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血清C 肽、糖化血红蛋白联合空腹血糖检验在糖尿病患者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

韩玮

郑州人民医院 河南省郑州市 450000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combined serum C-peptide, glycated hemoglobin (HbA1c), and fasting plasma glucose (FPG) tests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 mellitus, in order to provide a more scientific basis for clinical screening and early diagnosis. Methods A total of 82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diabetes who visited the Nanyang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between January and December 2023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 The 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 (OGTT) was used as the diagnostic gold standard. The diagnostic performance of HbA1c, FPG, and serum C- peptide tests—both individually and in combination—was evaluated. Diagnostic indicators including accuracy, sensitivity, specificity, 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PPV), and 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 (NPV)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using the chi-square (χ2) test for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Results The accuracy of individual tests ranged from 74% to 77% , each presenting certain -positive and -negative results. Among them, FPG showed the highest sensitivity (90.74%) but the lowest specificity (66.67%) , while HbA1c and C-peptide showed relatively better specificity. The combined testing demonstrated significantly improved diagnostic performance, with an accuracy of 89.02% , sensitivity of 96.30% , specificity of 84.62% , PPV of 94.64% , and NPV of 85.19% . The combined approach outperformed any single test, with all differences showing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 Conclusion The combined detection of serum C- peptide, HbA1c, and FPG significantly improves both the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of diabetes diagnosis, effectively reducing the rates of missed and incorrect diagnoses. It holds substantial clinical value and is recommended for broader application in early screening and preliminary diagnosis of diabetes mellitus.

Keywords: Serum C-peptide; Glycated hemoglobin; Fasting plasma glucose; Diabetes mellitus; Diagnosis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一种常见且危害极大的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主要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靶组织对胰岛素反应不敏感所致,导致血糖持续升高,进而引发一系列慢性并发症。糖尿病不仅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还会增加心血管疾病、肾功能衰竭、失明、肢体截肢等严重后果的风险 [1]。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 IDF)2021 年的统计数据,全球糖尿病患病人数已达 5.37 亿,预计到 2045 年将突破7 亿。我国作为世界上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之一,糖尿病患病率近年来呈快速增长趋势,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已超过 12% ,糖尿病前期人群比例更是接近 35% 。当前临床上糖尿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发布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2]、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以及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HbA1c)三项指标。其中,FPG 因检测简便、经济实用被广泛用于糖尿病的初步筛查,但其灵敏度较低,容易受饮食、情绪、应激等因素影响,存在较高的漏诊率 [3] ;而 OGTT 被认为是评估葡萄糖代谢最敏感的方法,是糖尿病诊断的金标准,但由于其操作复杂、检测时间长、患者依从性差,限制了其在大规模筛查中的应用。HbA1c 作为一种能反映患者近 8\~12 周平均血糖水平的指标,近年来被 ADA 列为糖尿病诊断的推荐项目之一,且在某些情况下可替代OGTT。然而,HbA1c 的检测易受患者是否存在贫血、血红蛋白变异、慢性肝肾疾病等因素影响,影响其在特殊人群中的准确性。 HbAlc 的变化具有一定滞后性,对于血糖短期波动及早期病变的敏感性有限 [4]。

因此,本研究旨在以 2023 年 1 月至 12 月在东平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就诊的 82 例疑似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 OGTT 作为金标准,分别评估HbA1c、FPG、血清 C 肽单独检测及三者联合检测在糖尿病诊断中的准确性、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进一步明确三项指标联合检测在糖尿病早期筛查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提供更可靠的辅助诊断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 2023 年 1 月—2023 年 12 月期间,南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科收治的82 例疑似糖尿病(DM)患者。研究对象中男性 42 例,女性40 例;年龄范围为 45—80 岁,平均年龄( 59.43±6.13 )岁。所有患者在纳入研究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经过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纳入标准为: ① 符合糖尿病相关诊断标准; ② 首次就诊且符合手术指征; ③ 病历完整且无认知功能障碍。

排除标准包括: ① 合并恶性肿瘤; ② 伴有多系统器官功能障碍; ③ 中途退出研究的患者。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中所有受试者均于清晨空腹状态下进行血样采集。使用一次性真空采血器从肘静脉采集静脉血 4mL ,采集过程中确保无溶血、无污染。采集后的血样立即编号并分为三份,分别标记为 A、B、C 三组,以进行不同检测项目的分析。

其中,A 样本用于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该项目通过罗氏公司(Roche)生产的 cobas 6000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完成。该仪器操作流程高度自动化,检测原理基于高效液相色谱法或免疫比浊法,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等特点[5]。HbA1c 反映的是红细胞寿命期内血红蛋白与葡萄糖的非酶促结合程度,因此可客观反映患者近 8 至 12 周的平均血糖水平。相较于空腹血糖,HbA1c受短期饮食影响较小,能更稳定地反映血糖控制状况,已被国际公认作为糖尿病辅助诊断与疗效监测的重要指标[6]。

