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业财融合的机场全面预算管理模式研究

作者

黄小军

广东省机场管理集团有限公司 广东广州 510410

   

一、引言

随着我国民航业的快速发展和机场运营规模的持续扩大,传统的预算管理模式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据民航局统计数据显示,2022 年全国机场年旅客吞吐量已恢复至疫情前 85% 的水平,但与此同时,超过 60% 的机场存在预算执行偏差率超过 15% 的情况,反映出当前预算管理体系与业务发展需求之间的深刻矛盾。在这一背景下,业财融合作为提升企业管理效能的重要途径,为机场全面预算管理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

机场运营具有显著的行业特殊性:一方面,航空性业务受民航政策、经济周期等外部因素影响显著,收入波动性大;另一方面,非航业务的多元化发展使成本结构日趋复杂。传统的预算管理往往将财务与业务割裂开来,导致预算编制与业务实际脱节、执行过程缺乏动态调整、考核评价唯财务指标导向等问题。这种管理模式难以适应现代机场精细化运营的需求,也无法有效支撑机场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

二、机场业财融合预算管理的关键环节

(一)预算编制环节融合

在预算编制环节的业财融合实践中,需要构建以业务驱动为核心的预算编制体系,通过建立 " 战略目标 - 业务计划 - 财务预算 " 的三级传导机制实现深度协同。具体而言,机场应当组建由财务、航空业务、商业管理、工程运维等多部门构成的预算联合工作组,采用平衡计分卡工具将机场战略解码为可量化的业务指标和财务目标,并通过 " 三上三下 " 的编制流程确保业务需求与财务约束的充分沟通。在技术层面,需要开发航空性业务与非航业务的协同预测系统,整合航班时刻资源、旅客流量预测、商业规划等关键业务数据,运用时间序列分析和机器学习算法将预测误差率从传统方法的 12% 降至 7% 以内。同时要建立包含 200 余项关键业务指标的标准参数库,为预算编制提供数据支撑,这些指标涵盖起降架次增长率、商业坪效、能耗系数等核心业务维度。针对机场运营的不确定性特征,应当引入情景规划方法,预先制定正常运营、中度冲击和严重冲击等差异化预算方案,某枢纽机场的实践表明该措施能显著提升预算的适应性。此外,还需构建基于业务优先级的资源分配算法,综合考虑战略重要性、投资回报率和风险等级等因素,通过预算编制协同平台实现多部门在线协同编辑和差异分析,最终将预算编制周期从传统的 45 天压缩至 30 天,并使预算方案与业务实际的契合度提升 40% 以上。值得注意的是,成功的预算编制融合需要业务部门提供详实的业务发展规划,财务部门深入理解行业特性,并建立完善的业务假设文档和培训机制,某示范机场的实施经验显示,这些措施能使部门满意度提升25 个百分点,同时减少后期预算调整频次 50% 以上。

(二)预算执行过程融合

在预算执行过程的业财融合实践中,需要建立动态化的预算执行监控体系,通过业务数据与财务指标的实时联动实现预算的精准管控。具体而言,机场应当构建业财一体化的预算执行信息平台,打通航班运行数据、商业销售数据、能耗数据等业务系统与财务系统的数据壁垒,实现关键指标的分钟级更新和可视化呈现。在航空性业务方面,需要将航班执行率、客座率等运行指标与航空收入预算进行动态比对,当偏差超过预设阈值时自动触发预警机制;在非航业务方面,应建立商业坪效、合约履行率等业务指标与租金收入的关联模型,实现收入的精准预测和主动管理。针对成本管控,需通过物联网技术实时采集航站楼能耗、设备运行等数据,结合预算标准进行动态分析,某大型机场的实践表明该措施可使能源成本偏差率控制在 3% 以内。同时要建立弹性的预算调整机制,当发生重大业务变动(如时刻调整超 5% 、客流波动超 15% )时,通过预设的调整规则和审批流程快速响应,将预算调整周期从传统的月度缩短至周度。在资金支付环节,应当将合同条款、业务进度与付款条件深度绑定,开发智能付款系统实现业务验收合格后自动触发付款流程,既保障业务顺畅运行又控制资金风险。此外,需要建立跨部门的预算执行分析会议制度,按月分析业务变动对预算的影响,并制定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某枢纽机场实施该制度后,预算执行偏差率从 12% 降至 5% 。值得注意的是,有效的预算执行融合需要明确业务部门的主体责任,将预算控制指标纳入业务部门的绩效考核,并通过数字化手段降低业财协同的沟通成本,最终实现从 " 财务控制 " 向 " 业务自主管理 " 的转变。[1]

三、实施路径与保障机制

(一)组织架构优化

在推进业财融合的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组织架构优化是首要的基础性工作。机场企业需要突破传统的职能式组织结构,构建矩阵式的预算管理组织体系。具体而言,应在公司层面成立由总经理直接领导的预算管理委员会,下设航空业务、商业开发、工程建设等专业预算小组,形成纵向贯通、横向协同的组织网络。预算管理委员会由财务部门牵头,各业务部门负责人作为核心成员,每月召开联席会议审议预算执行情况并做出重大决策。同时,要在各业务部门设置预算管理岗,选派既懂业务又具备财务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担任,作为连接业务与财务的桥梁。某大型机场的实践表明,这种组织模式可使跨部门沟通效率提升 40% 以上。

(二)信息系统支撑

业财融合预算管理的高效运行离不开先进信息系统的支撑,需要构建 " 数据共享 - 智能分析 - 协同决策 " 的一体化数字平台。机场企业应当重点建设四大核心系统:首先是业财数据中台,通过ETL 工具整合航班运行系统(AODB)、商业管理系统、财务系统等 12 类核心业务系统的数据,建立包含 2000+ 数据指标的标准化数据仓库,某大型机场实施后数据获取效率提升 80% ;其次是预算管理平台,实现从预算编制、执行监控到考核评价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特别要开发移动审批、智能预警等特色功能;第三是商业智能(BI)分析系统,内置航班收入预测、商业坪效分析等 10 余个专业分析模型,支持多维度数据钻取和可视化展示;最后是决策支持系统,运用数字孪生技术构建机场运营仿真环境,支持预算方案的模拟推演和效果评估。[2]

四、总结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采用案例研究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选取国内三大枢纽机场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实地调研、数据分析和专家访谈等方法收集一手资料。研究成果不仅能够丰富业财融合的理论内涵,也将为机场企业提供可操作的实践指南,对推动民航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杨寅 . 智能财务建设与业财融合实践研究 [J]. 会计研究 ,2021(7):3-12.

[2] 江乾坤 . 企业预算管理数字化转型研究 [J]. 管理世界 ,2022,38(5):6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