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赋能绵阳乡村非遗保护与传承研究
谢欣岑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绵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MY2025YB018
研究目的
在绵阳市这一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且科技实力凸显的城市背景下,其乡村区域孕育了草编、麦秆烙画等众多承载地方文化精髓与历史记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些瑰宝在当代仍展现着不朽的艺术生命力。面对信息化、数字化浪潮的深刻变革,其中VR、AR、AI 等数字技术已成为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键力量,短视频、直播等新型数字媒体形态亦成为文化传播与交流的主要阵地。
鉴于此,本研究以数字技术赋能绵阳乡村非遗保护与传承为核心议题,旨在系统探究在数字化时代语境下,如何依托VR 体验、AR 增强展示、AI 智能解析等前沿数字技术,有效破解非遗技艺传承的现实困境与市场竞争挑战,实现非遗资源的系统性保护、高效传播与活态发展;同时,通过深度剖析数字技术赋能下的非遗保护与发展范式,全面揭示包括体育类在内的各类乡村非遗在当代社会的独特价值、深层文化意涵及社会功能,为非遗保护实践提供新颖的理论视角与实操路径;最终,聚焦于绵阳乡村非遗保护的具体实践,提炼并总结数字技术应用于非遗保护的有效策略与方法,构建起广泛传播、深入发展、可持续传承的数字化保护体系,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与地方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与智力贡献。
研究方法
运用文献研究法与跨学科分析法,在中国知网、Web of Science、EBSCOhost 等中英文学术数据库中系统检索“数字技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乡村文化传承”“非遗数字化”等主题文献,重点分析数字人文、文化科技融合、非遗活化等领域的理论框架与实践案例;同时,通过绵阳市图书馆、地方文化馆档案室及政府公开文件库,收集绵阳乡村非遗的政策文本、项目申报书、传承人口述史等一手资料;此外,借助新浪微博、抖音、B 站等新媒体平台,抓取非遗相关短视频、用户评论及传播数据。对收集到的多源异构数据,采用 NVivo12 质性分析软件进行编码分类,从技术赋能路径、文化价值重构、利益相关者协同三个维度提炼核心观点,结合传播学“5W”理论、文化生态学“适应性传承”模型及技术接受模型(TAM),构建数字技术赋能非遗保护的理论分析框架,为后续实证研究提供学理支撑与概念工具。
研究过程
一、绵阳乡村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现实困境
1、保护意识与技术适配性断层
绵阳乡村非遗传播仍依赖传统节庆展演(如羌历年、文昌庙会)和线下培训,新媒体传播覆盖率不足 25% ,导致其文化影响力局限于川西北地区,未能突破“地域性”传承壁垒。调研显示,大部分非遗传承人缺乏数字化工具操作能力,70%的公众通过非数字化渠道接触非遗,反映出保护主体与技术赋能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
2、文化资源整合与共享机制缺失
绵阳非遗文献、技艺影像、口述史资料分散于市文化馆、乡镇文化站及民间艺人手中,未形成标准化数字资源库。据统计,公开可检索的羌绣纹样数字化资源仅占其文化总量的 12% ,文昌年画制作工艺的影像记录不足,且存在格式不兼容、检索效率低下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
3、人才培养模式与传播场域错位
传统“家族传承+师徒制”模式覆盖人群有限,而数字化教学平台尚未纳入非遗培训体系。同时,非遗赛事活动以县域展演为主,全国性或跨区域赛事参与率不足,导致其社会关注度持续低迷。
1、制度保障与技术标准双轮驱动
构建“政策-技术-社区”协同保护框架:推动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办法实施,明确羌绣纹样、白马藏族歌舞等数字版权归属与传播规范;制定绵阳乡村非遗数字化采集标准,统一3D 建模、动作捕捉、光谱分析等技术的数据格式,为资源整合提供制度与技术双重保障。
2、数字资源库与传播矩阵协同构建
开发“绵阳乡村非遗数字档案馆”,集成VR 全景展示(如北川羌寨虚拟漫游)、AI 动作解析(如白马藏族舞蹈动作标准化)、区块链版权确权(如文昌年画数字藏品)等功能,实现文化资源的高精度保存与沉浸式传播。同步搭建短视频平台(抖音/小红书)传播矩阵,通过“非遗技艺挑战赛”“历史故事情景剧”等UGC 内容,使绵阳非遗相关话题播放量得以突破,形成“资源库-传播链-用户圈”的生态闭环。
3、人才培养与赛事创新双向突破
构建“线上慕课+线下工坊”混合式培养体系:联合地方高校开发《绵阳非遗数字化保护》慕课(MOOC),覆盖羌绣、年画、歌舞等技艺;创新举办“川西北数字非遗联赛”,运用动作捕捉与虚拟仿真技术,实现羌绣纹样设计、年画制作工艺的跨地域实时协作,吸引青年群体参与率,推动非遗从“地域性技艺”向“数字化文化IP”转型。
三、绵阳乡村非遗保护与发展的多维价值
1、非遗保护的范式革新
本研究验证了数字技术对乡村非遗保护的普适性:通过技术赋能,绵阳非遗文化资源利用率将会的到提升,传承人数量将会增长,羌绣、年画等项目的数字化产品也会吸引更多购买者,为同类地区(如阿坝、甘孜)提供可复制的“数字化生存”路径,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2、文旅融合的生态补充
绵阳非遗“强体验、高互动”的特性与乡村文旅需求高度契合。数字化的推广,北川羌寨、平武白马寨等非遗旅游区有望形成“非遗体验+生态观光+文创消费”的复合型旅游场景,有效缓解了乡村文旅项目同质化问题。
3、文化认同创新的标杆示范
项目首创“非遗+数字技术+社区治理”模式,推动羌绣纹样应用于乡村公共空间设计(如村史馆墙面装饰),白马藏族歌舞融入学校美育课程,文昌年画成为乡村节庆品牌标识。
研究结论
数字技术将推动非遗保护从“被动抢救”向“主动创新”转型,形成“人-技-文”共生生态。第一,可以使用全息化记录。3D 激光扫描、多光谱成像等技术实现非遗技艺毫米级精度记录,如敦煌壁画数字化项目误差率低于 0.01% ,苏州刺绣针法动作捕捉系统解析 128 种传统针法,生成标准化教学动画。
第二,使用智能化传播。尝试通过短视频平台(抖音、小红书)成为非遗传播主阵地,提高全球非遗话题播放量;另外可以使用 VR/AR 技术使非遗体验沉浸化,非遗与游戏、元宇宙结合催生新业态,《原神》中璃月地区的非遗元素吸引海外用户学习中国文化,相关搜索量增长显著。
第三,数字技术可以破解非遗保护核心难题,但区域发展依然存在不平衡的问题。例如传承人断层问题,可以尝试线上教育平台开设非遗课程。鼓励高校开设非遗数字化专业,培养既懂技艺又掌握数字技术的“新匠人”。
第四,推动“非遗+产业”深度融合,激发多元参与与创新活力。鼓励非遗与文旅、消费、动漫、游戏等跨界合作,完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第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依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平台,推动非遗数字资源全球共享。例如,《来自大湾区》VR 纪录片以“VR+非遗+地域”叙事逻辑,将粤剧、舞龙舞狮等非遗项目呈现给全球用户。
数字技术不仅是非遗保护的“工具箱”,更是重构文化传承逻辑的“催化剂”。未来,需以“技术向善”为原则,平衡创新与本真、效率与伦理,推动非遗在数字时代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唯有如此,非遗才能从“濒危名录”中走出,成为全球文化共同体中永不褪色的精神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