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无人机测绘技术在地形复杂区域的应用精度分析

作者

田野

辽宁省地理国情监测中心 110034

一、引言

地形复杂区域(如山区、森林、峡谷、沼泽等)因地势险峻、环境恶劣、交通不便,一直是测绘工作的难点。传统地面测绘需人工涉足危险区域,不仅效率低下,还存在坠崖、迷路等安全风险;航空摄影测量虽能覆盖大范围,但成本高昂且难以灵活调整航线,对细节地形的捕捉能力有限;卫星遥感则受分辨率和云层遮挡影响,难以满足高精度测绘需求。

无人机测绘技术的出现打破了这些局限。它能以 100-500 米的低空飞行高度近距离采集数据,可快速获取厘米级至亚米级精度的地形信息。随着多旋翼、固定翼等无人机平台的成熟,以及高分辨率相机、激光雷达等传感器的普及,无人机测绘在复杂地形区域的应用场景不断扩展,从工程勘察到生态监测,从灾害评估到资源调查,其应用精度成为衡量成果质量的核心指标,也是行业研究的重点方向。

二、无人机测绘技术工作原理

2.1 传感器系统

无人机测绘的核心是通过搭载的传感器获取地形数据,常见传感器包括:

高分辨率光学相机:通过多视角拍摄影像,利用重叠区域的特征点匹配,经空中三角测量计算三维坐标,生成数字正射影像(DOM)和数字表面模型(DSM)。其优势在于成本低、色彩信息丰富,适合地形细节清晰的区域。

激光雷达(LiDAR):发射激光脉冲并接收回波,根据脉冲往返时间计算距离,可直接获取地表三维点云数据。能穿透植被冠层,获取真实地面高程,在森林、茂密植被区域表现突出。

倾斜摄影相机:从多个角度(通常 5 个)拍摄影像,可构建精细的三维模型,清晰呈现建筑物、地形的立体形态,适用于需要三维可视化的场景。

2.2 定位与导航系统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包括 GPS、北斗等,为无人机提供实时位置信息。在复杂地形中,单纯 GNSS 定位精度易受遮挡影响,通常结合实时动态定位(RTK)或后处理动态定位(PPK)技术,通过地面基准站校正误差,实现厘米级定位。

惯性导航系统(INS):由加速度计和陀螺仪组成,可测量无人机的加速度和角速度,推算飞行姿态和位置。在 GNSS 信号丢失时,能短期维持导航精度,保障数据采集连续性。

2.3 数据处理流程

无人机采集的原始数据(影像、点云等)经无线传输至地面工作站,处理流程包括:

数据预处理:对影像进行畸变校正、去噪,对点云数据进行坐标转换、去冗余。

三维建模:光学影像通过特征匹配生成 DSM ;LiDAR 点云经滤波、分类提取地面点,生成数字高程模型(DEM)。

精度验证:与已知控制点对比,评估平面和高程精度,确保成果符合规范要求。成果输出:生成 DOM、DEM、三维模型等测绘产品,满足不同应用需求。

三、影响无人机测绘精度的因素

3.1 飞行平台因素

稳定性:复杂地形气流紊乱,无人机易受风力影响产生颠簸,导致传感器 姿态变化,拍摄的影像出现模糊或重叠度不足,点云数据产生偏移。

飞行参数:飞行高度过高会降低分辨率,过低则增加飞行时间和风险;重叠度不足会导致特征点匹配困难,一般需航向重叠度 ⩾80% ,旁向重叠度⩾70% 。

3.2 传感器性能

光学相机:分辨率决定细节捕捉能力,像元尺寸越小、焦距越长,地面分辨率越高;镜头畸变会导致影像几何误差,需提前校准。

LiDAR :测距精度、点云密度和扫描频率影响数据精度。点云密度越高,地形表达越精细,但数据量也会增加,需平衡效率与精度。

3.3 环境因素

自然环境:山区的山体遮挡会削弱 GNSS 信号,导致定位误差;森林区域的植被会遮挡地面,LiDAR 虽能穿透,但浓密植被仍可能降低地面点识别率;雨雪、雾霾会影响光学相机成像质量,降低影像对比度。

