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

作者

邹雨欣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湖北省武汉市 430200

摘要:全球化背景下,高校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成为提升人才国际竞争力的关键路径。聚焦高校英语教学实践,探讨跨文化能力培养的核心价值与实施框架,揭示当前教学中文化认知表层化、本土文化反思缺失等问题,并提出课程体系重构、沉浸式文化情境创设及多维评价机制等实践方向。研究强调语言与文化深度融合的必要性,主张通过批判性反思、真实语料分析及跨文化协作项目,推动学生从语言工具使用者向文化沟通者的转变。

关键词:高校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策略

引言

随着全球互联程度的加深,跨文化交际能力已成为高校英语教学的核心目标之一。传统语言技能本位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多元文化场景下的沟通需求,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关乎语言准确性,更涉及价值观解码、文化身份协商及冲突解决等深层素养。从高校英语教学改革视角出发,分析跨文化能力培养的现实困境,探索语言教学与文化意识培育的协同路径,以回应新时代对复合型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诉求。

一、高校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意义

高校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应对全球化挑战的核心举措。语言学习不仅是语法与词汇的积累,更是文化思维模式的解码过程。通过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语境、价值体系及非言语交际规则,学生得以超越语言表层,洞察文化差异的本质,从而在多元场景中实现有效沟通。这种能力帮助学生规避文化误读引发的冲突,增强文化适应力与同理心,同时促进其对本土文化的批判性反思,形成文化身份自觉。跨文化素养使学生在国际协作、学术交流及公共外交中具备策略性对话能力,既推动文化间的平等对话,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储备具有全球胜任力的人才资源。

二、高校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教学表层化

高校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能力培养常停留于文化符号的浅层介绍,如节日、饮食或传统习俗,而忽视对价值观、社会规范及历史语境的系统性剖析。教师多依赖单向的知识灌输,未能引导学生通过批判性思维理解文化差异背后的逻辑。学生对西方个人主义的理解仅停留在字面,难以辨析其与集体主义文化在决策模式或人际交往中的具体差异。这种表层化教学导致学生在实际跨文化场景中仍依赖刻板印象,无法灵活应对复杂情境,甚至因误判文化动机而引发沟通障碍,削弱了跨文化交际的实效性。

(二)文化对比与反思的缺失

当前教学中普遍存在单向文化输入倾向,过度聚焦英语国家文化,却忽视与本土文化的有机对比。学生虽能复述西方文化特征,但缺乏对自身文化立场的反思,难以在跨文化对话中建立双向理解。教学中鲜少探讨中西方对礼貌原则的不同诠释,或对时间观念、权力距离的认知差异,导致学生在实践中陷入文化身份困惑,要么盲目迎合异文化,要么固守本土习惯。这种失衡不仅弱化学生的文化主体意识,还加剧文化冲突,使跨文化交际沦为形式化的语言操练,而非真正意义上的价值观对话与融合。

三、高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融合课程体系构建文化认知与语言技能

高校英语教学需重构课程框架,将文化意识培养嵌入语言学习的全过程。在教材选编中,系统整合反映英语国家社会思潮、伦理观念及历史演变的经典文本,如文学作品、政治演说或影视对白,引导学生透过语言表层挖掘文化深层逻辑。通过分析《独立宣言》中的自由观与儒家家国同构理念的差异,帮助学生理解不同文化对权利定义的哲学基础。课堂教学可设置文化解码环节,借助隐喻分析、语义场比较等方法,揭示词汇背后的文化联想意义,如龙在中西文化中的象征分歧。开设跨文化案例研讨选修课,围绕商务谈判、学术交流等真实场景,训练学生在语境中动态调整交际策略的能力,避免文化定势思维。

(二)创设多元文化互动的沉浸式学习环境

通过虚拟仿真技术搭建跨文化交际情境,开发VR国际会议模拟系统,让学生在虚拟空间中体验文化冲突的即时性与复杂性。组建跨文化学习共同体,邀请外籍教师、留学生与本土学生合作完成文化主题项目,如联合策划中西方教育理念对比展览,在协作中自然触发文化认知碰撞。利用社交媒体建立跨国学习小组,鼓励学生与英语母语者进行定期话题讨论,观察不同文化群体对同一事件的话语建构差异。可引入文化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指导学生开展校园内外文化现象微调研,如记录咖啡厅中中西学生社交距离的差异,培养其文化敏感性与实证分析能力。

(三)强化批判性文化反思与身份协商训练

在教学中嵌入文化透镜反思模型,要求学生定期撰写跨文化日志,记录遭遇文化差异时的认知变化与情感波动,并通过教师反馈形成螺旋式认知升级。设计文化身份角色扮演活动,如模拟联合国人权理事会辩论,让学生分别代表不同文化立场陈述观点,体验文化价值观对问题阐释的支配作用。引入第三空间理论,指导学生创作双语文化叙事文本,用英语重述中国神话或用中文解构西方经典,在语言转换中探索文化意义的流动性与创造性。通过对比中西媒体对同一国际事件的报道框架,引导学生解构话语背后的意识形态差异,培养其跳出单一文化视角的批判思维。

(四)开发基于真实语料的动态文化学习资源

建立跨文化语料库,收录英语国家社交媒体、法庭辩论、家庭对话等真实语料,标注其中的文化潜台词与交际规则。整理英美求职面试中的自我推销话术,对比中国文化中谦逊表达的适用边界。利用影视作品开展文化话语分析,如解析《生活大爆炸》中的美式幽默逻辑与《武林外传》中的中式喜剧思维的异同。引入数字人文工具,通过语义网络分析可视化文化关键词的关联图谱,如自由责任成功等概念在中英文语境中的语义辐射差异。可邀请跨国企业HR或外交人员开设工作坊,分享跨文化沟通失败案例,引导学生从真实教训中提炼文化适应策略。

(五)完善文化能力多维评价与反馈机制

建立过程性文化能力档案,记录学生在跨文化项目中的表现、反思日志及同伴互评,重点关注其文化移情能力与策略调整意识。设计文化情景应变测试,设置突发性文化冲突场景,通过观察学生的即时反应评估其文化问题解决能力。引入文化智力理论框架,从认知、行为、情感三个维度制定评估量表,如检测学生是否能在保留文化身份的同时灵活调整交际方式。建立校外实践基地评价体系,通过企业导师反馈、国际志愿服务报告等渠道,追踪学生文化能力在真实工作场景中的迁移效果,形成学习-实践-反思的能力提升闭环。

结束语

总之,高校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是连接语言教育与全球公民素养的重要纽带。通过系统化课程设计、沉浸式实践平台及动态评价体系的构建,学生得以在文化碰撞中深化认知弹性,在身份重构中增强文化自觉。这一过程不仅打破了工具主义语言观的局限,更助力高等教育实现从语言传输到文化赋能的范式转型。未来,随着人工智能与跨文化学习的深度融合,高校英语教育需持续探索技术赋能的文化对话新模式,为培养兼具民族情怀与国际视野的新时代人才提供持续动力。

参考文献

[1]陈亦挺,潘妤.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能力培养[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3,45(S2):261-263.

[2]张勇.跨文化视角下的高校英语教学创新研究[M].新华出版社:202310.106.

[3]李静.基于新媒体的高校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思考[J].新闻研究导刊,2023,14(16):44-47.

[4]王凤平.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策略探析[J].小学教学参考,2023,(18):81-83.

[5]鲁春林.高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策略探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3(09):98-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