B 样本用于检测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 FPG),采用迈瑞公司(Mindray)生产的 BS-350S 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分析。该仪器通过葡萄糖氧化酶法对血浆中的葡萄糖浓度进行定量测定,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基础筛查工具 [7]。FPG 反映机体在静息状态下的葡萄糖代谢水平,患者需至少保持空腹 8 小时以上以确保检测的准确性。该方法简便快速,适合大规模筛查人群中高血糖的存在[8]。

C 样本用于检测血清C 肽(C-peptide),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进行测定。C 肽是胰岛素原裂解为胰岛素和 C 肽后释放入血的一种小分子肽,具有较长的半衰期和较强的稳定性,广泛用于评估胰岛β 细胞功能。与外源性胰岛素不同,C 肽不会受到注射胰岛素的干扰,因此其水平可更准确地反映内源性胰岛素的分泌状态,特别适用于糖尿病的分型诊断和残余胰岛功能的评估[9]。

在所有检测完成后,研究以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Test,OGTT)结果作为糖尿病诊断的金标准。具体诊断标准参考世界卫生组织(WHO)及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发布的指南:若患者空腹血糖(FPG)⩾7.0mmol/L ,且口服葡萄糖 2 小时后血糖(2h-PG) ⩾11.1mmol/L ,同时伴有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如多饮、多尿、体重下降等,即可确诊为糖尿病 [10]。对于无症状患者,若符合上述两个血糖数值标准,也可判定为糖尿病阳性。

1.3 效果评价

本研究将单一指标(HbA1c、FPG、血清 C 肽)与联合检测的诊断结果进行对比,计算各项指标的诊断效能,包括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等。

1.4 资料收集

所有研究对象的相关临床资料均由研究团队统一收集,并确保填写问卷的完整性与准确性。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22.0 进行统计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表示,组间差异使用 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n(%) ] 表示,组间差异使用卡方( χ2

检验。P 值 <0.05 被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清 C 肽、HbA1c 和 FPG 单一及联合检测对 DM 的诊断结果

在 82 例疑似糖尿病患者中,糖耐量试验确诊阳性者 56 例。HbA1c、FPG和血清 C 肽分别检出阳性 53、55 和 54 例,其中对应正确识别的阳性病例为45、50 和 47 例。三项联合检测识别糖尿病阳性 53 例,且无假阴性,准确性明显优于单项检测。各方法在糖耐量试验阴性人群中的识别情况也显示,联合检测的误判率最低,阴性识别效果更佳。见表1。

表 1 血清 C 肽、HbA1c 和 FPG 单一及联合检测对 DM 的诊断结果 (n)

注:HbA1c :糖化血红蛋白;FPG :空腹血糖。

2.2 血清 C 肽、HbA1c 和FPG 单一及联合检测对DM 的诊断效能比较联合检测的准确度( 89.02% )、灵敏度( 96.30% )和特异度( 84.62% )均高于任一单项检测。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也在各项中最高,分别为 94.64% 和 85.19% 。 χ2 检验显示各项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提示联合检测在糖尿病诊断中具有更优的效能和应用价值。见表 2

表2 血清C 肽、HbA1c 和FPG 单一及联合检测对DM 的诊断效能比较[n(%)]

注:HbA1c :糖化血红蛋白;FPG :空腹血糖;与单一检测比较, P<0.05

3. 讨论

本研究通过对比血清C 肽、 HbAlc 与FPG 单一及联合检测在糖尿病诊断中的应用,结果表明联合检测能够显著提高糖尿病的诊断准确率。血清 C 肽作为反映胰岛 β 细胞功能的重要指标,与 HbA1c、FPG 联合使用,能够有效弥补单一指标的不足,提高糖尿病的早期诊断率。

本研究结果显示,HbA1c、FPG 及血清 C 肽三项单独检测在糖尿病的筛查中均具有一定的诊断能力,但单一指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假阳性或假阴性情况,限制了其独立应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11]。具体来看,FPG 虽然表现出较高的灵敏度( 90.74% ),即在识别糖尿病阳性个体方面具有较强能力,但其特异度仅为 66.67% ,提示其在高敏感度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误判风险,可能将部分非糖尿病患者误判为阳性,增加临床负担与患者焦虑[12]。HbA1c 和 C 肽在灵敏度方面略低,分别为 83.33% 和 85.19% ,但在特异度方面稍有优势,分别为 70.37% 和 68.52% ,显示其在识别非糖尿病患者方面相对较为稳妥。三项单项检测的准确度均维持在 74% 至 77% 左右,说明其在糖尿病初步筛查中具有一定价值,但准确性和稳定性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13]。值得注意的是,三项指标虽各具优势,但任何单一检测均难以全面反映患者的糖代谢状态,尤其是在糖尿病前期或代谢紊乱轻微阶段,可能出现检测结果的偏倚 [14]。与之相比,HbA1c、FPG 与血清 C 肽三项指标联合检测在诊断性能方面表现显著优越。联合检测准确度为 89.02% ,灵敏度高达 96.30% ,特异度也提升至 84.62% ,均明显优于任一单项检测。在预测效能方面,联合检测的阳性预测值为 94.64% ,阴性预测值为 85.19% ,均处于较高水平,显示出其在正确识别患者及排除非患者方面的综合能力更强。特别是在糖耐量试验阳性人群中,联合检测的假阴性率为 0,提示其在高危人群筛查中可大幅降低漏诊风险;而其假阳性率也明显低于单项检测,进一步验证了联合检测在提升诊断准确性、减少误诊率方面的优势。不同检测方法在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及预测值等指标上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联合检测的诊断优势并非偶然,而是在数据层面具有显著性和临床指导价值 [15]。

