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视角下小学语文课堂德育渗透的实践策略
霍岩岩
吉林省公主岭市双城堡镇中心小学校136100
引言:语文作为小学阶段的基础学科,承载着语言学习、文化传承与价值引导等多重任务。在实际教学中,语文课堂常常以课文为载体,借助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等环节,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德育资源。小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德育的有效渗透对其品格养成具有深远意义。新课程改革提出“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强调德育应贯穿各学科教学全过程。在此背景下,班主任作为既熟悉学生日常表现又深度参与课堂教学的特殊角色,其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承担着更为重要的教育使命。班主任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更要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习惯。然而,当前一些语文课堂德育渗透仍存在形式化、片面化问题,未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优势。如何从班主任的角度出发,将德育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形成科学、有效、可持续的策略,是当前教育研究与实践需要重点探讨的问题。
一、语文课堂德育渗透的理论依据与实践价值
1.1 理论依据
德育渗透的提出基于教育学、心理学和语文学科特性等多重理论支撑。教育学强调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德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道德认知具有直观性与模仿性,适合通过课堂语言、情境和榜样引导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语文学科自身具有鲜明的人文性和教育性,经典文本与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是德育渗透的天然载体。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进行德育渗透既是课程目标的要求,也是学生成长规律的体现。除此之外,现代教育理念还强调学科育人与综合育人的统一,语文课堂作为学生接触最频繁、影响最直接的学科,更应承担起价值塑造和情感陶冶的功能。许多语文教材不仅涵盖文学性文本,还包含历史人物事迹、社会生活片段和自然科学常识,这些内容本身都承载着丰富的德育元素。通过合理引导,教师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逐渐树立责任意识与社会意识。班主任在实施过程中,应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阶段,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避免生硬灌输,而是通过问题引导、角色体验和情境再现,让学生在具体化、形象化的学习中实现思想的内化与升华。由此可见,理论基础不仅奠定了德育渗透的必要性,也为实践操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1.2 实践价值
在班主任的视角下,语文课堂德育渗透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还能促进班级文化的建设和良好学风的形成。通过课堂中对文本思想内容的挖掘,学生能够在理解故事人物、感悟语言魅力的过程中受到道德熏陶,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同时,德育渗透能够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与合作意识,改善课堂氛围,提升学习积极性。对班主任而言,将德育目标与学科教学相结合,不仅能提高教学的育人效果,也有利于实现班级管理与课堂教育的统一。进一步来看,语文课堂中所蕴含的德育资源极其丰富,例如通过对《爱迪生的故事》学习,学生能够树立勤奋与创新意识;通过对《地球,我的母亲》的阅读,学生能激发环境保护的责任感。班主任利用这些文本进行德育渗透,不仅能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价值观,还能在日常管理中延伸和巩固,使课堂与班级建设形成良性互动。此外,德育渗透还能促进学生情感交流与人格完善,在小组合作、课堂讨论和课外延伸活动中,学生会逐渐养成尊重他人、关心集体、乐于助人的品质。对于班主任而言,这种结合学科教学的德育方式,更易于形成教育合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积极影响,从而真正实现知行合一的育人目标。
二、小学语文课堂德育渗透的现状与问题
2.1 德育目标虚化
目前部分语文课堂德育渗透流于口号和形式,教师往往在教学目标中笼统写入“培养学生思想品德”,但在具体实施中却缺乏针对性,停留在泛泛而谈的层面,未能真正落实到学生的思维和行为中。
2.2 渗透方式单一
一些教师在课堂中仍以说教方式传递道德理念,缺乏与课文内容、学生实际的有机结合,导致学生产生抵触情绪,难以实现真正的价值认同。缺少互动性和体验性的德育活动,使课堂渗透效果大打折扣。
2.3 课堂实效不足
受应试导向和教学任务限制,教师在课堂中往往过于关注知识点的落实,对德育渗透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学生在课堂中对德育的感知与接受往往浮于表面,难以内化为稳定的价值观和道德行为习惯。
三、班主任视角下小学语文课堂德育渗透的实践策略在班主任的教育视角下,语文课堂德育渗透应注重科学设计、创新方法、整合资源和完善评价。
首先,教师应在教学设计中明确德育目标,将其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并列。教师在分析文本时应注重从中挖掘思想价值和人文内涵,如通过《雷锋的故事》引导学生学习奉献精神,通过《少年闰土》引导学生理解友情与社会变迁,从而实现知识学习与价值引导的统一。
其次,课堂方法应多样化,避免单一的说教。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情境模拟、小组合作探究等形式,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体验和感悟道德情感。比如在学习《草船借箭》时,可以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体会诸葛亮的智慧与冷静,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应对困难应有的态度。
再次,班主任应充分利用课内外资源,将德育渗透延伸到日常班级管理与社会实践中。教师可以布置与课文主题相关的实践作业,如阅读故事后撰写感悟、参与志愿服务、进行家庭采访等,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加深对德育理念的理解与践行。
最后,应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对学生在课堂德育渗透中的表现进行多维度评价。评价不仅限于知识掌握情况,更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行为表现和价值认同。教师可结合学习档案、成长记录和同伴互评等方式,形成全面、客观的评价体系,推动学生在反思中不断成长。
四、结论
综上所述,班主任视角下的小学语文课堂德育渗透,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通过科学的目标设计、多样的课堂方法、丰富的实践活动和完善的评价机制,德育能够真正融入语文课堂,发挥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班主任在其中既是知识传授者,又是价值引导者,应当利用自身对学生的熟悉与影响力,营造积极向上的课堂与班级氛围,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断提升道德素养与人格品质。未来,应继续探索学科教学与德育渗透的长效机制,借助信息化手段与多元合作,推动语文课堂成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与全面发展的重要阵地。
参考文献
[1] 聂兴贵.家校共育视角下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现状及对策分析[J].甘肃教育研究,2024,(20):49-52.
[2] 李雪萍.立德树人视角下小学班主任德育策略研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4,(23):178-180.
[3] 任琳芳.浅谈生本视角下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与策略[J].成才,2024,(22):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