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析中国金融风险现状及化解对策

作者

施琦

中冶武勘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湖北武汉 430080

引 论

改革开放及入世后,中国金融市场融入世界,风险加剧,防范化解风险成紧迫课题。金融业风险性高,防范不及时将危及社会稳定。当前金融风险研究有两大主线: 是微观研究,流行于国外,聚焦个体风险及规避方法,马克思、明斯基、金德尔伯格等提出相关理论; 是宏观研究,在我国较为流行,但存在未深入理论机理、未形成完整体系等问题,代表性学者有王维安等,总体上我国研究广度和深度不足。在制度、经济转型和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政府应重视金融风险。金融业对经济发展作用重要,且承担了改革成本,风险成因复杂,研究金融风险意义重大。

一、金融风险的概念与类型概述(一)金融风险的概念

金融风险指市场主体在交易中可能遭受的损失(非实际损失),风险越大损失及控制难度可能越大,累积至失控则损失不可避免,且始终存在。金融危机是风险长期积聚后的总爆发是系统风险失控的外化。当前我国金融风险表现为:国有银行不良资产多、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低、金融三乱频发、金融犯罪严重、违规经营、国企逃废债、资本市场波动大、企业三角债突出。

(二)金融风险的类型

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对金融风险进行不同的分类,我们从引发金融风险的不同原因及规避风险的结果上来考察金融风险,可将其归结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两大类1。

1.系统性风险

系统性风险即不可多样化风险,由外部客观环境变化及投资者无法控制的因素(如政治、经济、自然灾害等)引发,或致金融体系连锁反应与宏观金融风险。具体包括利率、汇率、政策、经济、制度、环境风险2。

2.非系统性风险

非系统性风险即多样化可分散风险,是行业或企业特有风险,由客户违约、管理不善等个别因素引发,投资者可通过多样化投资规避3。其类型包括:

(1)信用风险:借款人违约或挤兑造成损失;

(2)流动性风险:资产难变现致信用不稳;

(3)资本风险:资本不足难抵亏损;

(4)经营风险:经营中受内外部因素影响致损失;

(5)金融衍生工具风险:双重虚拟、杠杆大,风险高。

非系统性与系统性风险非绝对,二者有区别也有联系。随经济金融一体化加深,非系统性风险易扩散,引发系统性风险。

二、中国面临的金融风险的现状以及趋势(一)中国面临的金融风险现状分析

我国当前金融风险凸显:宏观层面,经济高增长依赖贷款,受房地产泡沫拖累银行不良资产增多(2012 年二季度达4500 亿),金融资产增速超实体经济且财政失衡致市场动荡,私募风险上升;企业端90%融资依赖银行贷款,民间借贷盛行,中小企业因担保不足转向高利贷,催生中介并推高不良贷款;金融创新滞后,过度融资刺激基建引发房产泡沫;股市受金融危机等影响持续低迷,投资者信心不足,A 股创新低;政府救市举措未能改善企业经营,治标不治本4。

(二)中国面临的金融风险趋势分析

我国金融业改革开放中稳步发展但风险隐患大,这些风险是多年积聚及国民经济深层矛盾反映,成因包括体制转轨等多方面。银行方面,不良债权是国有商 行风险主 难题,经济高增长下银行规模扩张但营利差、融资渠道匮乏、资本充足率低, 弱了抗风险 因市场低迷等问题,证券公司风险显露,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低、上市公司质量不高、行为不规范 沫,威胁稳定,且违法违规行为严重;保险业方面,需防范利率、资产负债匹配、资金运用等风险,90 年代中后期利率下降致寿险公司利差损突出,产品定价未全面考虑资产负债匹配,资金运用也存在损失。

三、我国金融风险形成的原因分析

我国金融风险成因与多数曾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不同,非国际投机资本冲击所致,而是转轨滞后、国企改革成本等问题,可通过配套改革解决,成因多样 5。分析发现,主要源于:

1. 经济增长方式落后:正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但过渡期长,总体仍粗放,导致企业效益差、不良贷款多。

2. 融资方式有限:主要融资方式为银行贷款,其他潜力方式未发展,增大银行业风险。3. 社会信用观念淡薄:经济迅猛发展致许多人急功近利,借钱不还,难以规避金融风险。4. 金融改革滞后:金融企业快速发展时忽视创新、改革,数量和业务增长但质量、信用等级不高,监管部门敷衍,应变金融市场变化能力差。5. 国有银行产权关系不明确:银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难有实质进展,难以形成科学激励约束机制,银行经营者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动力和压力不足,风险承担主体不明。此外,经济结构失衡、金融法规不健全等也是金融风险产生积聚的原因6。

四、中国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的对策分析(一)大力发展实体经济

泡沫时代,规避金融风险要发展实体经济,改变金融资产增长远超实质经济的不利局面。清末起,有识之士便认识到发展经济需加强实业,尤其是加 制造业。 实业能优化资源配置,创业板是金融发展的探索。金融证券市场应以公司价值增长为投资目标,培育优质 市场。同时鼓励金融创新,将其与实体经济结合,实现各要素创新发展。笔者建议,推出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前需严格调查论证以降低风险。

(二)加强政策协调

国家对金融业的政策支持包括货币、税收、财政及产业政策。货币政策支持中小企业、三农;税收政策应扩大减免范围;财政政策要保持汇率稳定;产业政策上政府应助金融企业规划产业,优化资源配置。各项政策需相互配合,以控制金融风险,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7。

(三)加快金融改革

加快金融防范制度建设,内控上需筑金融防火墙:建数据库分析贷款集中度,计算机检测贷款流程并预警;定期培训员工,提升风险敏感度;加强信息披露,强化市场约束。优化经济结构,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外部加强央行、证监会职能,设专职风险管理部门与政府监管部门;政府引导建立人才培养平台,为防范金融风险提供智力保障。

四)完善我国金融监管法律制度体系

当前,法制建设应加强:一是修改现有金融法规,规范准入标准,为监管机构正名,细化信用评价标准以降低投资者风险;二是完善法规体系,填补金融风险监控空白,建立金融机构破产制度;三是建立违规追究机制,规范金融行为;四是关注跨境金融风险,监控异常资金流,明确国际资本异常流动认定,严控资金异常流入和集中抽逃,为经济增长创造平稳环境。

参考文献

[1] 艾洪德·范立夫.货币银行学.沈阳: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03(371)

[2] 本社.中国投资银行竞争力研究报告 2013.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3.08(189)

[3] 徐龙炳.国民经济安全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09(115)

[4] 贾丽博,邓凯成.保险资金入市风险防范与监管.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07(43)

[5] 刘永刚.投资理财概论.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08(102)

[6] 朱越.开放条件下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与防范的研究.经济技术协助信息.2009(50)

[7] 顾功耕.金融市场运行与法律监管.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14).

1 贾丽博,邓凯成.保险资金入市风险防范与监管.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07(43)

2 本社.中国投资银行竞争力研究报告 2013.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3.08(189)

3 徐龙炳.国民经济安全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09(115).

4 贾丽博,邓凯成.保险资金入市风险防范与监管.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07(43)

5 刘永刚.投资理财概论.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08(102).

6 朱越.开放条件下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与防范的研究.经济技术协助信息.2009(50).

7 顾功耕.金融市场运行与法律监管.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