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AI在小学生数感培养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颜妍

沈阳市皇姑区陵西小学

一、前言

针对小学教育阶段的学生,教师应保障教育活动始终契合学生兴趣点,以促使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为提升教学水平,教师应善于利用AI 技术授课,以培养学生数感。

二、AI 在小学生数感培养中的应用意义

在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带来了机遇。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非常重要,教师可利用AI 为学生提供个性化体验,应根据学生学习能力为其推送适宜的数学练习,并展开趣味活动,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在现有基础上取得进步,帮助学生建立学习自信心。同时,AI 技术的应用可减轻教师授课压力,利用AI 创设生动的学情,将抽象的数字概念以更具象化的方式呈现出来,还可联系生活,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AI 技术的应用可帮助学生纠正偏差,掌握正确学习方法,让每个学生都了解自己出现错的原因,教师则通过动态调整教学策略,有效培养学生的数感,进而实现学生数学学习上不断的进步。

三、AI 在小学生数感培养中的应用策略

(一)AI 构建生活化虚拟情境

为培养学生数感,教师可利用AI 技术构建生活化虚拟情境,让学生在所创设的情境中展开高质量学习,从而感受数学学科的魅力,为学生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在教学《生活中的数》时,教师应摒弃传统理论灌输的授课方式,可要借助AI 技术构建一个超市购物的虚拟场景,并带领学生展开学习,情境中包含各类商品,而教师则需布置购物任务,要求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去挑选商品并计算价格。如,购买总价不超过30 元的4 件商品,学生通过思考以及计算,体会到数的大小比较和掌握简单的加减法运算。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展开角色扮演,分别扮演超市收银员和顾客,学生在结算时倘若计算出现错误,扮演收银员的学生则需友好提醒。通过情境教学法,不仅能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也能让学生了解数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适当调整情境内容,从而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提高学生数感,进而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二)AI 实时错题分析纠正偏差

不同学生学习能力存在差异,对于抽象难理解的数学概念,并不能在短时间内快速掌握和运用,难免会在学习中出现各种错误,此时教师应及时给予指导,帮助学生纠正错误。例如,在教学《5 以内数加与减》时,一些学生由于对数的概念不够清晰,所以在实际计算时频繁出现错误。如,在计算 2+4 时,错误的得出5,此时教师可通过AI 实时错题分析,发现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是因对数的分解组合不熟悉,或是因计算时粗心大意,导致计算结果错误,不管是哪一方面的原因,教师都应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同时,教师可利用AI 技术为学生推送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 5 以内数加与减计算,进而通过循序渐进的指导,让学生了解问题原因且掌握正确计算方法,可在后续学习中减少错误出现的概率。当然,教师在发现学生出现错误时,应采用恰当的方法提醒,避免过多批评而打击到学生自尊心,通过 AI 技术既可培养学生数感,也能提升学习成效。

(三)AI 游戏化激发学习趣味性

传统数学教学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无法让学生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为了改变现状,教师应利用AI 技术展开游戏化教学,以培养学生数感。例如,在教学《10 以内数加与减》时,教师应摒弃传统“一刀切”教学模式,可结合学生兴趣爱好,借助AI 设计“数字大比拼”游戏,然后将学生分组且明确游戏规则,在规定时间内抢答10 以内加减法题目,抢答数目最多且正确率最高的一组为获胜方,这种游戏化教学模式,即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神贯注于10 以内数的加与减计算,也能让其在良好学习氛围中,帮助学生加深对加减法的理解和运用,逐步提高其数感。并且,教师应组织好课堂纪律,游戏中可能会因意见不同而产生分歧,此时应引导学生学会沟通,要认识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从而通过相互鼓励顺利通关。游戏结束后,教师可利用AI 技术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反思自己在10 以内加减法计算中存在哪些不足,以便进行改进,从而通过AI 游戏化教学,让数学学习充满乐趣,不再成为学生抵触的事情,能自主参与到活动中,并在享受游戏带来乐趣的同时将所学知识内化。

四、结束语

当代教育背景下对教师有着严苛的要求,教育活动应始终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进而应采取多元教学方法讲解知识,让学生乐于学习。为培养学生数感,可利用AI 技术展开相关教育工作,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周月霞.小学生数感培育的路径探析[J].小学数学教育,2025,(08):22-23.

[2]黄美珠.音乐节奏与数学模式:培养小学生数感与规律认知的跨学科方法[J].基础教育论坛,2025,(16):59-61.

[3]秦华.“教学做合一”视域下培养小学生数感量感的策略[J].广东教育(综合版),2025,(07):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