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胶隔震支座安装工艺优化与施工质量控制
雍浩然
石嘴山市城建档案馆 753000
引言
我国地震活动具有“分布广、强度高”的特点,建筑抗震需求迫切。随着《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2016 年版)的推广,橡胶隔震支座因 的优势,已广泛应用于医院、学校、住宅等建筑。但工程实践中,部分隔震 仍出现非结构构件损坏甚至结构局部开裂。橡胶隔震支座并非独立发挥作用,其性能需与 量深度适配,忽视协同设计会导致隔震效果偏离预期。因此,研究二者协同抗震机制,解决实际工程中的协同性问题,对保障建筑全生命周期抗震安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橡胶隔震支座与结构协同抗震基本原理
1.1 阻断地震能量传递路径
传统非隔震建筑中,地震产生的水平力通过基础直接传递至梁、柱、墙体等构件,结构振动强度与地面振动强度接近,易引发构件破坏。安装橡胶隔震支座后,支座在基础与上部结构之间形成“柔性隔离层”:因支座水平刚度远小于上部结构,地震时支座会优先发生水平剪切变形,吸收大部分地面水平位移,使上部结构仅产生微小振动,大幅减少传递到上部结构的地震能量,从源头降低结构受力负担。
1.2 消耗地震能量
橡胶隔震支座通过自身特性主动消耗地震能量,避免能量在结构内部积聚,具体途径包括:橡胶材料内耗(橡胶分子链在反复剪切变形中摩擦,将部分地震动能转化为热能释放)、铅芯辅助耗能(铅芯橡胶支座内的铅芯发生塑性屈服,通过塑性变形吸收大量能量,耗能能力优于天然橡胶支座)、界面摩擦耗能(支座连接板与橡胶层接触面的轻微摩擦,补充能量消耗并提升协同稳定性)。通过这些机制,支座与结构形成“支座主导耗能、结构辅助承载”的协同模式,降低结构损坏风险。
二、影响橡胶隔震支座与结构协同抗震性能的关键因素
2.1 橡胶隔震支座自身性能参数
支座的核心性能参数直接决定协同抗震的基础能力,常见问题包括:水平刚度不匹配(刚度过大则地震时难变形,上部结构仍受较大地震力;刚度过小则易过度变形,超出自身承载极限)、竖向承载力不足(无法承受上部结构全部竖向荷载,长期使用或地震时易出现压缩破坏)、耗能能力不足(难以有效消耗地震能量,大量能量传递至上部结构,导致结构地震响应增大)。
2.2 建筑结构特性
建筑结构的自身特性也是影响橡胶隔震支座与结构协同抗震性能的一个重要因素。建筑结构的质量分布、刚度分布及其形状对支座的受力状态具有直接影响。质量分布不均衡,特别是结构的重心偏移,会导致支座受力不均,部分支座可能会承受过大的荷载,甚至发生过载失效。此外,建筑中若存在刚度突变,如某些楼层刚度突然降低,可能形成“薄弱层”,地震时该层可能发生较大变形,导致支座与该层之间的协同作用失衡,影响抗震效果。而不规则的建筑形状,尤其是L 形或T 形建筑,由于其不规则的质量分布和刚度变化,容易产生扭转效应,使得支座的水平位移差异加大,进一步导致受力不均。因此,建筑的结构设计必须充分考虑这些因素,优化质量和刚度分布,减少不规则性,以确保支座与结构的协同抗震性能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2.3 施工与维护质量
施工和后期维护的质量直接影响橡胶隔 结构之间的协同抗震效果。施工阶段的安装精度至关重要,支座的定位、水平度和安装精度必 能导致支座受力不均或倾斜,从而影响其正常工作。如果支座安装不当,例如支 能导致支座受力不均,增加结构的震害风险。此外,连接部位的施工质量也同样重要。如果支座与基础、上部结构之间的连接灌浆不密实或螺栓固定不牢,可能导致支座与结构的连接强度不足,进而削弱抗震效果。在长期使用过程中,橡胶材料会发生老化,钢板会生锈,这会直接影响支座的性能。为此,定期的维护和检查显得尤为重要,及时更换老化的橡胶支座、清除锈蚀等,可以有效保持隔震系统的稳定性和抗震性能。因此,施工阶段严格把控安装质量,后期做好维护保养,才能确保隔震系统的长期有效性。
