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当代中国” 视域下《科技英语写作》教学创新模式构建
郭霞
太原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太原 030024
一、引言
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 要推动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与国际传播能力。然而, 程定位模糊、教学内容滞后、技术赋能不足等问题(李欣,2024)。据《 仅有 32%的高校将文化传播能力纳入课程目标,68%的课程仍以传 2023)。这种“重语言、轻文化”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在国际学 何在 “理解当代中国”的视域下重构课程体系,将科技英语写作与中国文化传播、科技创新实践深度融合,成为亟待解决的教学难题。
二、课程目标重构:文化自信与科技素养的双向赋能
传统科技英语写作课程往往过度聚焦语言形式与语法规范的训练,忽视了科技文本背后的文化内涵、国家科技话语体系建设以及科技创新思维的培 “新文科”与“科技强国”战略的融合需求,本研究提出“三位体”的课程目标体系,强调知识习得、能力提升与价值塑造的协同发展,实现文化自信与科技素养的“双向赋能”。
1. 知识目标:掌握科技文体规范,理解中西科技话语差异
2. 学生需系统掌握科技英语的核心文体特征与语篇结构。包括但不限于:学术论文摘要的 IMRaD 结构(Introduction, Methods, Results, and Discussion)及其变体;实验报告与工程说明书的标准化格式(如 IEEE、APA标准);科技项目提案与可行性报告的逻辑组织方式;以及科技新闻、科普文章的传播策略与语言特征。 在此基础上,课程强调对比分析中西方主流科技期刊(如Nature)在修辞风格、论证范式与文化预设上的差异。例如,引导学生关注中西方论文在“讨论”部分如何呈现研究局限性:国际期刊常突出批判性自省,而中国期刊注重应用前景与社会价值,这一差异背后体现的是不同的学术文化传统与价值取向。通过此类分析,学生不仅能掌握文体形式,更能理解科技文本深层交际功能与文化语境。
3. 能力目标:发展AI 辅助下的批判性写作与跨学科逻辑分析能力
4. 课程强调在真实科技语境中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与语言应用能力。借助AI 辅助写作平台(如Grammarlycademic, ProWritingAid, Trinka),重点培养学生以下能力:
技术语言精准表达能力提升,学生能运用专业术语准确描述技术流程与实验结果,并利用AI 工具进行术语一致性检查和语言风格适配(如学术论文与科普文章的风格转换)。
批判性思维与论证能力培养,例如,在“人工智能伦理”主题写作中,AI 工具可自动识别论证中的逻辑漏洞
(如虚假因果、证据不足),并提供修改建议。学生需能评估并整合AI 反馈,强化自身论证的严谨性与说服力。跨学科逻辑整合能力提升,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写作训练,如撰写“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碳排放交易系统”项
目提案,要求整合计算机科学、环境经济学与政策研究的多维度知识,并利用 AI 工具(如ChatGPT)进行初步
文献梳理与思路拓展,同时批判性评估AI 生成内容的可信度与深度,最终形成逻辑自治、证据充实的技术文档。5. 素质目标:塑造传播中国科技声音为使命的文化自信与跨文化科技沟通素养
6. 引导学生树立自觉传播中国科技成就的使命感,并发展有效的跨文化科技沟通策略。 不断提升中国科技成就的系统阐释能力, 课程以中国领先科技领域(如量子通信、高铁、新能源、航天工程)为核心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其技术原理与发展历程,并训练其用国际受众易于理解的方式予以阐释。例如,学习撰写关于“中国空间站国际合作项目”的英文宣传材料,或对比分析中美在5G 技术路径选择背后的不同哲学理念(如集体优化与个体自由)。
完善中国传统科技智慧的现代诠释能力,通过分析《天工开物》《梦溪笔谈》等经典科技著作中的案例(如活字印刷、深钻开采技术),引导学生挖掘其中蕴含的系统思维、生态智慧等哲学理念,并探讨其对当代科技创新的启示(如仿生学设计、绿色制造)。学生需完成“从《考工记》到现代精密制造”等主题的短文写作,建立传统与现代的科技文化对话。
