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教学案例

作者

吉桂英

山西省运城夏县裴介初中 044400

【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三个课题。课题1主要介绍碳的几种单质:金刚石、石墨与C60的物理性质及用途和碳的化学性质。课题2引导学生探究实验室中支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课题3通过实验探究碳的氧化物的性质。学生在学习了元素

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和有关氧气的知识后,再学习碳及其氧化物是顺理成章的。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前几单元里已获得不少有关碳的知识,知道了碳具有可燃性,在学习碳的单质的基础上,学习碳的氧化物的性质等,认识碳酸及碳酸盐,为今后学习酸、碱、盐、金属的知识打下一个基础。

本单元在整个教材中占有承上启下的地位,并具有以下特点:(1)注意采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的方式;(2)教材内容在呈现方式上注意教学情境的创设和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3)紧密联系社会和高新科技;(4)图文并茂,教材中许多内容是以图代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情分析】

在前几个单元,学生已经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和有关氧气的知识,再学习碳及其氧化物是顺理成章的。在日常生活和前几单元里学生已获得不少有关碳的知识,知道了碳具有可燃性,具有吸附性,但是对同种元素形成不同种物质很陌生,对无定形碳没有概念,对还原性不很理解。

【教学目标】

1、知道不同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

2、了解金刚石、石墨、木炭、活性炭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3、知道C60的分子结构及其部分用途;

4、了解结构、性质、用途三者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金刚石、石墨、活性炭、木炭的性质和用途;

2、了解结构、性质、用途三者的关系。

【课时安排】

共2课时,本节为第1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一种元素可以组成多种单质,了解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体会物质的多样性。

2.通过对金刚石、石墨和C60的了解,初步认识结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3、了解木炭、活性炭的吸附性及与此性质相关的一些用途。

教学环节

任务一:知道同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种物质并能举例说明。

突破策略:阅读教材第106页,知道同种元素组成不同的物质。

设计意图:阅读教材,培养学生通过阅读获取信息的能力。知道一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单质后,继续让学生举例以加深理解。让举出例子的小组进行展示,激励或启发其他组的同学。

任务二:了解金刚石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突破策略:学生阅读教材第106页的两段话,从文中获取有关金刚石的物理性质和用途,教师加以引导,给与学生补充和解读。

设计意图:阅读教材,培养学生通过阅读获取信息的能力。

任务三:了解石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突破策略:学生阅读教材第107页的两段话,从文中获取有关石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教师详细讲解并配以课件展示。

设计意图:学生从阅读教材中获取知识信息,课件展示比较直观易懂,知识点一目了然,重点突出,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识记。

任务四:简单了解木炭和活性炭的吸附性及相关用途。简单了解焦炭和炭黑的用途。

突破策略:可以用生活中的例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他们吸引到下一环节的学习中,并可以解释与日常生活相关的现象。

设计意图:这样容易调动同学们的阅读学习积极性,因为情境是他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自己亲身经历的,当然求知欲高涨。识记起来也比较容易,培养学生以多种方法去识记知识的能力,并且学以致用,利用化学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高。

任务五:分析并归纳出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突破策略:这块知识,我直接举例说明,让同学容易理解。然后让同学们小组合作,互相举例子加以说明,并分析之间的关系,最后归纳出结论。

◆设计意图:在本节课的最后,学生已经知道金刚石、石墨、活性炭的用途,理解用途与性质的关系,并在进一步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一、几种不同的碳单质

1、金刚石与石墨物理性质及用途的比较

2、无定型炭

3、碳60和碳纳米管 新型应用材料

二、结构、性质、用途之间的关系

结构     性质     用途

反映     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