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职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研究

作者

王潇

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学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在新的社会背景下,如何有效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具备强烈民族认同感和家国情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已成为高职思政课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丰富,涵盖了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认同、对中国梦的追求以及全体中华儿女的紧密相连。在此背景下,如何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到高职思政课的教学实践中,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

、高职思政课教学现状与问题分析

1.高职思政课教学现状

高职院校思政课承担着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责任。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高职思政课的教学逐渐得到了更多关注。许多高职院校将思政课作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力求通过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国家认同感。在教学内容上,思政课程逐步融合了中国梦、民族复兴等主题,强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教育。目前高职院校在讲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时,通过课堂讲解与实践活动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国家的发展战略。尽管如此,高职思政课程仍面临许多挑战。多数院校的思政课课程安排不够紧凑,课堂教学形式依然单一。部分教师过于依赖传统的讲授方式,缺乏与学生的互动,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氛围较为沉闷。思政课的教学目标虽然明确,但在实践中往往无法引起学生的深度思考,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提升效果并不显著。

2. 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高职思政课程的教学方法普遍存在一定的单一性。许多课程依然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教师主要通过板书与讲解的方式进行知识传授。尽管信息化教学手段有所应用,但其深度与广度仍然有限。目前高职院校的思政课程大部分采用PPT,但课堂互动较少,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讨机会也相对匮乏。课程内容虽然有较强的理论性,但缺少实际应用和案例分析,导致学生无法将所学理论与实际生活进行有效对接。课堂教学过于侧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高职院校学生以职业技能为主,思想政治课程缺乏与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学生常常将思政课视为“附加课程”,缺乏对其真正价值的认同。如何通过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通过生动的案例与互动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参与感,成为当前思政课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3.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困境

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普遍较为薄弱,受社会环境与教育背景的影响,部分学生对思政课持有消极态度。在日常学习中,学生更多关注专业课程与技能培养,忽视思政课的重要性。个别学生对思政课的理解偏向形式主义,学习的动力不足,缺乏内在的思想认同。在此背景下,单纯的理论教学未能有效触及学生的思想深处。部分思政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需求脱节,导致学生无法从中获得情感共鸣,思政教育效果难以凸显。

二、 基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

1.教学内容的本土化设计

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必须紧密结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生动的案例与时代背景将学生的情感与思考引向民族复兴与国家发展的轨迹。在教学内容设计中,应注重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渊源、文化精髓和国家战略融入课程,帮助学生理解中华民族的深厚底蕴与团结力量。高职院校在进行思政课教学时,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通过讲解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历史文化,强化学生的民族认同感,通过讲述中华民族如何在历史洪流中历经磨难、奋力崛起,使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团结的力量。

2. 互动式教学与文化体验

为了提高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感,课堂教学可以通过角色扮演、讨论与体验式学习等方式增强互动性。通过设置“中华文化大讨论”或“民族复兴情景剧”等活动,学生不仅可以深刻感受历史人物的情感,也能通过互动体验进一步认识到民族复兴对于每个中国人的意义。高职院校在进行思政课教学时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模拟重要历史场景,以此为契机,讨论在不同历史阶段,中华民族如何通过共同体的力量走向复兴。

3.项目式学习与社会实践结合

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与学生的专业实践相结合,是推动思政课教学创新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数聚焦于职业技能的提升,如何通过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将思政教育融入其中成为一项重要课题。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到如扶贫、乡村振兴等社会服务项目中,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能让他们在社会实践中感受共同体责任与集体主义精神。

结论

基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职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能够有效地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历史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在新时代背景下,思政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需与时俱进,深入挖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设计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方案。通过本土化的教学内容设计、互动式教学方法以及项目式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不仅能提升学生对民族复兴和国家发展的认识,还能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思政课的教学创新应注重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出发,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社会实际相结合,形成完整的价值体系。通过多维度的教学手段,学生能够在课堂内外的实践活动中深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与认同,为他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缙. 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课“双线混融”教学研究[J]. 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22(08).

[2] 李华. 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创新路径研究[J]. 高职教育与管理, 2023(05).

[3] 张强. 中华民族共同 改革[J]. 高等教育研究, 2022(03).

[4] 王莉. 思政课教学方法创 理论与实践, 2021(09)

[5] 刘敏.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 的思政教育创新[J].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2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