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耕读文化与各学科融合的初步探索
丁平辽 廖伊琳
湖南省衡阳市雁峰区岳屏镇前进小学 湖南衡阳 421001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应在全社会传播弘扬劳动的光荣传统,致力于培育具备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2022 年,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将劳动课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 雁峰区岳屏镇前进小学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开辟建设了全市最大的校内劳动实践基地— —“耕读园”,积极探索将耕读理念与劳动教育及其他学科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作为锻炼学生体质、塑造品格的重要手段,旨在推动学科建设的多元化发展。同时结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学校的耕读传统,让学生有了更多可以“走出去、动起来”的生动课堂。
一、耕读文化的内涵
耕读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耕”与“读”的有机结合,即农耕劳作与读书学习相辅相成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理 从目前来看,耕读文化可分为三类:第一种耕读文化 即体力劳动和读书结合的生活模式。第二种耕读文化, 直接参与劳作,也涉及阅读或教学,它涵盖了由此产 读既是生活状态,也是一种生活手段。第三种,耕读 质和精神文化总和。而小学教育的“耕读文化”则是 耕劳动自给自足、脚踏实地,又倡导通过读书学习修身养性、追 形成一 一种特色的学习方式
二、耕读文化的核心价值和现代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时代历史方位,对劳动教育作出重要论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 ......”这一重要论述强调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耕读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耕读文化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在现代教育中,耕读文化可以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实践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培养了学生勤劳、节俭的品质,体现了对劳动的尊重和对资源的珍惜;“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倡导通过劳动实践来验证书本知识,通过读书学习来指导劳动实践;“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体现了农耕劳动让人们亲近自然,倡导尊重自然规律,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耕读文化中蕴含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思想,对现代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启示,同时,耕读文化对劳动、学习之间平衡的倡导,也对现代教育中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三、耕读文化的表现形式
耕读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理念,它是中华文明的基础,并且在绵延不绝的中华文化中处处都有着明确体现。在文学作品中,《诗经》《农政全书》《齐民要术》等都是重要的文学巨著和农耕指导,还有历朝历代的诗人写了大量的田园诗歌,其中陶渊明、王维等,都是著名的田园诗人。在传统节日中,清明节、端午节以及二十四节气都是与农耕相关的节日节气,这些节日节气,体现了中国古代农民根据作物生长规律结合四季变迁、时间变化的农耕智慧。在民间艺术里,剪纸、陶艺、绘画等各类艺术作品中,均有展现农耕生活的艺术表达,例如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生动描绘了十二世纪北宋都城汴京的城市面貌和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耕读文化在中华文明传承中还有一个重要的表现形式,就是许多家族都以“耕读传家”作为家训,代代相传。前进小学的耕读园大门上,也有“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楹联,激励学生不断通过劳动去探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关系,推动个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
四、新课程标准下耕读文化与各学科融合实践
(一)结合耕读文化,学习二十四节气诗词谚语
欣赏古诗。丰富的二十四节气诗词为耕读教育提供了素材,教师可选择浅显易懂的篇章与学生共同品读,以此加深他们对各个节气特色的认知。《清明》一诗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春日清明的蒙蒙细雨;《悯农》则刻画了大暑时节的炽热阳光和农民辛勤耕作的情景;《秋雨中赠元九》描述了秋天落叶满地、凉风习习的景象;至于《夜雪》表达了冬夜风雪交加、难以入眠的感触。这些诗词都紧密关联二十四节气,鲜明地体现了季节变化,有助于助学生理解和记住每个节气的特点。