培养科技伦理意识与全球社会责任感,结合全球性科技议题(如基因编辑、人工智能伦理、数据隐私),引导学生基于中国的文化价值观(如“天人合一”、“和谐共生”)和伦理准则(如《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原则》),提出中国学者的批判性思考与解决方案。组织学生撰写立场声明文件,参与模拟国际科技伦理论坛,培养其在国际科技事务中发声的自信与能力。
重构后的课程目标体系,打破了“语言技能训练”的单一维度,将科技英语写作重塑为一项融合了技术精准性、逻辑批判性、文化敏感性与伦理反思性的综合性认知与交际实践。它旨在培养学生不仅能用英语“写科技”,更能用科技英语“讲好中国创新故事”,最终成为具有高度文化自信、全球视野与社会责任感的国际化科技传播者。
三、教学内容设计:中国元素的深度融合
教学内容涉及文体模块分层教学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层面:基础层上,通过记叙文(如贝聿铭苏州博物馆的设计理念)、描述文(九寨沟生态保护工程)等文体,训练学生用英语描述中国科技发展的人文背景。例如,在记叙文写作中,要求学生分析“传统建筑智慧如何影响现代绿色建筑设计”,并结合具体案例(如港珠澳大桥的抗震技术)进行论证。教学内容包括科技人物传记写作,如讲述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过程,强调其中体现的中国科学精神。提升层上,引入科技论文写作,结合“李约瑟之问”,组织学生撰写关于中国古代科技对现代创新启示的学术短文。例如,探讨《梦溪笔谈》中的活字印刷术与现代3D 打印技术的关联性,引导学生从技术史角度进行跨学科分析。该阶段重点训练学生撰写文献综述、研究方法描述和数据阐释,要求学生在IEEE 或APA格式框架内,准确引用中外文献,特别是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拓展层上,开展跨学科项目,如“碳中和技术的中国方案”可行性报告。学生需融合环境科学、工程学与英语写作知识,完成包含技术路线图、成本分析和国际合作建议的综合报告,并通过 AI 工具检测术语一致性与逻辑连贯性。学生还需制作配套的多媒体展示材料,如信息图、短视频等,以适应多元传播场景。
中国科技主题深度融入教学任务中,设计“中国科技名片”系列写作任务,涵盖高铁、5G、北斗导航、特高压输电等中国领先科技领域。每个主题提供真实案例库、专业术语表和中英文对照阅读材料,要求学生完成从技术说明到政策建议的多类型写作。例如,在“中国高铁”单元,学生需依次完成技术说明文(列车运行原理)、对比分析文(中日高铁技术路线比较)和政策建议文(高铁外交策略)。建立“中国科技语料库”,收录政府白皮书、科技企业年报、科学家访谈等真实语料,为学生提供地道的表达参考。语料库按主题、文体、难度分级,支持学生进行词汇检索、句式模仿和文体分析。
四、教学方法创新:AI 赋能与跨学科协作
1. 混合式教学模式
线上学生通过学习通平台学习科技英语语法与文体知识,完成AI驱动的语法诊断测试(如句子复杂度分析)。平台根据测试结果生成个性化学习路径,推荐针对性练习(如被动语态专项训练)。引入虚拟仿真实验,如“国际学术会议模拟系统”,学生可体验从投稿、审稿到会议发言的全过程。线下开展“科技新闻发布会”角色扮演活动,模拟用英语发布中国航天成就(如嫦娥五号探月任务)。学生分组担任“科学家”“新闻发言人”“国际记者”,在模拟问答中锻炼即兴表达与跨文化沟通能力。组织“科技翻译工作坊”,邀请行业专家指导学生翻译中国科技政策文件,如《中国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使用智能写作工具自动分析学生论文的逻辑结构,生成“论证强度热力图”(如红色表示薄弱环节)。教师根据热力图进行针对性讲解,例如在“石墨烯应用”主题中,引导学生强化技术优势与市场前景的论证逻辑。引入AI 内容生成工具,如让学生使用ChatGPT 生成初稿,然后进行批判性修改,培养其与 AI 协作的能力。
2. 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