三、提升橡胶隔震支座与结构协同抗震性能的措施
3.1 精准选型:匹配支座性能与结构需求
在设计阶段,选择合适的橡胶隔震支座是确保建筑抗震安全的首要步骤。支座的性能必须根据建筑的结构特性、地震烈度以及使用功能来精准匹配。首先,根据建筑物的自振周期,选择合适的支座水平刚度,确保支座能够有效阻隔地震波的传递,避免与地震波的主频共振。此外,还需根据建筑物的竖向荷载来确定支座的竖向承载力,确保支座能够支撑建筑的全部荷载,而不会因过载而发生破坏。针对不同的地震烈度,需要选用不同耗能能力的支座,特别是在高烈度地区,建议选择高耗能的支座,以减少地震能量传递至上部结构。在设计过程中,还应考虑建筑的重要性,对于重要建筑(如医院、学校等)应适当提高抗震冗余,选择冗余度较高的隔震系统,从而确保建筑在强烈地震中的安全性。科学合理的支座选型,不仅能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还能有效延长其使用寿命。
3.2 优化结构设计:保障协同受力平衡
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对支座与建筑结构的协同抗震效果有着重要影响。优化结构设计,确保建筑物的质量分布均匀、刚度逐渐变化,有助于支座的受力平衡。在设计时,需避免局部重载,使得建筑的重心与支座受力中心重合,从而减少不均匀受力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刚度突变是建筑结构中的一大隐患,设计时应采用刚度渐变的策略,通过合理调配墙体数量、截面尺寸等,避免出现“薄弱层”,确保地震时各层的变形均匀。此外,对于不规则建筑体型,设计时应考虑增设抗扭支座或调整支座布置,以控制扭转效应,减少地震对建筑的影响。结构设计的合理优化,可以有效提升支座与建筑结构的协同抗震性能,增强建筑在地震中的韧性,避免因结构失衡导致的损坏。
3.3
控施工质量:确保协同关系落地
施工质量是确保橡胶隔震支座与结构协同抗震性能的关键环节。在施工阶段,必须严格按照设计规范进行安装,确保支座的定位准确、水平度符合要求。支座的安装精度直接影响其受力状态,因此,安装时应使用专业设备,确保定位误差最小化,避免支座倾斜或不均匀受力。此外,支座与基础及上部结构的连接部位也需要确保施工质量,特别是在灌浆和螺栓固定方面,必须采用可靠的技术和材料,确保连接部位的强度和稳定性。安装完成后,应对关键指标进行检查,确保安装质量符合设计要求,确保隔震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在后期使用中,应定期检查支座的状态,及时进行维修和更换,避免因橡胶老化、钢板腐蚀等问题影响支座的性能。通过严格控制施工质量和后期维护,可以确保隔震系统长期发挥作用,保障建筑的抗震安全。
四、结论
通过精准选型、优化结构设计和严控施工质量,可以有效提升橡胶隔震支座与结构之间的协同抗震性能,从而提高建筑的抗震安全性。橡胶隔震支座作为现代抗震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减轻地震荷载对建筑结构的影响,保障建筑在地震中的安全性。特别是在地震多发地区,合理利用橡胶隔震技术能够显著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害。参考文献
[1]冯闯,杜垚,陈湘,等.隔震橡胶支座安装辅助性措施施工工艺分析[J].建筑技术开发,2023,50(S1):17-19.
[2]刘文斌.基于新型固定辅助平台的隔震橡胶支座安装技术研究[J].铁道建筑技术,2024,(03):197-201.
[3]冯闯,杜垚,陈湘,等.隔震橡胶支座安装辅助性措施施工工艺分析[J].建筑技术开发,2023,50(S1):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