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全民艺术普及背景下文化馆作为终身美育学校的创新路径研究

作者

杨丽娟

浠水县兰溪镇人民政府 438200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明确要求“把文化馆打造成为城乡居民的终身美育学校”。近年来,文化馆总分馆制、全民艺术普及专项基金、青少年美育示范基地等项目落地,初步形成“设施联通、服务共享、活动联动”的体系化格局。然而,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品质、个性化美育需求相比,文化馆在资源统筹、服务效能、数字供给等方面仍存在明显短板,亟需理论总结与路径创新。

一、目前文化艺术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文化艺术的供给和需求相互错位,这也是传统的文化艺术的供给模式与全民艺术普及的背景下的“全龄多元”相错位,大部分中年群体都是“白天上班,晚上学艺”的需求无法得到充分的满足,针对他们夜间学习文化的针对性课程不足。目前除了少部分的文化馆配备了线上的数字化资源之外,其他的乡镇文化馆都是以阅览为主,缺乏了常态化和即时性的数字化的服务项目,这也就很难满足现在大量的互联网原住民的需求了。大部分的基层文化馆还存在着人才短缺的问题,并且区县关于文化馆的专项的系统化且专业化的志愿服务还未得到落实,这也就导致了文化馆缺乏足够的人力去支撑日常的文化活动。文化馆内部活动的空间有限,这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导致了传统的文化馆活动很难承载沉浸式、体验式、复合式美育场景,这其中乡村的文化馆也会出现“形式大于内容”现象。

二、全民艺术普及背景下文化馆作为终身美育学校的创新路径研究

(一)内容生产:从“供给导向”到“需求共创”

各地的文化馆应当建立“群众点单—总馆派单—社会机构接单—志愿助教送单”这样的闭环机制,这样文化馆可以准确的定位到各个年龄段的实际需求,可以为人们提供适合他们的文化食粮,各地的图书馆还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打造“市民夜校”“艺术自习室”“星光夜市”等模块化课程包,从而可以实现“白天 + 夜晚”“馆内 + 街头”的全天性的美育文化供给,使得每个市民都可以在全民艺术普及的背景之下进行文化学习,提升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各地的文化馆还可以进行乡村文化调研和数据采集,对当地的非遗文化和民间艺术进行整理,并将他们和现代的信息技术相结合,从而可以实现传统文化的第二次创作,孵化出既具有传统文化底蕴又具有当代艺术审美的创新性作品。

三、空间再造:从“固定场馆”到“全域美育场景”

文化馆可以在城市中的商圈、写字楼、社区架空层、乡村民宿等人员密集的场所设置一些“文化驿站”“艺术街角”,从而可以让人们在日常的生活当中也可以感受到艺术的气息,文化馆的工作人员还可以设计一些沉浸式的虚拟活动空间,比如他们可以利用全息投影技术来改造旧的活动场所,并设想一些“沉浸式剧本”“数字展览 + 互动工作坊”这样具有吸引力的活动项目,使得人们可以沉浸其中并感受艺术的乐趣,文化馆的工作人员还应当定期的对文化馆即将举办的活动进行一系列的宣传活动,这样可以让更多的人们参与其中,共同感受艺术所带来的乐趣,各地的文化馆还应当以县级的总馆为活动的枢纽,可以将流动舞台车、艺术巴士、乡村戏台纳入总分馆体系,从而可以实现了各馆之间的宣传不会存在差异化,使得人们在哪里都可以感受到相同的文化内容。

四、数字赋能:从“线下为主”到“线上线下一体化”

各地的文化馆之间应当构建“国家公共文化云 + 地方云 + 抖音 / 视频号矩阵”的三级云端体系,从而可以实现直播、录播、微课、社群辅导一体化服务,使得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感受艺术,利用互联网行业进行文化艺术的宣传,仅仅几分钟就可以让全国的各个都去都可以看到美育节目,文化馆还应当开发“全民艺术普及数字卡”,工作人员可以集成艺术慕课、数字展览、线上考级、志愿积分兑换等功能,并推送文化馆的“一卡通”服务,使得人们可以将平时参与的美育节目而获得的积分兑换成现实中的奖励,这样就可以使更多的人参与到艺术文化建设当中,文化馆还可以在内部设置一些大数据画像的摄像头设备,这样可以动态的监测课程学习的热度、人群的分布密度以及人们对于文化的满意程度,从而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些个性化的艺术学习内容,也就可以满足不同人群对于文化的需求。

五、机制协同:从“单馆独斗”到“多元共建”

文化馆应当在内部以及社会建立起“专业 + 志愿”双轮驱动体系,可以个高校和社会的志愿组织签订“候鸟式”的志愿活动库,从而可以在文化馆需要人才的时候,学校和社会各个方面都可以迅速地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人才,来帮助文化馆实施“美好生活主理人”计划,从而也培养了当地的文化志愿者的实力,各地的政府还应当设立“全民艺术普及专项基金”,政府可以将这些资金以项目的形式向社会组织、艺术培训机构、文旅企业开放申报,从而可以形成政府、市场、社会这样的一个三元的投入机制,使得社会各界都更加的关注于社会文化的发展,让全民的文化生活更加地丰富多彩。文化馆还应当设立《全民艺术普及服务标准》与“美育星级馆”评估指标,让所有参与到文化活动的人对文化馆举办的活动进行公平的评价,文化馆可以将课程质量、数字服务、群众满意度、社会参与度纳入绩效考核,使得文化馆的工作人员可以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 这样可以使后续的艺术节目的效果得到根本性的提升,从而可以实现更高的群众满意度。

结语

文化馆作为“终身美育学校”,其本质是以人民为中心、以美好生活为导向的公共文化供给侧改革。通过内容共创、空间重塑、数字跃迁与机制协同,文化馆不仅能够破解当前供需矛盾,更能在全民艺术普及的宏大叙事中实现自我迭代,为建设学习型大国、增强文化自信提供持久而温暖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叶怡瑶 . 文化馆推进全民艺术普及的创新实践与路径分析 [J]. 参花 ,2025,(05):129-131.

[2] 回 思 柔 . 文 化 馆 推 进 全 民 艺 术 普 及 的 实 践 路 径 研 究 [J]. 参花 ,2025,(14):132-134.

[3] 黄 爱 灵 . 浅 谈 文 化 馆 推 进 全 民 艺 术 普 及 的 创 新 路 径 [J]. 新 传奇 ,2025,(20):119-121.DOI:10.26938/j.cnki.CN42-1794/Z.2025.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