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地质条件下高层建筑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应用研究
赵伟 张垒
山东岱宗文旅集团有限公司 271000;泰安高新科创集团有限公司 271000
1 引言
随着城市空间拓展向地下纵深发展,高层建筑深基坑施工成为常态。然而,在地质结构复杂、水文条件不良、周边建构筑物密集的地区,深基坑工程面临更大的施工风险与管理挑战。传统的支护方式在此类环境下往往难以满足安全、经济、可施工性的综合要求。因此,研究并推广适用于复杂地质条件的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和现实价值。
2 复杂地质条件下的主要问题
2.1 地质结构复杂,成坑难度大
在砂卵石层、强风化岩层、饱和粉质黏土等地质条件下,基坑开挖时易出现滑移、突涌、涌水等问题,严重影响支护结构稳定性与坑内作业安全[1]。
2.2 地下水位高,降排水难度大
高地下水位导致支护结构受力剧烈变化,同时增大基坑底部隆起和管涌风险,特别是在临近河道或存在承压水层时,对支护和降水系统的要求更为严格[2]。
2.3 周边环境敏感,施工扰动控制难
在城市核心区施工,基坑周边通常紧邻地铁、道路、老旧建筑或地下管线,任何支护失稳或沉降超限都可能引发安全事故,要求施工扰动控制极其精细。
3 典型支护结构及技术对比
3.1 排桩 + 内支撑系统
适用于基坑开挖深度较大、空间受限场地。采用钢筋混凝土灌注桩或 H 型钢支护桩形成支护墙体,通过钢支撑或混凝土支撑分层约束桩体位移,有效抵抗土体侧压力。但该法施工占用空间较大,适合非地铁附近场地 [3]。
3.2 SMW 工法桩
SMW 工法桩以三轴搅拌成墙、配合钢筋笼构成复合墙体,兼具支护与止水功能,适用于软弱地层、高水位及需防渗要求较高区域。其施工速度快,成墙连续性好,但造价较高,适合周边环境要求高的项目。
3.3 地连墙 + 逆作法
适用于超深基坑及场地受限区域。地连墙施工前形成稳定围护结构,逆作法通过结构梁板与支护体系协同受力,有效减少临近建筑沉降与变形。缺点是施工周期长,要求结构设计与施工高度一体化。
4 施工关键控制要点
4.1 成孔与灌注质量控制
在复杂地质条件下进行深基坑支护桩施工,成孔与灌注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支护体系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砂砾层、卵石层或高地下水位区域施工时,极易发生塌孔、缩颈等质量问题,必须采用正反循环钻机与泥浆护壁工艺相结合,稳定孔壁结构并确保孔底清洁。钻进过程中应实时监控泥浆比重、粘度与循环流速,防止孔内沉渣堆积影响灌注质量 [4]。在混凝土灌注环节,应采用导管法分批连续灌注,严禁中途停歇或导管离底距离超标,以防出现混凝土离析、断桩等隐患。同时要保证混凝土强度、坍落度及拌和质量符合设计要求,灌注前做好试块留样与混凝土拌合站质量复检,确保灌注整体质量。灌注完成后应及时拔管,防止因导管停留过久导致桩顶返浆污染,确保桩体完整性与可靠性,为后续基坑支护提供稳定基础。
4.2 地下水控制技术
复杂地质条件下往往伴随高地下水位,对基坑支护施工提出更高的止水和排水要求。合理高效的地下水控制是保障施工安全与支护结构稳定的前提。在常规降水处理中,可根据基坑面积与深度选择轻型井点、管井或深井泵等组合排水系统,降低坑内水位至基底以下 0.5~1.0 米范围,防止坑底浸泡软化或边坡失稳。而当遇到承压水层或透水性强的砂卵石地层时,传统排水方法可能失效,此时需采用帷幕止水(如高压旋喷桩、水玻璃灌浆)形成隔水墙或配合冻结法临时封闭水源区域,从源头控制水压渗流。同时应设置地下水位动态监测点,实时掌握水位变化趋势,在降水过程中避免超抽引发周边地面沉降或管线变形,确保施工与周边环境的协调稳定。
4.3 分级分层开挖与支护同步
在深基坑开挖过程中,合理的分层与同步支护工序是控制基坑位移、避免边坡失稳的关键。复杂地质条件下,如软弱夹层或结构性破碎岩层,极易因支护滞后或开挖过快引发变形或滑移。因此,基坑施工应严格按设计要求进行分层分段开挖,每层开挖厚度不宜超过 1.5~2 米,采用“开挖一层,支护一层”的施工策略,确保支护结构始终处于主动受力状态。对特殊地质段应设置过渡支护措施,如预埋土钉、锚杆或喷射混凝土,增强边坡稳定性。各层开挖时间间隔要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严禁大面积、长时间裸露,防止雨水渗入或土体风化破坏结构连续性。此外,还需合理布置临时排水系统和支撑安装节奏,保障施工连续性与基坑安全状态的动态可控,实现支护体系与开挖工程的有效协同[5]
5 监测与风险预控措施
深基坑施工必须建立完整的变形监测系统,包括支护桩体位移、支撑轴力、周边建筑物沉降、地表沉降等内容,实行自动化与人工复核相结合,确保实时掌握结构响应变化。一旦监测值接近预警线,应立即启动应急加固措施,如增加支撑、调整开挖顺序、加密监测频次等,确保基坑安全度过关键施工阶段。
6 工程案例分析
以重庆某高层综合体项目为例,项目基坑深度达 24 米,地质以卵石夹粘土为主,地下水位高、周边邻近重要道路。项目采用 SMW 工法桩 + 一道钢支撑体系,结合深井降水,确保了止水及支护功能。施工过程中建立了多点自动化监测系统,实时反馈支护变形与支撑受力,成功避免了周边道路沉降与渗漏事故。该项目的成功实施为类似地质条件下的深基坑工程提供了技术参考。
7 结论
复杂地质条件下高层建筑深基坑施工具有风险高、控制难度大的特点,必须采用因地制宜、科学合理的支护结构及施工技术。通过强化地勘分析、优化支护体系、控制施工工序、实施全过程监测等综合措施,可显著提升基坑工程的安全性与施工效率。建议在今后工程实践中,加强BIM 技术、地质信息建模、智能监测等新技术的引入,进一步提高深基坑施工的安全可控性与绿色水平。
参考文献
[1] 何龙. 高层建筑工程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的实践探索[J]. 甘肃科技,2024, 40 (12): 87-90.
[2] 孙振月 . 超高层建筑工程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 [J]. 江苏建材 , 2024,(06): 100-101.
[3] 刘品呈 . 高层建筑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要点分析 [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电子版 ), 2024, (36): 95-97.
[4] 林卫昭 . 高层建筑施工深基坑支护加固技术关键及价值探讨 [J]. 城市开发 , 2024, (13): 122-123.
[5] 吴国华 . 高层建筑深基坑支护施工管理探讨 [J]. 石材 , 2024, (12):10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