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终身学习背景下教师践行教育家精神的路径分析

作者

李可新 王书晶 王评 吴大明

辽源开放大学 社区学院

引言

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不仅是国家教育现代化的关键目标,更对教师提出了新的历史使命。在数字化教育环境和公益性教育需求日益增长的双重驱动下,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需以教育家精神塑造全民学习理念与行为。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 年全国教育大会中提出要“提升终身学习公共服务水平”,为新时代教师的角色转型与精神引领提供了根本遵循。本文结合开放大学的探索实践,分析教师践行教育家精神的现实路径,力求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

一、教师在终身学习体系中的核心定位

1.教育家精神引导教师走向价值自觉

教师在服务终身教育体系中面临多元化、长期性和公益性任务。通过面向居民开设传统文化、健康科普、智能技术等课程,引导教师主动适应非学历教育的课程设计要求,转变教学思维方式。在我校实践中,将“中华诗词之美”公益课程嵌入周末课堂,通过互动讲解、现场朗诵等方式激发居民兴趣,体现了教师文化引领与精神感染的双重力量。学校以传播文化价值为己任,在缺乏课时津贴的情况下坚持教学,体现了教育家精神中的理想主义与社会担当。

2.公益定位推动教师超越功利驱动

开放教育的公益性决定了教师工作中难以依赖传统薪酬激励。在开设老年大学课程时,常面临编制紧缺、缺乏报酬的问题,部分教师仍愿意承担额外课程任务。在一次“智能手机基础操作”公益课中,宋老师在没有额外补贴的前提下,每周两次到社区授课,利用“学习通”平台建立教学档案,帮助老年人逐步掌握操作技能。宋老师将自身技术转化为社会服务资源,在帮助他人中实现自我价值跃迁。其持续投入不仅体现专业素养,更反映教师作为教育共同体成员的责任意识和公益精神。

3.教学边界拓展促进教师角色转型

终身教育覆盖范围广泛,教师需突破校园物理界限,面向社会多样化群体设计课程内容。我校英语教师乔老师在承担“社区基础英语口语”课程时,面向不同年龄层设计任务型教学模块,通过“云课堂”平台实时调整教学内容,满足居民不同学习需求。在课程中引入生活化素材、邀请社区志愿者参与互动,打造共建式学习氛围。教师从单一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组织者与指导者,实现了角色边界的根本性转变。此类实践推动教师走向社会联结型、服务导向型的复合身份。教师在终身学习体系中不仅承担课程教学任务,更承担起文化引领、价值塑造和社会服务等多重责任。教育家精神为教师提供了精神支撑和行为方向,是其在终身教育中实现高质量参与的核心路径。

二、教师践行教育家精神的路径探索

1.数字赋能扩展教育服务边界

数字技术支持下的教学手段为教师践行教育家精神提供广阔平台。在开放大学的“数字生活技能”课程中,将运用“智慧树”平台开展线上直播教学,课程内容涵盖智能设备使用、网络安全常识等主题,面对的是社区各年龄段居民。我们还将设计视频讲解、互动答题、模拟演练等环节,课程内容可回看,学习进度可追踪,极大提升教学的灵活性与可及性。学校教师不仅是授课者,更承担起引导居民数字化素养提升的责任角色,其对技术工具的合理运用和教育理念的融合体现出教育家精神在新技术背景下的现实转化。

2.社会协同打造教师成长共同体

教师在终身教育体系中需要社会各方的支持与互动来实现专业成长。在推行“社校联合”师资共建模式中,与当地传统文化研究会合作,联合策划了“科学膳食与老年健康”系列讲座。不仅负责课程内容的结构化设计,还邀请协会专家共同参与教学讨论,实现内容更新与社会需求的精准对接。借助“知网讲堂”等在线平台,将每期课程整理上传,形成共享资源库,供其他教师借鉴。通过与社会组织共同开展教学服务,教师的知识边界、合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同步提升,教育家精神在跨界协同中得以深化和拓展。

3.品牌机制激励教师精神认同

制度化引导和精神激励机制有助于教师将教育家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开放大学建立“终身学习优秀讲师”遴选制度,依据教师的教学反馈、服务时长、社区贡献进行综合评估,入选教师将被推荐参与课程资源录制与专家培训。学校邀请当地中医院王若竹医生加入“终身学习优秀讲师”行列,承担“中医基础知识”系列课程的标准化建设任务,并通过“优慕课”平台上线课程,向全国范围推广。在教学之外,学校还将主动开展内容调研和学习效果跟踪,将个人经验沉淀为可复制、可传播的教学资源。品牌化机制的推动激发了教师追求卓越的精神动力,强化了其对教育使命的自觉认同。教师践行教育家精神的路径不仅取决于其个人修养与教学态度,也依赖于技术赋能、协同机制与制度激励的有机整合。多维度实践机制共同构建起新时代教师服务终身学习的能力体系与精神图谱。

结论

教师在终身学习体系中的作用远超传统课堂的教学功能,已成为引导全民学习、传播价值理念、推动教育公平的关键力量。教育家精神为教师提供了坚实的精神支柱,引导其在缺乏物质激励、面对多样群体、承担复杂任务的背景下依然坚守初心、持续贡献。数字化工具的引入拓宽了教师的服务边界,社校联合机制推动教师走向多元协同,品牌制度建设则增强了教师的精神认同与职业自豪。终身教育的深入推进呼唤一支理念先进、技术熟练、社会责任感强的教师队伍。只有全面构建技术支持、社会联动与制度保障的协同路径,才能使广大教师在终身教育事业中真正践行教育家精神,发挥应有价值,形成推动国家教育现代化和社会文明进步的持续力量。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Z]. 2022 年.

[2] 国家开放大学课题组.《构建泛在可及终身教育体系的路径研究》[J]. 开放教育研究, 2023(4).

[3]关永承. 新时代教育强国视域下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路径研究[J]. 成才之路,2025(7).

[4] 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Z]. 2021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