设计“科技伦理辩论”任务,例如讨论“基因编辑技术的中国立场”。学生需查阅WHO 伦理指南与中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运用跨学科逻辑论证观点。AI 工具可提供正反方论据库,并自动评估辩论中的逻辑谬误(如人身攻击)。建立“科技争议案例库”,包括人工智能武器化、大数据隐私等议题,要求学生撰写立场论文。通过AI 工具对比分析《自然》与《科学》期刊中关于中国科技的报道,引导学生识别文化偏见与科学客观性的平衡。例如,对比两篇关于中国量子计算的评论文章,分析其用词差异(如“breakthrough” vs “controversial”)背后的文化因素。组织“科技论文同行评审”模拟活动,学生互相评审论文,重点关注论证的严谨性和文化表述的准确性。
五、评估体系优化:过程性评价与文化传播效果导向
1. 形成性评价
建立“写作档案袋”,记录学生从选题到终稿的全过程,包括AI 修改轨迹、同伴互评记录、教师批注等。档案袋采用Rubric 评分标准,从“文化传播力”“逻辑严谨性”“技术规范性”三个维度进行动态评估。引入“写作会议”制度,教师定期与每位学生讨论写作进展,提供个性化指导。实施“阶段性写作任务评估”,如在文献综述阶段评估信息检索与文献分析能力,在方法描述阶段评估技术准确性,在讨论部分评估批判性思维水平。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评估标准和示例,帮助学生逐步提升。
2.终结性评价
结合“科技论文写作竞赛”“国际学术会议模拟投稿”等实战任务,综合评估学生的应用能力。竞赛设置“最佳中国故事奖”,奖励那些能有效传播中国科技成就的作品。与知名科技期刊合作,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投稿机会,优秀作品可推荐发表。将“中国文化元素的创新性表达”纳入评分标准,例如考察学生是否用“和谐共生”理念阐释中国的新能源政策,或用“以柔克刚”哲学解释太极拳对康复机器人设计的启发。引入外部评价机制,邀请科技企业专家、国际期刊编辑参与作品评审,从行业角度提供反馈。
六、结论
本文通过课程目标重构、内容创新与技术赋能,探索了“理解当代中国”视域下科技英语写作课程的改革路径。未来需进一步深化AI 技术在科技文本生成、跨学科逻辑分析中的应用,同时加强与理工科专业的协同育人,构建“语言+科技+文化”的立体化培养体系。具体而言,可从以下方面深入:一是开发专用 AI 写作辅导工具,针对中国科技主题提供术语推荐、文化表述优化等功能;二是建立跨院系协作机制,与理工科院系合作开发项目式学习任务;三是拓展国际交流渠道,组织学生参与国际科技传播实践,提升跨文化科技沟通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欣. AI 赋能的英语多文体写作 [J]. 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24 (5): 123-135.
[2] 宋桂林。数字化赋能英语写作教学 [J]. 广东教育,2024 (12): 45-52.
[3] 张露露. AI 在学术英语写作中的应用研究 [J]. 四川大学学报,2024 (11): 78-87.
[4]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国科技英语教学发展报告(2023)[R].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4.
[5] Halliday M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M]. London: Edward Arnold, 1994.
作者介绍郭霞 1975 年出生,河北蔚县副教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跨文化研究。项目支持: 校教改项目“理解当代中国”视域下《科技英语写作》课程建设与教学创新研究(JGB2024063);
产学研项目“数字技术赋能《科技英语写作》课程改革与教学模式创新研究”(240801339153942);产学研项目
“WE 智慧教学模式下科技英语课程群构建与实践应用研究”(241202193033401);社科联项目“三进”教学中用
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培养——基于《综合英语》课程的实证研究” (WYYJZXKT2024004);校级研究生
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数字技术赋能视角下研究生英语“学术能力+文化自信”双维培养模式构建”(JG2025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