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妙趣横生AI赋能,寓教于乐素养生根

作者

康燕会

厦门市同安区第二实验小学 361100

小学低段语文作为奠定学生语言基础与培养学习兴趣的关键阶段,借助AI 技术创设趣味化、个性化学习体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目前而言,低段语文教学在实践层面仍面临挑战,难以有效支撑学生高阶思维与人文底蕴的协同发展。要真正发挥AI 的赋能作用,需从教学理念、实践模式与教师能力进行系统革新,聚焦动态资源激活、分层任务驱动及深化文本理解等路径,探索技术助力下寓教于乐、素养生根的新型教学范式。

一、AI 在小学低段语文趣味教学中的价值意蕴

借助人工智能,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焕发新生,其核心价值体现在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依托智能化工具,打造生动、直观且吸引人的学习环境。在实际教学中,AI 借助形象生动的动态资源、赋予角色互动的互动模式以及采用游戏化任务策略,完美适应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导、注意力易分散的认知模式,显著提升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和参与积极性,教学手段从“知识灌输”过渡至“兴趣引领”[1]。

从理论基础方面而言,AI 赋能语文教学深度融合了建构主义理论、情境学习理论以及最近发展区理论等现代教育理念;建构主义着重强调学生在互动过程中主动构建知识,AI 凭借智能互动以及任务引导为学生营造了自主探索的语言环境;情境学习理论依靠AI 技术创设出沉浸式且生活化的语言运用场景,以此提高学生的文化感知以及语言应用能力。此外,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导AI 系统依据学生的实时反馈动态调整教学内容与难度,达成真正的个性化学习支持。

AI 技术对学生语文核心素质的培育作用得到进一步体现,AI 可实施深度定制化学习援助,实时跟踪学生反馈,调整学习内容与难度水平,保证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学习。以识字、阅读和表达等教学中,AI 工具能够促进基础知识的趣味化学习,更利用智能互动、即时反馈及沉浸式情境,增强学生的语言辨识力、逻辑推理及文化鉴赏力。

二、AI 赋能下的小学低段语文趣味教学实践路径

(一)AI 情境导入,动态资源激活课堂参与

在 AI 赋能下,教师可以借助智能工具快速生成与教学内容高度契合的动画、虚拟场景或交互式情境。AI瞬间化身为“ 万能的情景创造大师”、“互动游戏设计师”和“个性化教学助手”,将无声、抽象、枯燥的文本转变成可感、可触、可互动的有声世界、动态世界,让学生在有趣的学习环境中自然发生。学生在游戏机制激励下主动参与认读、组词和造句,在玩乐中达成识字目标,同时培养自主探究与个性化学习能力[2]。

1.创设沉浸式视听情景,提升审美与感知素养。

教师可以围绕课文主题创设沉浸式环境,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的多感官刺激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以“动物儿歌”为例,教师利用可灵 AI 的视频生成功能快速构建一个智能响应的“夏日昆虫探秘乐园”。课堂伊始,通过生成动态可交互的池塘场景:荷花摇曳,蜻蜓低飞,蝴蝶翩跹,蚂蚁列队前行,营造出沉浸式视听情境。在视觉与听觉融合的场景中,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有效提升了多感官协调与审美感知素养。

2.提供互动式角色对话,提升语言与思维素养。

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谁能告诉我蜻蜓正在做什么?它的翅膀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后,教师点击蜻蜓,AI 即时生成慢动作飞行动画并辅以文字说明“蜻蜓点水”,同步播放振翅的高清音效。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开展互动式角色对话,借助豆包AI 角色对话系统,让学生与“昆虫角色”进行问答。例如提问:“小蚂蚁,你们急急忙忙是要去哪里?”AI 生成符合角色特征的语音回应,并推动学生组织语言进行描述与猜测,显著促进了语言表达与逻辑思维素养。

3.生成多元艺术表达,实现认知训练与素养渗透。

随后,教师提出游戏任务:“如果我们为小蚂蚁们配上一首歌,它们行走的节奏会是什么样的?”学生可通过语音输入或选择预制节奏模块,使用 Amper Music 等 AI 编曲工具,实时生成匹配的轻快儿歌节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为不同昆虫创编节奏与歌词,融入传统文化中“劳动”“协作”等意象,在游戏化探索中实现语言韵律训练与文化探究素养的共同提升。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识别动物外形与行为,更通过AI 动态反馈与多维互动,经历“观察-联想-归纳-表达-创编”的完整认知训练,实现从“认识一个动物”到“理解一类特征”、从“单一画面感知”到“多元表达生成”的素养提升与能力延伸,让学生语言、思维、审美等核心素养的达到深度渗透以及真正意义上的“生根”。

表1 AI 赋能“动物儿歌”教学策略

(二)AI 游戏识字,分层任务驱动自主探

在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豆包、悟空识字等AI 识字平台,设计融合趣味动画、语音互动和即