学习谚语。借助二十四节气谚语,让学生了解二十四节气与生活的关系。古代民众根据劳动经验,创作了大量富含哲理和趣味性的节气谚语,有的风趣逗人,有的引人深思,有的激发智慧,有的实用指导。教师可借助这些谚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有关雨水的谚语如“五更落雨,午时见日”,意味着在雨水期间,凌晨下雨,中午阳光将会普照;如“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意味着白露以后的昼夜温差变大,要注意及时保暖。
阅读写作。选择与耕读文化相关的经典文学作品或现代读本,如《诗经》中的农事诗、《稻草人》《一粒种子的旅行》等,通过阅读,让学生感受耕读文化中的劳动精神和自然之美,也能通过对比古今农耕生活的异同,了解国家农业发展的巨变。
2022 年,前进小学被列入湖南省首批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校,在校内劳动实践基地“耕读园”中划分了50 多块菜地,聘请家长和附近村民为技术指导,各班自行管理责任田。园内,师生、家长齐上阵,平土地、买菜苗、播种、除虫、浇水、施肥 ... ... 学生们用脚步丈量“一亩地”的面积,用双手体验劳动的快乐。前进小学的劳动课分为室内理论课和基地实践课。室内理论课主要学习理论知识和操作要点;基地实践课则是老师带领学生到耕读园内进行劳作。学生们要完成观察日记,撰写劳动报告,亲身参与农作物生长过程,记录劳作带来的收获。以劳动课的观察日记为基础,结合阅读经典田园诗、农事诗和现代读本,老师可以开展以耕读文化为主题的写作训练,如描写农耕场景、记录种植体验等;或以“我心中的田园生活”为题,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描绘自己理想中的农耕生活,想象未来科技社会背景下的大农业生产盛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深化对耕读文化的理解。
(二)探寻节气变化,开展二十四节气劳动实践
春分时至,万物复苏。前进小学会在春分时节组织开展以“春分”为主题的系列活动——“知春分”的主题班会,让学生了解“春分”节气的来历与习俗,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内涵;春分时节草长莺飞,天气回暖,学校组织学生在校园内开展“除杂草”主题实践。学生们带着篮子和手套,在劳动实践基地、花坛、操场等校园各处除草。老师耐心指导学生区分杂草和其他农作物,提示拔草要点,防止受伤。学生分工明确,组织有序,享受着春分的清新、感受着劳动的美好。
立夏时节捉虫、浇水,夏至时节采摘黄瓜、辣椒、茄子等应季作物。教师利用劳动课或其他学科的课堂时间,带领学生一起到耕读园,全程参与农作物生长的每一个过程,观察各种农作物的生长习性,进行自主探究。播种、除草、搭瓜棚、施肥等都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在此过程中培养了良好的劳动习惯,提升了责任意识和劳动技能,发挥了耕读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
秋收冬藏时节,是总结劳动收获和分享劳动经验的好时机。学校利用劳动课和班会课的机会,开展“耕读分享会”,让学生讲述自己和同学参与耕读园劳动、家庭劳动、社会义务劳动的故事,或者分享与耕读文化相关的民间传说、农耕小知识等。在各班组建“小小解说员”团队,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收集“二十四节气与农耕文化”的相关知识,了解节气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制作节气手抄报或者 PPT,为劳动实践基地“耕读园”或者本班责任田中的收获物展览进行讲解,介绍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和农耕工具的使用方法。通过此类活动的开展,能培养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既丰富了各学科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
(三)组织实践活动,理解节气与生活的关系
农耕劳动。以“萝卜”劳作项目为例,该项目围绕萝卜展开,包括播种萝卜幼苗、观察萝卜缨子以及拔萝卜等环节。课程中融入了与萝卜有关的俗语和习俗,演唱关于萝卜的舞蹈歌曲以及绘出萝卜的外形,评选优秀画作等。到了立冬,萝卜收获的季节,学生们会到自己的劳动实践基地拔萝卜,并将他们收集好,各班分配下去,每个学生都带回家去做一道“萝卜美食”。在爸爸妈妈的指导下,孩子们自己动手做了许多美食——生腌萝卜泡菜、晒萝卜干、清炒萝卜丝、萝卜炖羊肉等等。
此外,学校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对不同年级的劳动教育进行分层设计。
“五·一”劳动周,前进小学举行了“践行劳动教育 传承耕读文化”劳动技能大比拼活动。瞧,一二年级的“整理小能手”动作敏捷,有条不紊,校服和书包马上变得整整齐齐。三四年级小朋友大显身手,普普通通的水果在他们的巧手下不一会儿就成了赏心悦目的艺术品。再看,五六年级的小巧手们拿起针线包,解线、布色、穿针、刺绣,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孩子们在欢快的气氛中展示生活自理能力和基本劳动技能,对劳动的意义有了更深的体会。“最美劳动者”摄影大赛和“劳动小能手”评比活动也同步进行,学生们用自己的眼睛认真观察着每一种职业,抱着更加尊重的态度去了解每一份劳动存在的价值,也学着自己去参加家务劳动、社会公益劳动,懂得劳动创造的价值是何等珍贵。
