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养分析
王芳
云南省西畴县第二中学
引言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育学生的主体性意识有着不容小觑的重要性。在传统的教学模式状况下,教师经常处于主导的地位,学生只能被动地接纳知识,此情形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是不利的。伴随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以学生作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逐渐被众人所熟知并认可,培育学生的主体性意识,能够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让学生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投身到语文学习中,从而更出色地适应新时代对人才提出的要求。所以,探究行之有效的培养策略具备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对学生主体性意识培养所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的学习呈现出被动的状态
因为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高中语文的课堂中,教学节奏通常是由教师主导的。如在进行课文讲解时,教师会对文章的段落结构、主题思想等的内容开展详尽的剖析,学生仅呆板地进行记录。以人教版教材中《林黛玉进贾府》这节课程为例,教师也许会径直将王熙凤、林黛玉等人物的性格特征告知学生,却没有给予学生充裕的时间,让其自主对文本当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方面的描述开展分析,借此归纳人物的性格,这样就剥夺了学生主动思索的机遇,使其始终处于被动接纳知识的情形,很难培育起主体性的意识。
(二)片面追求直观效果
有些教师在教学期间过分借助多媒体等手段谋求直观呈现的效果,在教授古诗词时,如人教版教材中的《望岳》,教师会播放数量众多的有关泰山的视频以及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泰山的雄伟壮观,然而却忽视了引领学生对诗词中字词的含义、意境的营造、诗人情感的表达等层面开展深入的领会,学生尽管凭借视频对泰山形成了直观的印象,可是对于诗词自身的韵味、诗人的创作意图的理解仅停留在表面,无法真切地体悟到诗词的魅力,而且对学生思维能力与主体性意识的培育也没有益处。
二、高中语文教学期间对学生主体性意识开展的培育策略
(一)构建欢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积极性
适宜的课堂气氛能够使学生舒缓心情,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到课堂活动中,教师应转变以往的权威形象,与学生构建平等、融洽的师生情谊,在课堂上,教师需对学生给予具有鼓舞性的评价,比如在研习人教版《沁园春・长沙》课程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诗词朗诵的活动,不管学生的朗诵水准处于何种程度,教师都要对其展现出的勇气与付出的努力予以认可,如“你在朗诵时饱含深情,让我们真切地体会到了毛主席所描绘秋景的雄浑气势”,让学生在鼓励中树立自信心,进一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逐步培育学生的主体性观念。
(二)构建启发性问题,引领学生开展自思考
教师需依据教学内容营造具备启发性的问题场景,引领学生开展自主思索,在讲授人教版教材中的《祝福》课程时,教师应抛出问题:“祥林嫂先后两次抵达鲁镇,她的外貌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呢?这些改变又体现出了什么呢?”促使学生带着问题研读文本,剖析祥林嫂人物形象以及彼时的社会环境状况,凭借自主思索,学生能够更为深入地领会课文的具体内容,与此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进程中,其主体性意识会得到锻炼,进而获得提升。
(三)积极推进合作学习,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合作学习能够使学生在交流讨论中激发出思维的绚烂火花,进而提高其主体地位,当学习人教版《拿来主义》这课程内容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成多个小组,让各个小组针对“在当今社会环境下,我们应采用怎样的方式运用拿来主义对待外来文化以及传统文化”问题展开讨论,小组成员之间彼此分工、协同合作,有的同学专门负责收集相关的资料,一些同学专心负责整理各类观点,另一些同学则承担起发言的任务,在合作学习的整个进程中,学生不再处于孤立无援的个体状态,而是积极主动地投身到集体学习活动中,其主体性意识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持续不断地得到强化。
三、结论
在高中语文教学进程中,培育学生的主体性意识乃是提升教学质量、推动学生全方位发展的核心要素,鉴于当下教学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教师应凭借营造宜人的课堂氛围、构筑问题场景、开展协作式学习等一系列策略,引领学生踊跃且主动地投身于语文学习活动中,促使学生由被动接纳知识的状态转变为主动探寻知识的状态,在增强自身语文素养的同时,培育自主学习的能力、创新思维等综合素养,进而更为妥善地契合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 帅英 . 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养策略 [J]. 广西教育 ,2020,(30):32-33.
[2] 谈 应 娟 . 高 中 语 文 教 学 中 学 生 主 体 性 意 识 的 培 养 [J]. 新 课 程( 下 ),2019,(09):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