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加快建设独具辨识度的新时代省域副中心问题研究
李井源
中共吉林市委党校
引言
吉林市在吉林省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中具有独特地位。随着国家对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重视,吉林市作为东北的重要城市,面临着如何在“强省会”背景下,建设一个具有独特辨识度的副中心城市的重大课题。本文从吉林市的优势出发,探讨其加速发展的必要性及实施路径,为吉林市的未来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一、吉林市加快建设新时代省域副中心的重要意义
1. 培育全省经济增长新引擎的历史需要
吉林市具备成为全省经济增长新引擎的潜力。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整体竞争力,吉林市能够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增长。吉林市处于省内重要交通枢纽,拥有雄厚的产业基础,特别是石化、冶金化工、冰雪等特色产业。这些产业的互补性和协同作用能极大促进全省经济的协调发展。通过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吉林市不仅能推动本地经济发展,还能有效缓解省会城市的过度压力,提升整体经济发展效率。例如,吉林石化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推动了产业链的延伸,带动了周边相关产业的同步发展,成功实现了产业的高效融合。吉林市在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中的作用进一步凸显,成为全省经济的新增长点。这一实践为吉林市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提供了可行路径。
2. 推动长吉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吉林市在长吉区域一体化中的作用至关重要。通过吉林市加快建设新时代省域副中心,长吉区域的资源能够得到更合理的分配,区域内的产业链条、生产要素和市场需求可以形成更高效的联动。吉林市的建设与长春市的协同联动将进一步推动两地经济、文化、交通等多领域深度融合,形成合力。这一过程不仅提升吉林市的城市能级,还能推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具体来说,吉林市近年来通过发展先进制造业、绿色能源和高端服务业,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吉林市已经开始通过与长春市联合规划经济和文化交流平台,推动两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例如,吉林市和长春市在交通基础设施、信息技术和绿色产业上的合作日益加强,吉林市借此加速融入长吉一体化进程,成为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支撑。
3. 打造吉林市在全国独具辨识度的现实需要
吉林市具备通过独特的区位、文化和产业优势,打造具有独特辨识度的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潜力。吉林市可以通过特色产业发展和文化创新,提升其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影响力。吉林市的“冰雪经济”在全国已初具规模,依托冬季旅游及滑雪产业,吸引了大量游客,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此外,吉林市作为满族文化的发源地,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为其打造文化产业提供了独特优势。例如,吉林市通过多次举办大型冰雪文化节、满族文化节,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提升了城市文化软实力。这些文化活动不仅吸引了大量游客,也为吉林市带来了更多的文化和商业机会,推动了本地经济的多元化发展。通过打造独特的城市品牌,吉林市能够在新时代省域副中心城市中展示出自己的独特辨识度,成为推动区域乃至国家发展的重要城市。吉林市加快建设独具辨识度的新时代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意义在于,通过发挥地理、产业、创新和文化优势,推动本地经济、区域协调发展与城市能级的提升。吉林市作为“副班长”不仅能够有效缓解省会中心城市的压力,还能通过与省会城市的优势互补,打造具有独特辨识度的城市形象,提升其在全国经济和文化发展中的地位。
二、吉林市加快建设新时代省域副中心的突出优势
1. 区位枢纽优势
吉林市位于东北地区的交通枢纽地带,具备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处于国家重要的战略通道上,距离多个经济中心城市较近,且交通设施完备。吉林市的区位优势为其成为省域副中心提供了坚实基础。高速公路、铁路和临近机场等综合交通体系,保证了吉林市在东北区域内的交通便捷性,增强了其经济、文化辐射能力。例如,吉林市通过加强与周边城市的交通连接,提升了跨区域物流效率,为本地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石化、碳纤维、绿色能源等都是通过利用便捷的交通枢纽优势,成功拓展了周边省份的市场,进一步提升了吉林市作为省域副经济中心的吸引力。吉林市在区域一体化中的作用逐渐显现,成为周边地区经济和交通发展的重要节点。
2. 产业基础优势
