存、深度开发与高效利用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莉. 机关单位档案数字化建设中的前置鉴定工作探析[J]. 档案与建设, 2022(5):45-47.

[2] 国家档案局. 档案数字化外包安全管理规范(档办发〔2014〕7 号)[Z]. 2014.

[3] 张敏. 历史档案数字化前的鉴定与保护策略[J]. 兰台世界, 2021(8):68-70.

[4] 李娟. 党校特色档案资源数字化建设路径研究[J].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23(2):124-126.

[5] 陈晨. 档案数字化前鉴定对提升档案利用效能的作用[J]. 办公室业务, 2022(11):156-157.

[6] 赵刚. 市级机关档案数字化建设的成本控制与优化[J]. 档案管理, 2021(3):58-59.

[7] 刘芳. 档案鉴定工作对提升档案管理水平的实践意义[J]. 卷宗, 2020(28):34-35.

[8] 周伟. 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分层推进策略研究[J]. 山西档案, 2022(4):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