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融入劳模、劳动、工匠精神 推进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教育

作者

彭桂贞

安徽汽车职业技术学院

在新时代新征程的奋进路上,唯有大力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能加快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大军。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新时代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阵地之一,是青年一代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孵化器。在新的教育体系之下,高职院校需要向社会输出的是德技兼修的时代新人,思想政治教育是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一环。在高职院校的思政工作当中,必须有效融入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这样才能为更多年轻人指明前进方向,激励他们走上爱岗敬业的奋斗之路。

一、“三种精神”融入高职思政教育的价值分析

( 一)将三种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有助于凸显马克思主义工作观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性。劳动人民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马克思主义工作观是社会主义国家工作精神的理论基础。结合中国的国情与实际,三种精神生动诠释了马克思主义工作观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和生动实践,对于高职院校思想教育有着旗帜鲜明的指导意义,指明了思政教育的方向。

(二)将三种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有助于深化思政职业教育改革创新。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新时代技能技术型人才的重要场所,从其院校德技兼修的教育主旨出发,在其德育架构中有效融入三种精神,能够优化教育内容,丰富教育方式,改革评价机制,完善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体系,使之可以更好地与社会接轨,为社会培养更多爱岗敬业的高素质人才。

(三)将三种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体系,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提高工作观念,认知工作价值,培养职业道德,让他们以蓬勃的爱岗敬业面貌踏入社会,成为合格的时代接班人。

二、“三种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课程重构:将“三种精神”有效融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

一方面,要在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有效地融入“三种精神”。教师必须要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课堂上贯穿“三种精神”教育,向学生充分阐释三种精神的重要意义和丰富内涵,让他们可以正确认知“三种精神”的核心要义。教师要结合思政课程教程,设计能够体现“三种精神”的教案,有效地展开相关教学活动。还可以邀请劳动模范、能工巧匠等典型人物走进课堂,让他们以自身工作经历上一场别开生面的“思政课”。

以的实践为例,近两年,依托安徽新能源汽车工匠学院“劳模工匠进校园”活动邀请全国劳动模范汪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盛保柱,全国人大代表、省劳动模范程韬,国家级技能大师、正高级工程师王建国,全国“最美青工”、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陈凯等劳模工匠走进校园,用先进事迹感染青年学子,引导学生培养集体合作的意识、精益求精的态度、知难而进的精神,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挺膺担当。

另一方面,要将“三种精神”融入所有专业课程体系,实现思政教育课程与其他课程融合的跨学科融合教育,锚定高职院校德技兼修的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劳动育人导向,把“三种精神”贯彻整个课程体系。

以的实践为例,校方印发《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列为思政指标点,结合各专业培养目标和行业特点,深度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元素,找准专业知识体系的最佳切入点,在润物无声、春风化雨中培养和塑造学生的职业精神。比如说在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中,结合近两年安徽省、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以汽车行业中的能工巧匠典型、普通工人的实干为案例,重点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引导他们立足本职岗位埋头苦干,为行业发展发光发热。

(二)文化浸润:打造融入“三种精神”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

一是将“三种精神”融入校园文化环境。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能够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行为习惯和认知理念产生正向的影响,润物细无声。因此如果学校有意将“三种精神”的内涵要义巧妙地融入校园文化环境中,让学生置身于各种精心打造的环境中,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营造浓厚的育人氛围,充分发挥隐形教育功能,就能对学生形成正确引导。

二是将“三种精神”融入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之中。与课堂教学相比,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方式有趣,往往可以寓教于乐,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高效地完成教育。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就是这样做的,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比如说组织开展一次“我要当劳模”的义工活动,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劳动教育主题宣传标语;在宣传橱窗、显示屏、校园文化专栏等载体上,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主题宣传的有奖征稿,通过多种活动的举办,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

(三)实践育人:将“三种精神”融入高职院校社会实践

学以致用是当代教育的目的,高职院校要将“三种精神”深度融入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体系中,离不开社会教育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坚持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任何一所高职院校,要让学生真正实现“三种精神”的融会贯通,就必须组织开展各类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在学习与实践中不断思考,将“三种精神”内化为自身的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

近年来,积极开拓校内外资源,引导学生走进生产劳动一线,通过进社区、进企业、进车间、进一线,在基层中亲自动手,主动实践,拓展劳动知识,提升劳动技能,加深劳动认知,养成劳动自觉,培养学生劳动情怀、劳动意识和奉献精神。仅2025 年,先后组织4 个批次共180 多名学子走进蔚来汽车 F1 工厂,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让同学们得以近距离体验现代劳动模式,培养学生实践技能、提高职业素养,大力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的时代风尚。学校“三自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主题教育活动覆盖全校、贯穿全年,让同学们从身边小事入手,参与文明、纪律、安全等多方面的管理服务,在劳动实践中传承劳动精神,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提高劳动的能力和意识。

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作为优秀的职业精神,对于社会发展作用重大,是引导高职学生成长成才、激发青年学生砥砺前行的精神动力,必须要多措并举,探索深入融合实践新路径,方能为当代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注入更多活力。

参考文献:

[1] 李嘉 . 课程思政理念下通识教育与高职就业指导教育相融合的途径 [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4(3):107-109.

[2] 车颖慧 .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J].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2,42(1):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