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数据安全治理体系中的档案数据风险防控策略

作者

常妍

扬州市江都区政务服务中心 江苏扬州 225200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数据成为核心资产。档案数据记录历史、支持决策,其安全性关乎组织运转与社会稳定。构建数据安全治理体系、强化档案数据风险防控,是档案管理领域的关键任务。有效的防控策略可降低数据泄露、篡改等风险,保障档案数据真实、完整、可用,对提升档案管理水平意义重大。

二、档案数据面临的风险分析

(一)技术风险

一是存储介质故障:档案数据多存于硬盘、磁带等有使用寿命的介质中,可能因物理损坏、老化等致数据丢失,如某档案馆硬盘老化坏道致部分数据无法读取。二是网络攻击:黑客、恶意软件等网络攻击手段翻新,档案管理系统易被攻击,攻击者可能窃取、篡改或破坏数据,如不法分子入侵系统篡改珍贵档案数据。三是数据加密不足:档案数据传输和存储若未有效加密,内容易被窃取或窥探,部分档案馆为降成本采用低强度加密算法,使数据面对专业破解工具无安全保障。

(二)管理风险

一是制度不完善:缺乏健全数据安全管理制度,如权限设置不合理、备份恢复机制不明等,易致管理混乱和数据风险,如单位未明确访问级别致数据随意访问下载。二是流程不规范:档案数据采集、整理等环节流程不规范,易出现数据错误、遗漏或被非法获取,如采集环节操作不规范致重要数据缺失关键信息。三是监管不到位:对档案数据管理缺乏有效监督,难以及时发现和纠正违规操作,部分单位有制度但无监督机制,使制度成空文。

(三) 人员风险

一是全意识淡薄:档案管理人员缺乏安全意识,可能因误操作致数据泄露或损坏,如工作人员带移动硬盘外出丢失致数据泄露。二是专业能力不足:部分管理人员对数据安全技术和管理知识掌握不够,难应对复杂安全问题,如面对新型网络攻击无法及时防范。三是道德风险:个别人员可能因利益诱惑故意泄露、篡改数据,如单位内部人员为获利出售机密档案数据。

(四)外部环境风险

一是法律法规变化:档案管理相关法律法规不断更新,单位若未及时调整策略适应要求,可能面临法律风险,如新法规对个人信息保护要求提高,档案馆未加强保护可能涉诉。二是自然灾害: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可能破坏存储设施致数据丢失,如某次地震使当地档案馆设备毁坏,大量档案数据消失。 [1]

三、档案数据风险防控策略

(一) 技术保障策略

1、 构建网络安全防护体系

部署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IDS)、入侵防御系统(IPS)等网络安全设备,阻挡外部非法网络访问和攻击。例如,通过防火墙设置访问规则,限制外部网络对档案管理系统的访问端口,只允许授权的 IP 地址访问,降低网络攻击风险。2、加强数据加密

对重要档案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采用高强度加密算法,如 AES(高级加密标准)。同时,结合数字签名技术,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不可抵赖性。如在数据传输前,利用数字签名对数据进行签名,接收方通过验证签名来判断数据是否被篡改。

3 、完善数据备份与恢复机制

建立定期的数据备份制度,将档案数据备份到多种存储介质,并采用异地备份方式,防止因本地灾难导致数据丢失。例如,每周对档案数据进行全量备份,每月将备份数据传输至异地存储中心。同时,定期进行数据恢复演练,确保在数据丢失时能够快速恢复数据。

4、引入智能化安全监测技术

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档案数据的访问行为、系统运行状态等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预警。例如,通过分析用户的访问日志,若发现某个账号在短时间内频繁访问大量敏感档案数据,系统自动发出警报,提示可能存在数据安全风险。 [2]

(二)管理优化策略

1、完善数据安全管理制度

制定全面的数据安全管理制度,明确数据访问权限、数据备份与恢复流程、数据安全责任追究等内容。例如,规定不同岗位人员对档案数据的访问级别,普通员工只能查看公开档案数据,而涉及机密的档案数据只有特定领导和授权人员才能访问。

2、规范档案数据管理流程

对档案数据的全生命周期,从采集、整理、归档到利用,制定详细、规范的操作流程,并加强对关键环节的监控。如在档案数据采集环节,要求采集人员对采集的数据进行严格审核,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在数据利用环节,建立数据使用审批制度,对申请使用档案数据的人员和单位进行严格审批。

3、强化监督管理

成立专门的数据安全监督小组,定期对档案数据管理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并纠正管理中的问题。例如,监督小组每月对档案数据的存储环境、访问记录等进行检查,对发现的安全隐患下达整改通知,要求相关责任人限期整改。

(三)人员培训策略

1、 加强安全意识培训

定期组织档案管理人员参加数据安全意识培训,如每季度开展一次案例分析会,通过案例分析、安全知识讲座等形式,提高其安全意识,使其深刻认识数据安全重要性。

2、提升专业能力

开展数据安全技术和管理知识培训,提升管理人员专业能力。邀请专家培训加密、网络安全防护等技术,组织参加管理培训课程,让其掌握防护技能,学习先进理念和方法。

3、建立人员考核机制

建立数据安全人员考核机制,将工作表现纳入绩效考核,激励员工做好安全工作。对表现突出者奖励,对失误致事故者处罚。

(四)应急响应策略

1、制定应急预案

制定详细应急预案,明确事故应急处理流程、责任分工和报告机制。如发生数据泄露,相关人员应及时报告并封锁系统,防止数据进一步泄露。

2、定期应急演练

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检验和提升响应能力。每年组织一次演练,模拟数据被篡改场景,检验各部门响应速度和处理能力,让人员熟悉流程,提高协同配合能力。

3、事后总结与改进

事故处理结束后,及时总结分析原因、过程和结果,针对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完善预案。如复盘数据丢失事故,因备份策略不完善导致,就优化备份策略,防止类似事故发生。 [3]

四、结语

档案数据风险防控是数据安全治理的重要内容。通过分析四类风险,从多维度制定防控策略,可有效降低安全隐患,保障档案数据安全。各单位需结合实际完善防控体系,适应数据安全新形势。未来需持续优化策略,应对技术进步带来的新挑战,确保档案数据为组织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张娟.信息安全视角下的档案管理风险识别与防控维度探析[J].兰台内外,2025 (17) :29-3

[2]杨宏杰.面向治理现代化的档案安全管理体系构建[J].山西档案,2025 (04):41-44.

[3]郑凌峰;王雪.新质生产力赋能档案治理现代化:机遇、挑战与对策[J].山西档案,2025 (04):72-

作者简介:常妍(1983.02—),女,江苏泰州,研究生,公共行政学专业,专技八级,研究方向:行政领导方法与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