芒种节气,学校还开展了“耕读文化润心田,前小蔬香伴成长”蔬菜采摘、义卖劳动实践活动。听!活动在五年级孩子的田园诗歌朗诵声中拉开帷幕, 采摘比赛,呐喊声、加油声震耳欲聋。二三年级学生把蔬菜进行爱心义卖, 团队组合、 招牌 任务分工 “小店长”们认真准备、成竹在胸。为了买到孩子们的劳动果实, 到义卖现场,不到20 分钟,200 份蔬菜全部售罄。后续在学校的组织下, 我们将义卖的全部 赠给了福利院的孩子。此活动是以二十四节气为文化背景,将“耕读文化”和“劳动教育”深度融合,不仅让孩子们再劳动中体验到收获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也让他们更加懂得了奉献爱心、团结互助的可贵。
此外,在学校的手工室和扎染坊里,中国戏曲文化、剪纸文化和扎染文化的光辉在闪耀,孩子们体验着动手创造的喜悦,感受着传统工艺的魅力,非遗之美传承到他们手中,也浸染到他们心里。耕读文化和各学科的有机融合不仅要鼓励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更要引领学生进行积极的学科探索。课堂是劳动教育的主阵地,课程则是劳动教育的重要依托。学校组织老师们多次展开研讨,结合学科特征,挖掘课本素材,实施学科大融合教学。语文课上,学生们能从“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的亲身经历中体会作者的思想;科学课上,他们从挑水灌溉的艰难中生出对水资源的珍惜和对自然的敬畏;道德与法治课上,他们能通过二十四节气的规律,懂得要靠探索科技才能发展文明;数学课上,他们也能在农耕活动中融入数学知识,如测量土地面积、计算播种密度、统计作物产量等;美术课上,学生们以耕读文化为主题进行绘画、手工制作,如绘制田园风光、制作稻草人或用废旧材料制作农具模型。通过以上具体示例我们可以发现,耕读文化可以与小学各学科深度融合,不仅帮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还能培养他们的劳动意识、文化认同和实践能力,真正实现“五育并举”的教育目标。
不只是前进小学,从 2022 年秋季学期开始,各地劳动课程换档升级,“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传统工艺制作”等劳动内容,已经进入全国中小学课堂。如今,孩子们走进校园农场,挥锹铲土、种下希望;踏入小小厨房,烹饪美食、分享快乐;迈进艺术殿堂,动手动脑、陶冶情操...... 这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这种动手实践、出力流汗的劳动教育,不仅让孩子们获得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更能磨练意志品质、培养责任担当。
在教育改革浪潮滚滚而来的今天,劳动教育不再是单一目标、单一价值观,前进小学不仅努力挖掘了耕读文化与劳动教育的多元联系,还融合美术、科学、思政等各学科相关知识,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打造了极富趣味性的“劳动 +∗ 课程教学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乐学善思的品质,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和家长的认可。
综上所述,我校通过开展二十四节气劳动课程,让耕读文化与劳动教育及其他学科的融合得到了初步探索和实践。这种融合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还能在多 如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培养劳动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跨学科学习与 综合素养 念 培养团队合作与责任感、激发学习兴趣与创造力等。这些课程不仅丰 生的知识和技 劳 培养了学生的品德和审美情趣,体现了劳动教育的全面性和实践性, “五育并举”的教育目标、 增强师生社会责任感与家国情怀、推动教育创新与课程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结语
本研究立足新时代劳动教育使命, 表现形式,探索其与多学科融合的实践路径。在" 五育并举" 理念指 语文、科学、艺术等学科知识,使学生在躬耕实践中深化认知、 这种跨学科融合模式不仅增强了课程的生活性与实践性,更培养 ,我们仍需持续完善耕读教育的校本化实施机制,加强家校社协 育人活力。期待未来通过更深入的实践探索,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 鲜活的本土文化力量(时代教育)。
参考文献:
[1] 翟东晔 . 小学 " 耕读课堂 " 的开发与实施 [J]. 江西教育 , 2020(15):1.
[2] 马春晖. 耕读教育: 新时代农村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新探索[J].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2(2):4.
[3] 李小小. 耕读文化在小学劳动教育中的传承研究[D]. 重庆. 西南大学 .2023.
[4] 孟丹. 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管理研究 [D].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5] 陈冰 . 基于网络与信息发展的教育实践分析 [J]. 电子技术 , 2020(11):49.
基金项目:本文是首届湖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一般资助项目《新课程标准下耕读文化与劳动教育深度融合的实践与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项目编号为:Y20230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