吉林市的产业基础优势为其加快建设新时代省域副中心提供了有力支撑。吉林市是最典型的东北老工业城市之一,以传统产业为基础,且在现代化产业转型过程中逐步构建了新的产业体系。吉林市的石化、冶金、碳纤维、冰雪产业等特色产业形成了独特的竞争力。尤其是在“一个中心,四个基地”的战略框架下,吉林市的产业链条逐步优化,相关领域的企业持续创新,提升了产业集聚效应。吉林石化走出了自己的创新发展之路,通过政府支持,成功研发了多项高新技术产品,打破了原材料进口依赖,降低了生产成本,提升了整体产业竞争力。该企业通过产业创新,不仅推动了本地经济发展,还为吉林市的其他企业树立了转型升级的榜样,形成了良性循环。吉林市产业基础的优势将为其成为省域副中心提供持久动力,进一步提高全市产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3. 创新发展优势
吉林市在创新发展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该市凭借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产业背景,在冰雪经济、绿色能源等领域逐步构建了独特的产业特色。吉林市的创新发展不仅仅体现在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还体现在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吉林市通过打造冰雪经济和绿色能源
,吸引了大量投资,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在冰雪经济方面,吉林市充分依托冰雪、雾凇、寒江、林海、温泉五大资源优势,不断将冰雪产业做大做强,致力于打造滑雪天堂,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吉林市成功举办畅游松花江冬泳、国际冬季龙舟邀请赛等多项赛事,成功策划并运营了多个冬季滑雪旅游项目。通过这些项目,吉林市不仅提升了旅游收入,也推动了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例如酒店、餐饮和交通等服务行业,形成了产业链条上的多重效益。此外,吉林市依托丰沛的水能资源,已开工建设了全国首个千万千瓦级抽水蓄能基地的标志性工程——蛟河抽水蓄能电站。这个项目建成后,年发电量可超12 亿度,并能把富余的清洁能源存储起来,实现绿色循环利用。未来,吉林市将积极推进一批储备抽蓄站点项目,同时开展“氢动吉林”行动,建设百亿级氢基绿能项目,加快培育千万千瓦级清洁能源产业集群。可以说,吉林市在绿色能源领域也做出了创新突破,推动了清洁能源的应用,为吉林市的绿色经济发展增添了动力。吉林市通过产业创新,充分发挥其独特的资源优势,为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提供了创新驱动的发展路径。吉林市不仅在传统产业领域具备优势,还在新兴产业中积极探索,推动了产业的持续升级与转型。吉林市的创新发展将为其作为新时代省域副中心提供强大的动力源泉,为全市经济注入新活力。吉林市通过区位枢纽、产业基础和创新发展优势,为其加快建设新时代省域副中心城市提供了有力保障。这些优势不仅有助于吉林市本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将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提升吉林市在全国和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吉林市通过充分挖掘其独特的资源和产业优势,逐步成为省域副中心的重要支撑城市。
三、吉林市加快建设新时代省域副中心的具
1. 与省会协同联动引领现代城市群发展
吉林市应通过与省会城市的协同联动,推动区域内的现代城市群发展。吉林市可以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和产业特色,构建与省会城市互补发展的格局。具体来说,吉林市需要在产业、文化和交通等领域与省会形成有机协作,从而提升整个城市群的综合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吉林市不仅要在传统优势产业上继续深耕,还要依托新兴产业和创新驱动,加强与省会城市在资源配置、技术研发、信息共享等方面的紧密合作。例如,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吉林市可以与省会城市合作,进一步完善跨区域的快速交通网络,提升物流和人员流动效率。吉林化纤和吉林电子通过依托跨区域的交通优势,成功拓展了更多市场,不仅促进了吉林市的产业发展,还推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增长。吉林市通过协同联动推动了整个城市群的繁荣,增强了区域的综合竞争力。
2. 以改革开放创新驱动发展
吉林市应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创新驱动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改革开放为吉林市带来了更加广阔的市场和更多的技术创新机会。吉林市可以通过深化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和先进技术,推动本地产业的转型升级,进而推动全市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通过创新驱动,吉林市可以加速产业结构优化,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提升整体产业链的附加值。在实际操作中,吉林市可以借助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本地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吉林化工、吉林碳纤维等通过与国际技术公司交流合作,成功升级先进的生产工艺,使其产品质量大幅提升,市场份额逐步增加。吉林市通过改革开放,不仅提升了本地企业的竞争力,也为全市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吉林市应通过深化改革,推动创新产业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提升其作为省域副中心的地位。