电磁环境:复杂地形区域可能存在高压线、通信基站等电磁干扰源,影响无人机与地面站的通信及 GNSS 信号接收,导致数据传输中断或定位偏差。

3.4 数据处理技术

影像处理:特征点匹配算法的准确性决定三维建模精度,误匹配会导致模型扭曲;空中三角测量的平差计算若存在系统误差,会影响整体精度。

点云处理:LiDAR 点云去噪、滤波算法若不合理,会误删地面点或保留噪声点,导致 DEM 精度下降。

四、复杂地形区域应用案例分析

4.1 山区地形测绘

在四川某山区扶贫公路规划项目中,测区面积约 20 平方公里,海拔落差

达 800 米,部分区域坡度超过 30°。采用多旋翼无人机搭载 2000 万像素相机和 LiDAR 系统,飞行高度 300 米,航向重叠度 85% ,旁向重叠度 75% ,布设10 个地面控制点。

技术措施:利用仿地飞行模式保持传感器与地面距离稳定;采用 RTK+PPK 组合定位保障轨迹精度。

成果精度:生成的 DOM 平面精度 ±0.3 米,DEM 高程精度 ±0.2 米,满足1:1000 地形图要求,效率较传统全站仪测绘提升 6 倍。

4.2 森林区域测绘

在云南西双版纳某热带雨林保护区测绘中,测区森林覆盖率达 90% ,乔木平均高度 25 米。选用固定翼无人机搭载穿透式 LiDAR(波长 1550nm ),飞行高度 500 米,点云密度 10 点 / 平方米。

技术难点:通过多回波 LiDAR 技术区分植被与地面(首回波为冠层,末回波为地面)。

处理结果:地面点云提取准确率 92% ,DEM 高程精度 ±0.5 米,为生态评估提供关键数据。

4.3 峡谷地形测绘

在陕西某峡谷水利工程测绘中,峡谷长 15 公里,最窄处 50 米,两侧崖壁陡峭,高差 500 米。采用工业级旋翼无人机,搭载倾斜摄影相机和避障传感器,飞行高度 200 米。

技术措施:启用三维避障功能调整航线;布设基准站增强 GNSS 信号;倾斜摄影全方位捕捉崖壁地形。

应用效果:三维模型平面精度 ±0.25 米,高程精度 ±0.2 米,为工程选址和边坡分析提供数据。

五、提升无人机测绘精度的策略

5.1 优化飞行方案

航线规划:山区采用 “之” 字形航线,森林区域增加飞行架次,峡谷区域沿轴线双向飞行并加密重叠度。

参数设置:复杂地形降低飞行速度( ⩽8m/s ),提高重叠度(航向 ⩾85% ),启用仿地飞行模式。

5.2 强化设备性能

传感器选型:山区和峡谷优先选用高分辨率倾斜摄影相机,森林区域必选 LiDAR ;定期校准传感器参数。

平台升级:选用抗风等级 ⩾6 级的无人机,配备高精度 INS 系统;传感器安装采用减震装置。

5.3 改进数据处理

多源融合:结合光学影像纹理与 LiDAR 高程信息,提高建模精度。

智能算法:引入深度学习进行特征点匹配和点云分类,开发地形专属滤波模型。

5.4 应对环境干扰

信号增强:增设基准站或中继站,采用北斗 + GPS 双模定位。

环境适应:恶劣天气配防护设备;电磁干扰区用抗干扰通信模块。

六、结论与展望

无人机测绘在复杂地形应用优势显著,精度受飞行平台、传感器、环境和数据处理影响。通过优化方案、强化设备、改进算法等措施,可有效提升精度。未来,随着技术发展,其精度将进一步突破,为国土调查、灾害监测等领域提供更可靠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