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知精神与教师专业发展
翁迎兰
兴化市戴南董北实验小学
《行知教育论著百篇》是陶行知先生理论与实践的结晶。爱的教育,保护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是为创新能力的形成奠定心理基础;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是为学生打开创新思维的源泉;尊重学生主体,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学习操练;实行“六大解放”,焕发学生活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操作要求。这本书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合一”以及“创造的教育”的独特教育思想,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仍具有现实意义,尤其在教师专业发展上仍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价值。
一、实施爱的教育,先从规范言行开始。
陶行知说:师爱(以及家长的爱)犹如心理发展的精神乳汁,哺育儿童的心灵发展。师爱能营造出和谐、温馨、亲切的师生关系。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陶行知先生毕生从事教育事业的真实写照。爱的教育是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学生不仅乐学,而且个性会得到充分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是创造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础。
实施爱的教育,在我校已成共识。200 米的行知长廊,陶行知的语录每天提醒我们“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坚定我们献身教育的品格,“爱满天下”的高尚情怀,“关爱每一个学生”的敬业精神。
实施爱的教育,关键是如何爱。陶行知认为在爱的教育中,培养学生爱的情感,用爱的情感帮助学生塑造人格。爱的情感首先要“春风化雨”,教师要规范自己的言行,文明自己的言行,身正为范,“春风风人”学生的心灵不受伤害,学生获得关照和温暖,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有了良好的情绪,自然师生和谐,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 在爱生活动中,一方面鼓励、爱护了学生,另一方面提高了教师的教育素养。
二、实施生活教育,推进生活化课程。
传统教育的致命弱点是只教人读书。陶行知批评旧教育是“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是摧残人才。过去的教育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 的方法,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教科书上的知识,使学生远离社会生活。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 思想 他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 教育是为了生活,离开了生活的改进,教育就失去了意义。这就要求教育要从课堂和书本走出来,去关注社会生活,即关注生活重于关注书本。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不仅使书本知识变活,而且使师生开阔视野,从社会生活中吸取综合的多方面的知识,从而获得思想和精神力量。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就要求我们致力推进生活化课程,建立校本化的生活教育课程,把日常的教育和教学都要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书本知识要联系社会实际,引导学生关心家乡的建设、国家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成就和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这样,不仅使学生开阔了眼界,书本上的知识活了起来,而且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多元次组织社团,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如组织社区服务,参加社会实践,在活动中去观察、去感受、去锻炼、去分辨,以吸取有益的思想和知识。每组织一次活动,都有明确的目的、具体的要求和精心的安排,都力求收到尽可能好的实效。
三、鼓励劳动实践,激活学生创新思维
陶行知先生曾对我国当时的旧教育进行过全面、猛烈的批评,他晚年提出的“六大解放”(解放眼睛、解放双手、解放头脑、解放嘴、解放空间、 解放时间 可以说是他找准了旧教育操作中的问题,从而提出教育革新的操作措施。我认为陶行知先生的“ 六大解放” 的思想, 可普遍采用的做法是: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他们从书本和试卷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去看社会、看自然、看生活;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闲置的双手动起来,去做事情,做到“学做合一”;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从“只听不思”中解放出来,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学会思维;解放学生的嘴——给他们说的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解放学生的空间——除了课堂学习,还引导他们走向课外,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给他们广阔的天地;解放学生的时间——不用功课把他们的业余时间填满,给他们活动的自由,把课间十分钟和午饭后的时间还给他们。
创新教育是教育观念,又是具体的教学思想,它只有化作具体的教育教学的操作方法才能够实现。但教育教学无定法,因此它又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为此,今后我们更要认真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牢固树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主流价值体系观念,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以陶行知先生为楷模,学习他高尚的人格品质,求真求实求创造的教育理念,成为敬业爱岗、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创新务实的教师,为培养学生成为“真人”,并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而努力工作。
四、牢记行知精神,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陶行知先生指出:教师就是社会改造的领导者。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教师专业发展就必须不断发展自己应有的专业水平。
服务理念是专业发展的前提。陶行知先生说:教师的服务精神,系教育的命脉,金钱主义最是破坏教师职业的尊重。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不少教师的金钱观、价值观受到一定冲击,部分教师的职业素养缺失,服务意识淡薄,热衷于家教和第二职业。现在服务教育的理念已在大多数学校所倡导,已被很多教师所接受,新课程观念也十分强调教师的服务,教师要服务于学校,服务于学生,服务于教育,服务于社会。
淡泊名利是一种精神。“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目前,不能说教师一定是清贫的,事实上也不清贫,即使教师是清贫的,也正铸成了教师的伟大,在当今社会变迁,市场转型时刻,教师坚守奉献的精神是非常重要的,若事事处处谈金钱,那么你的精力、才华将被钱币所淹没,那教师岂不成了一种意义上的“商品”?
立德树人是教师应有的理想。习总书记反复强调教师要“立德树人”,我们必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教书育人是我们的天职,既然如此,我们就要善始敬终。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人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就要抱有战斗到底的意志,去克服教育中的困难。
教师专业成长必须有创造精神。陶行知先生说,要参与教育带新的运动,须具两种精神:一是开辟的精神;二是试验的精神。有开辟的精神,然后愿到别人不肯到的地方去服务,然后我们足迹所到之处,就是教育所到之处。有试验的精神,然后对于教育问题才有彻底的解决。我们若想教育日新月进,就须继续不已的去开辟,继续不已的去试验。学生对创新和实践是很感兴趣的,我们教师就是要承应这种兴趣,改变教学方法,让学生大胆去操作,进行创新。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确,选择了教育,就选择了奉献。有人将教师比作园丁,但是,“园丁的汗水,在绿叶上闪光,教师的汗水,在心灵中结果。园丁的梦境,常常是花的芳香,叶的浓荫,教师的梦境,常常是雅甜的笑脸,朗朗的书声。”“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把你和你学生的生命放在大众的生命里,这才算是尽了教师的天职。”陶行知为了使大众掌握文化知识,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开展文化教育活动。在我们前辈中间,也有许许多多平凡的教育工作者,无怨无悔地把自己的青春和一生精力挥洒在教书育人这块神圣的土地上。没有流芳百世,没有权力财富,有的只是年复一年的耕耘,有的只是清贫与艰辛。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牢记陶先生的教诲,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学会过硬的技能,使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