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课改视域下小学语文德育的渗透

作者

张慧茹

湖南省沅陵县溪子口小学

引言:

新课改视域下,为不断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综合学习能力,并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教师应积极探索德育渗透的教学路径,使得德育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进行有机融合,全面提升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与综合学习能力,筑牢他们的学习成长根基。

一、小学语文德育渗透的意义

新课改明确指出教师开展教学引导时,不仅需要做好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同时需贯彻立德树人理念,做好德育教育的渗透,助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在小学语文教学时,通过展开有效的德育渗透,能够挖掘出语文教材的德育元素,为学生的学习与成长营造出良好环境,助力其健全人格,并形成高尚美德。

二、新课改视域下小学语文德育渗透的具体路径

(一)教材内容延伸,情境教学中德育渗透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为确保德育渗透的有效性,可紧扣教学大纲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延伸,从而为学生创设相应的学习情境。在情境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德育渗透,使得德育渗透更具针对性,启发小学生的品德意识与认知,助力其汲取教材内容中的德育思想 [1]

比如,小学语文《陶罐与铁罐》教学时,为使得学生们能够在阅读文章后,形成独立的见解与思考,并意识到同学之间相互尊重、和睦相处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教师可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延伸,并创设相应的生活情境,启发学生进行情境体验思考。基于文章的教学内容,教师可创设“友谊之花”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们回想自己在交友过程中,是如何化干戈为玉帛,正确认识到自己的短处,并与好友平等交流、真诚相待。在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后,教师可组织其进行角色扮演,代入自己的真实经历,尝试对对话内容进行调整,从而在角色扮演中理解平等对话、和睦相处的重要性。基于情境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渗透,促使学生理解寓言故事传递的道理与价值观,为学生今后的交友与社交提供支持。

(二)聚焦文本主题,师生互动中德育渗透

为能够在师生互动中完成有效的德育渗透,小学语文教师应聚焦教材文本的主题,创设相应的讨论话题,使得学生们能够踊跃发言,在师生互动交流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表达的观点、提出的不同意见,选择最佳的德育渗透契机,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浸润效果,助力小学生深入解读文本主题,提升自我的语文综合学习能力。

比如,部编版小学语文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教师为能够基于教学文本引导,实现爱国主义思想的德育教育目标,可聚焦文本的爱国主题,引导学生们在阅读后提出自己的观点,思考周恩来求学期间,为何会产生该理想,以及当时中国社会所处的历史时代与民族命运。通过在师生互动中进行适当的点拨启发,助力学生进行举一反三的思考,同时教师可在学生探究中进行德育渗透,使其认识到近代中国革命救国的曲折与磨难,而后结合历史与当下的社会发展,重新反思文章中周恩来提出的理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以此激发出学生们民族情怀,使其树立远大理想,感受红色革命文化的信仰理想,实现爱国主题下的德育渗透教育目标[2]。

(三)德育专题写作,构思动笔中德育渗透

写作是小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方式,基于构思动笔的写作练习,可使得学生的所思所想以文字表达的方式呈现出来。小学语文教师为能够从写作引导环节入手展开有效的德育教育,可设定德育专题写作活动,发散学生们的思维想象力,从而在学生构思动笔的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让学生能够理解认同德育思想,并将其转化输出形成作文,实现德育渗透内化于心的教育目的。

比如,部编版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内容时,教师可围绕此专题设定“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写作活动,让学生们通过实践调研,深入了解中华传统节日,搜集更多的写作资料,而当小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构思写作时,教师可进行适当的德育渗透引导,启发学生辨析思考传统节日中不同文化底蕴的关系,以及传统节日中蕴藏的民族精神内核。基于教师的点拨,小学生可形成正确的民族文化本位意识,认同认知中华传统文化,并在写作练习中表达出自己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荣誉感。

结语

综上所述,文中以小学语文德育教育工作为例,阐述了如何在新课改视域下进行小学语文的德育渗透教育教学,旨在说明相关工作开展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在今后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创新时,教师应意识到德育渗透的育人迫切性,积极探索德育渗透的新路径,并在经验总结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案,以实现德育渗透的立德树人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 杨同婷 . 新课标视域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策略探究 [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 引文版 ) 教育科学 ,2025(6):128-131.

[2] 韩红霞 .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J]. 天津教育 ,2025(3):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