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途径

作者

封宗升 张守武

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城南镇中心学校

引言

数学计算是小学数学学习中的核心内容,也是学生后续数学学习的根基。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过于强调机械反复的练习,导致部分学生缺乏兴趣,甚至产生畏难情绪。如何在“双减”政策与新课改理念的背景下,探索有效途径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成为数学教育的重要课题。本文将围绕计算能力的培养路径展开论述,既关注基础训练的落实,也强调实践情境和信息化手段的应用,力求形成科学、有效、可持续的培养模式。

一、小学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价值与现

1.计算能力在小学数学中的核心作用

计算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工具,体现为对加减乘除及其扩展形式的熟练掌握。教师在课堂中安排笔算与口算训练,不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正确率,还在于帮助学生逐渐形成数感。学生在解决两位数乘法时,如果能够通过拆分和简便方法快速得出结果,体现出计算能力对思维灵活性的支撑。例如在教学“ 84×25′′ 时,有教师引导学生转化为 ω84×100÷4′′ ”,学生通过心算就能快速得出答案。这类训练使学生在面对复杂运算时能够主动寻求高效途径,从而提升思维品质。

2.当前小学阶段计算能力发展的主要问题

部分学生在运算训练中缺乏耐心,常见错误集中在进位、退位和符号抄写上。教师在批改时发现,有学生在完成 4306÷9 题目时,将余数写错为 6 而非0,暴露出对整除概念的不清晰。教师在布置练习时依赖统一化作业模式,忽视了学生之间的差异,使得一部分学生在反复练习中产生疲惫心理。课后辅导中,个别学生虽然能够背诵口诀,但在混合运算题中常因括号优先级理解不足而失分。教学现状表明,学生计算能力的问题并非简单的练习不足,而是方法指导与认知培养存在薄弱环节。

3.课堂教学与实际案例的矛盾呈现

教师在课堂上运用投影软件和交互式白板设计练习,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但实际效果受限于题目设计。某位教师使用“希沃白板”进行课堂竞赛活动, 随机抽取学生完成加减混合题,发现部分学生在面对竞赛氛围时紧张,错误率上升。教师尝试通过 布置分层作业, 高水平学生在平台提供的拓展题中表现优异,基础薄弱的学生却依旧停留在简 差异化矛盾依旧存在。 课堂案例表明,技术手段虽然提供了新形式,但真正决定学生计算能力 师对个体差异 关注与策略选择。小学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关注基本运算技能的训练,还要注重思维方法与差异化发展的结合。

二、小学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途径与实践

1.基础训练的系统化与多样化

小学阶段的计算训练需要通过系统化的练习与循序渐进的设计来形成学生的稳定习惯。教师在日常课堂中安排口算与笔算交替训练,例如在完成三 法时, 通过课堂 “每日 题”的形式让学生保持运算敏感度。某位教师利用“作业帮教师版”生成不同层次的计算题,基础较弱的学生被分配到简单的两步运算,高水平学生则获得综合性题目。教师在批改时利用软件的错因分析功能,能够快速发现学生是否存在进位错误或运算顺序混淆。分层练习不仅保证了训练量,还避免了学生产生挫败感。

2.情境化教学提升计算兴趣

生活化的情境是提升计算兴趣的重要途径。教师在讲解分数加减时设计了“水果拼盘”活动,学生需要根据给出的比例计算苹果与香蕉的数量,并在课堂展示中验证结果。该活动让学生体会到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学习积极性显著提高。另一位教师使用“希沃白板”制作了超市购物模拟,学生通过计算商品总价来完成课堂任务,既锻炼了四则运算能力,也增强了对数学应用价值的理解。情境化教学将枯燥的计算转化为生动的体验,学生在互动中形成了主动探索的学习习惯。

3.信息化手段促进个性化发展

数字化平台为小学数学计算能力的提升提供了高效途径。教师在使用“优学派学习机”布置作业时,可以根据学生平时的练习数据智能推送个性化题目。例如有学生在小数乘法中错误率偏高,系统会自动生成针对性题库进行专项训练。教师通过后台数据报告,能够掌握每位学生的计算进展,并在课堂进行针对性讲解。某位教师借助“钉钉课堂”开展线上练习,利用实时排名激发学生竞争意识,使得学生在短时间内完成了大量高质量运算任务。技术支持的个性化训练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让学生在各自水平上获得发展空间。

结论

小学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不仅是运算技能的掌握过程,更是学生逻辑思维、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逐步发展的关键环节。计算能力扎实的学生在学习后续数学知识时能够更快进入理解层面,避免因基础薄弱导致的知识断层。计算训练的价值不仅限于习题解答,还在于促进学生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能力,使数学真正成为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的工具。课堂教学中的现状表明,单一化、机械化的练习模式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部分学生在长期重复中丧失兴趣,部分学生因缺乏个性化指导而出现持续性错误,教学效果难以达到预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认识到,计算能力的培养不仅依赖题量的增加,更依赖对学生思维过程的引导与习惯的养成。差异化教学策略的缺乏直接导致学生之间能力差距的扩大。有效的培养路径体现在三个方面。基础训练是计算能力发展的根本,通过系统化与分层化的训练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水平上得到提升。情境化教学赋予计算活动实际意义,学生在购物模拟、积分统计等生活化任务中能够主动理解计算的价值,学习兴趣得到强化。信息化手段为教师提供了数据支持与个性化作业布置的平台,使得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在针对性练习中持续进步,学习差异得到有效缩小。

参考文献

[1] 王春辉.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J]. 数学教育研究, 2022(5): 45-48.

[2] 李晓东. 小学数学课堂中计算训练的优化路径[J]. 基础教育探索, 2021(12): 72-75.

[3] 陈丽萍. 生活化情境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的应用[J]. 当代教师, 2023(8): 60-62.

[4] 赵明华. 信息化背景下小学数学计算能力提升研究[J].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22(9): 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