联合检测的显著优势主要体现在其多维度综合评估能力,HbA1c 能够反映患者过去 2\~3 个月的平均血糖控制水平,适用于评估慢性血糖负荷;FPG 反映短期禁食状态下的葡萄糖水平,便于发现基础代谢异常;而C 肽作为胰岛β 细胞功能的敏感指标,可间接评估胰岛素分泌能力与代偿状态 [16]。这三项指标从代谢结果、病理过程和功能层面形成互补,提供了糖尿病筛查更全面、准确的依据,有助于实现更科学的分层管理与个体化诊疗。当然,本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本研究样本量较小,仅涵盖 82 例疑似糖尿病患者,样本来源也限于单一地区的疾控中心,可能影响结果的外推性。其次,本研究为横断面观察性设计,未能对患者后续的血糖变化、胰岛功能演变及临床结局进行动态追踪,无法揭示各指标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未来建议扩大样本量并开展多中心、多阶段的纵向研究,进一步探讨各项指标在糖尿病早期识别、病情监测及干预评估中的持续性价值。

综上所述,血清 C 肽、 HbAlc 与FPG 三项指标联合检测在糖尿病的早期识别中具有显著优势,能够有效提升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值得在临床筛查及初步诊断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董智常 , 冯海敏 , 周瑞霞 , 李绍媚 . 高血压患者尿微量白蛋白、血清脂蛋白 (a) 水平与糖尿病的相关性研究 [J]. 黑龙江医药 , 2023, 36 (06): 1408-1411.

[2] 赵琛 , 黄肖峰 . 糖化血红蛋白联合空腹血糖对糖尿病的诊断价值 [J]. 中

国医药指南 , 2023, 21 (35): 99-101.

[3] 林万雄 , 余尚峰 , 陈乙明 . 血糖检验和尿糖检验在糖尿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J]. 糖尿病新世界 , 2023, 26 (24): 27-29+33 .

[4] 赵红玲 , 赵祥涛 , 冯珍珍 . 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检验应用于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意义评估 [J]. 糖尿病新世界 , 2023, 26 (24): 34-37.

[5] 陈莹 , 周兵 , 孙建鑫 . 糖尿病诊断中糖化血红蛋白与血清 C 肽单一或联合检验的作用 [J]. 糖尿病新世界 , 2023, 26 (24): 53-55+59 .

[6] 赵祥雷 , 江菊青 , 林立群 . 糖化血红蛋白与血脂检测在 2 型糖尿病患者中的价值 [J]. 医学信息 , 2023, 36 (24): 148-150+154.

[7] 邹巧梅 , 黄江山 , 涂育臻 . 糖化血红蛋白联合空腹血糖在糖尿病患者中的诊断效能研究 [J]. 糖尿病新世界 , 2023, 26 (23): 1-4.

[8] 于志坚 , 刘震 , 周立平 . 血清 C 肽和糖化血红蛋白结合检验方法在糖尿病诊断中的实施价值分析 [J]. 系统医学 , 2023, 8 (22): 46-49.

[9] 鄢丽华 . 血清 C 肽与糖化血红蛋白诊断糖尿病的价值分析 [J]. 基层医学论坛 , 2023, 27 (23): 104-106.

[10] 郑文玲, 张志坚, 吴丽春. 血清C 肽与糖化血红蛋白对糖尿病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 [J]. 糖尿病新世界 , 2023, 26 (15): 17-20.

[11] 倪胜南, 陈少, 陈一鸣. 糖尿病患者诊断应用血清C 肽及糖化血红蛋白联合检测的价值分析 [J]. 糖尿病新世界 , 2023, 26 (14): 85-88.

[12] 梁碧 , 陈月云 , 蔡月娣 , 覃东红 , 缪媛媛 . 2 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 CA19-9、CEA 水平与糖化血红蛋白、血糖、C 肽、脂类等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J]. 糖尿病新世界 , 2023, 26 (04): 17-20.

[13] 陈毅红 , 黎艺 , 王翠莲 . 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血清 C 肽水平在 2型糖尿病伴视网膜病变患者中的变化情况及临床意义 [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2, 7 (26): 14-17+22

[14] 沈蓉 , 陆敏敏 , 彭丽君 , 宋菊 . 血清 C- 肽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联合检测对糖尿病的诊断价值 [J]. 糖尿病新世界 , 2022, 25 (15): 18-21.

[15] 罗微, 胡赵丹. 2 型糖尿病患者血清C 肽、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变化及与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关系 [J].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 2022, 6 (07): 142-144.

[16] 张健, 琚绍坦, 陈露. 血清C 肽、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对糖尿病的诊断效能及餐后 2h 血清 C 肽水平的影响 [J]. 数理医药学杂志 , 2022, 35 (01): 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