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施工与管理的融合模式探讨及其对工程效益的影响分析
梁骏鹏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安徽电力建设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安徽合肥 230031
一、电力施工与管理融合的常见模式及特点
(一)全过程参与融合模式
全过程参与融合模式强调管理工作贯穿电力施工的全阶段,从施工准备期、施工实施期到竣工验收期,管理团队均深度参与施工环节。在施工 施工团队共同开展图纸会审、施工方案论证、资源需求测算等工作,确保施工计划 施 段 管理人员常驻施工现场,实时监督施工流程、把控施工质量,同时根据 源调配方案、完善安全防护措施;竣工验收阶段,双方协同完成工程质量检 程顺利交付。该模式的特点是 “管理前置、全程协同”,能够有效避免施工与管理 操作与管理要求的精准对接。
(二)职能交叉融合模式
职能交叉融合模式通过打破施工部门与管理部门的职能边界,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实现人员与职责的交叉融合。一方面,选拔具备施工经验的人 入管理团队 或安 排管 人员参与施工实操培训,让管理团队更了解施工技术要点与现场实际 明确施工团队在管理工作中的职责,如要求施工班组负责人承担现场安 形成 “施工人员参与管理、管理人员指导施工” 的双向互动格局。该模式的特点是 “职能互补、责任共担”,能够减少部门间的沟通壁垒,提升决策与执行的效率。
(三)数字化驱动融合模式
数字化驱动融合模式以数字化技术为支撑,通过搭建统一的电力工程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施工与管理信息的实时共享、协同联动。平台整合施工过程中的人员定位、设备运行状态、施工进度数据、质量检测结果等信息,同时融入管理模块中的进度计划、成本预算、安全预警等功能,施工团队可通过平台获取管理要求与资源支持,管理团队可通过平台实时监控施工动态、分析施工数据,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例如,利用 BIM 技术构建工程三维模型,施工团队可依据模型开展精准施工,管理团队可通过模型进行进度模拟与碰撞检查,提前规避施工冲突;通过物联网设备采集施工现场数据,实现施工安全隐患的智能预警与管理措施的快速响应。该模式的特点是 “数据互通、智能协同”,能够提升施工与管理的精细化水平,降低人为因素导致的协同误差。
二、电力施工与管理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融合意识薄弱,部门协同意愿不足
部分电力工程项目参与方对施工与管理融合的重要性认知不足,仍存在 “施工归施工、管理归管理” 的传统观念。施工团队认为管理工作是管理部门的职责,缺乏主动配合管理、参与管理的意识,在施工过程中可能忽视管理规范与要求;管理团队则倾向于以 “监督者” 身份开展工作,对施工环节的实际困难与技术需求缺乏深入了解,制定的管理措施易脱离实际,难以得到施工团队的有效执行。双方缺乏主动协同的意愿,导致融合工作停留在表面,无法形成深度协作的合力。
(二)融合机制不健全,责任划分模糊
当前多数电力工程项目尚未建立完善的施工与管理融合机制,缺乏明确的协作流程、沟通制度与责任划分标准。在协同工作中,往往依靠人员间的个人关系或临时协调,缺乏制度性保障,导致协作效率低下;当出现施工质量问题、进度延误等情况时,由于责任划分模糊,施工部门与管理部门易相互推诿,难以快速定位问题根源并制定解决方案。此外,缺乏针对融合工作的考核激励机制,未将协同效果纳入部门与个人的考核指标,进一步降低了双方参与融合工作的积极性。
(三)数字化融合能力不足,技术支撑薄弱
尽管数字化驱动融合模式具有显著优势,但部分电力工程项目在数字化融合方面仍存在能力短板。一方面,数字化管理平台建设不完善,部分平台仅具备基础的数据存储与展示功能,缺乏数据分析、智能预警、协同决策等核心功能,无法满足施工与管理深度融合的需求;另一方面,项目团队数字化技能不足,部分施工人员与管理人员对数字化工具的操作不熟练,难以充分发挥平台的协同作用,导致数字化融合流于形式,无法真正实现施工与管理的高效联动。
三、电力施工与管理融合模式的优化方向及对工程效益的影响(一)强化融合意识,完善协同机制
优化融合模式首先需强化项目参与方的融合意识,通过开展培训、宣传案例等方式,让施工团队与管理团队充分认识到融合对提升工程效益的重要性,树立 “协同共赢” 的理念。同时,建立健全协同机制,明确双方的协作流程与沟通频率,如定期召开施工与管理协同会议,及时解决融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制定清晰的责任划分标准,将施工质量、进度、安全等目标分解到具体部门与个人,避免责任推诿;引入考核激励机制,将协同效果与绩效挂钩,对融合工作表现突出的团队与个人给予奖励,激发双方的协同积极性。
(二)推进数字化转型,提升融合技术支撑
针对数字化融合能力不足的问题,需加快电力工程项目的数字化转型步伐。一方面,升级数字化管理平台,完善数据采集、分析、协同决策等功能,实现施工数据与管理数据的深度整合,如通过平台将施工进度数据与管理计划自动比对,生成偏差预警并提出调整建议;另一方面,加强团队数字化技能培训,提升施工人员与管理人员对数字化工具的操作能力,确保平台能够充分发挥作用。此外,可引入 AI、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对施工过程进行智能监控与预测,进一步提升融合的精细化水平。
(三)推动全要素融合,实现工程整体效益提升
优化融合模式还需推动施工与管理的全要素融合,不仅关注流程与技术的融合,还需实现人员、资源、目标等要素的协同。在人员融合方面,培养兼具施工技能与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提升团队整体的协同能力;在资源融合方面,通过施工与管理的协同,实现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优化配置,如根据施工进度动态调整资源投入,避免资源过剩或短缺;在目标融合方面,将施工目标(如质量达标、安全施工)与管理目标(如成本控制、进度保障)相结合,制定统一的项目整体目标,确保双方工作围绕共同目标展开。
结束语
电力施工与管理的融合是适应电力工程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其融合模式的优化与完善直接关系到工程效益的提升。当前,电力施工与管理融合仍面临意识薄弱、机制不健全、技术支撑不足等问题,需通过强化融合意识、完善协同机制、推进数字化转型、推动全要素融合等方向持续优化。从工程效益来看,有效的融合模式能够提升管理效率、降低工程成本、保障工程质量与安全、缩短工期,实现工程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
参考文献
[1]陈洪权. 电力工程建设的输电线路架设施工与管理思路分析[J].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25, (15): 263-266.
[2]潘映峰. 电力工程施工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探究[J]. 财经界, 2025, (21): 21-23.
[3]周志亮. 电力工程绿色节能施工管理技术研究[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25, (19): 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