时反馈的闯关任务。系统可根据学生识字能力自动推送分层学习内容,从基础认读到拓展运用逐步深化。学生

在游戏机制激励下主动参与认读、组词和造句,在玩乐中达成识字目标,同时培养自主探究与个性化学习能力。1.精准学前诊断,实现动态分层。

以《小蝌蚪找妈妈》为例,教师在豆包识字平台中选定本课核心生字,系统自动生成以“帮助小蝌蚪找妈妈”为主题的分层闯关任务。课前,教师通过悟空识字开展游戏化摸底测验,快速扫描全班识字基础,自动生成学情报告并划分基础组与拓展组,实现精准分层。

2.定制分层探究任务,引导自主构建。

课中,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游戏情境:“小蝌蚪们需要闯关收集线索,每一关都要大家认字、组词甚至造句,你愿意帮它们吗?”系统根据分组智能推送差异化电子任务卡。

①基础组任务比如“我是记忆小达人”,观看“脑”字拆分动画(“月”+“囟”)及联想口诀;“找朋友”,为“脑”字找朋友组词。

②巩固组任务比如“我能说一句话”,用“脑”说一句话,AI 对句子的通顺进行评价;“小小王侦探”,探究“蝌、蚪”有什么相同的部分和不同的部分,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

③拓展组任务比如“汉字预言家”,猜测“螃蟹”可能怎么读、什么意思?然后指令AI 出示字的含义和图片,验证猜想;“我是小作家”,根据AI 指示用指定的字创编一个儿歌。3.驱动游戏化复习,促进知识趣味内化。

课后教师借助悟空识字平台搭建闯关、对战巩固环节,如“看图猜字”“听音选字”“偏旁归类大战”等,系统会按照课前的分组去匹配相应难度的题目,将枯燥的复习变为高度参与的集体游戏,培养学生竞争意识、集体意识、合作精神。以此推动学生在协作以及竞争当中达成识字能力的趣味内化与综合运用。

表2 《小蝌蚪找妈妈》AI 游戏识字分层任务设计

(三)AI 阅读支架,加强互动深化文本理解

随着 AI 的不断发展,教师可以借助AI 构建互动式阅读支架。通过关键语句可视化展示帮助学生突破阅读难点。此外,教师还可以运用AI 分析学生阅读实时表现,智能推送辅助性问题或文化背景拓展资料,引导其深入理解文本内涵,提升阅读思维品质与文化审美能力[3]。

1.动态呈现抽象意象,化解认知难度。

基于学生认知发展特点,我们将利用AI 的可视化功能,将文本中抽象的意境、复杂的场景转化为可视、可听的画面,降低学生理解难度。以《亡羊补牢》为例,教师可以启动豆包智能阅读助手提供的“角色扮演朗读”功能。阅读过程中,平台自动监测学生理解状态,在关键句段处,如“羊圈破了个窟窿”自动弹出腾讯元宝生成的可视化动画,直观呈现“窟窿”的结构与狼钻进的过程,帮助学生建立词语与意象的关联。

2.智能推送补充材料,降低认知门槛。

在初步阅读后,AI 基于实时理解数据,自动推送分层问题 :基础性问题如“牧羊人第一次丢羊后是怎么做的?”分析性问题如“邻居的建议为什么一开始没被接受?”;同时,系统经过豆包“文化资料库”智能扩展相关背景知识,如展示古代畜牧业生活图片、讲解“补牢”在传统文化中的寓意,帮助学生联结现实与文本,深化内涵感知。

3.智能模拟多元视角,深化辩证思考。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启动腾讯元宝“多角色模拟对话”功能,让学生与AI 生成的“牧羊人”“邻居”进行多轮对话,从不同立场辩论“是否应立刻修补羊圈”,借此培养学生的多角度分析和批判性思维。过程中,AI实时记录学生论点并利用思维导图自动生成工具归纳各方理由,辅助学生梳理逻辑、比较观点,实现从理解情节到评价反思的思维跨越。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入为小学低段语文教学开辟了寓教于乐的新路径。通过动态资源激活、分层任务驱动及深化文本理解,AI 有效激发了低年级学生的语言学习兴趣,为其核心素养的扎实生根提供了有力支撑。但教育的根本使命在于“育人”。AI 不能也不应替代教师的情感引导、价值塑造与创造性教学决策。相反,它促使教师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学习过程的设计者、引导者与赋能者转型。面对智能教育变革,教师需主动提升技术融合教学的能力,如AI 工具的操作与资源设计力、数据驱动的学情分析力、人机协同的活动策划力以及技术伦理的反思意识。唯有教师以育人为本、以技术为用,方能在创新与传承间把握平衡。

参考文献:

[1]徐佳丽.小学低段语文识字趣味教学方法与技巧研究[J].作家天地,2025,(20):119-121.

[2]郑博续.小学低段语文课堂教学趣味性研究[J].作家天地,2025,(19):70-72.

[3]赵海华.信息化视域下小学低段语文阅读教学优化策略[J].作家天地,2025,(15):142-144.

作者简介:康燕会(1991.04-),女,福建厦门人,汉族,二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