3. 在“三个高地”建设中率先发力
吉林市应在创新高地、开放高地、文化高地建设中率先发力,提升区域的综合竞争力和辨识度。首先,吉林市要在创新高地建设方面加大投入,通过引导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推动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其次,吉林市可以通过打造开放高地,提升外向型经济的活力,推动外资和先进技术的引入,提升经济的国际化水平。最后,吉林市应注重文化高地建设,通过弘扬地方特色文化,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为市民提供更为丰富的文化生活,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在创新高地建设方面,吉林市已初步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市委市政府的政策扶持下,不断搭建科研平台,努力吸引大量技术人才和创新项目落户吉林市。吉林市的创新能力正在大幅提升,为本地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吉林市在文化高地建设方面同样有显著优势。作为满族文化的发源地,吉林市通过举办一系列文化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投资。吉林市通过举办乌拉满族过大年活动,不仅展示了乌拉满族的文化特色,还成功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牌影响力。吉林市的文化高地建设不仅带动了本地旅游业的发展,还提升了整个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吉林市在加快建设新时代省域副中心的过程中,应通过与省会城市的协同联动,推动现代城市群的建设;通过深化改革开放,推动产业创新,增强城市的经济竞争力;通过在创新高地、开放高地和文化高地建设中的率先发力,提升吉林市的综合发展水平。吉林市通过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结合改革创新的政策,将在未来的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成为新时代省域副中心的典范。
结论
吉林市作为新时代省域副中心城市,具有显著的区位、产业、创新和文化优势。加快建设独具辨识度的新时代省域副中心,对于推动吉林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优化区域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吉林市在推动长吉区域一体化、提升产业竞争力、加强改革开放和创新驱动等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要进一步实现其作为独居辨识度的省域副中心的目标,还需要继续在多个领域发力,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整体竞争力。吉林市应以省会城市协同联动为基础,通过跨区域的产业合作、交通建设和信息共享,提升整个城市群的辐射力和联动效应。通过深化改革开放,吉林市能够吸引更多的外资和先进技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从而提高其在全国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与此同时,吉林市要注重“三个高地”建设,通过创新高地、开放高地和文化高地的打造,不仅提升经济竞争力,还能进一步增强吉林市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化水平,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城市品牌。吉林市在创新和产业发展方面的优势将是其加快成为独居辨识度的省域副中心的重要支撑。借助地方特色产业,如冰雪经济、绿色能源和文化产业,吉林市能够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多元化,推动产业从传统优势向现代高新技术产业转型,增强产业竞争力和市场活力。此外,吉林市的区位枢纽作用、产业集聚效应和文化创新将进一步提升其辨识度,助力其在新时代省域副中心建设中脱颖而出。吉林市作为新时代省域副中心的建设者,必须在创新发展和区域协调方面持续深化改革,发挥协同联动的作用,以提高全市及周边区域的整体竞争力。只有这样,吉林市才能真正实现其作为独居辨识度的省域副中心城市的目标,在新时代的城市发展浪潮中占据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李明. 《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研究:理论、实践与路径》. 《城市发展研究》, 2020.
[2]李肃霜. 《新时代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路径与策略》. 《区域经济学》, 2019.
[3]李湲. 《深化改革与创新驱动:新时代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转型与发展》. 《区域经济与发展》, 2021.
[4]赵建华. 《吉林市产业转型升级及其区域经济影响》. 《东北经济研究》,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