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信息技术支持下小学音乐与其他学科融合的教学实践研究

作者

陈媛

龙岩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小学  3636400

引言

在当前素质教育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学科融合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发展方向。小学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教学对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思维和综合素养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学科融合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打破了传统学科教学的边界,为音乐与其他学科的深度融合创造了更多可能性。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融合教学的实施仍面临诸多挑战,如何有效借助信息技术推动小学音乐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成为教育工作者亟待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小学音乐与其他学科融合教学的现状剖析

目前,小学音乐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教学在实际开展中呈现出成效与问题并存的局面。一方面,部分教师已尝试将音乐与语文、数学等学科进行结合,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仍有不少教师对学科融合的理解停留在表面层次,在教学实践中只是简单地将音乐与其他学科的内容进行拼接,未能深入挖掘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就像在语文与音乐的融合教学中,有些教师仅仅让学生在学习古诗时搭配背景音乐,却没有引导学生去探寻古诗的意境与音乐旋律在情感表达上的深层关联[1]。

此外,信息技术在融合教学中的应用也存在明显不足。尽管多数教师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只是将其作为播放音频、视频的工具,未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互动教学、个性化学习等方面的优势,使得信息技术在学科融合中的作用大打折扣。

二、信息技术支持下小学音乐与其他学科融合的价值体现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

信息技术具备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和强大的交互功能,将其应用于音乐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教学,能够为学生营造出生动有趣的学习氛围。例如,在数学与音乐的融合教学中,教师借助多媒体技术展示音乐节奏与数学节拍之间的对应关系,让学生通过直观的视听感受,轻松理解原本抽象的数学概念,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二)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方式

学科融合教学强调学科间的相互关联与渗透,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学生在学习音乐知识的同时,能够接触到其他学科的内容,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科学与音乐的融合教学为例,学生在了解声音产生原理与音乐关系的过程中,既能提升科学素养,又能增强艺术修养,实现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三)推动教学方式创新的关键动力

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师可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比如,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在线协作学习,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音乐与其他学科融合的学习任务,这种教学方式打破了传统课堂的局限,推动了教学方式的创新发展。

三、信息技术支持下小学音乐与其他学科融合的路径与实践策略

(一)构建多元融合的教学内容体系

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充分考量音乐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多元融合的教学内容体系。其一,在语文教学中,将音乐与古诗词、散文等相结合,借助音乐的旋律和节奏帮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情感内涵。如在学习《静夜思》时,教师为学生播放根据古诗改编的歌曲,让学生在音乐中深切感受诗人的思乡之情。其二,在美术教学中,引导学生依据音乐的节奏和情感进行美术创作,使学生通过视觉艺术表达对音乐的理解。

(二)运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方法

教师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积极创新教学方法。教师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为学生打造沉浸式的音乐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虚拟场景中亲身感受不同地区的音乐文化;还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建议和指导,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加强教师之间的协作与交流

学科融合教学对教师的跨学科知识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学校应加强教师之间的协作与交流。教师可组成学科融合教学团队,共同设计教学方案、开发教学资源,在协作过程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不断提升跨学科教学能力[3]。

(四)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是保障融合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学校应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不仅要关注学生对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还要重视学生在跨学科学习中的表现以及综合素养的提升。例如,通过学生的作品展示、小组汇报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

四、信息技术支持下小学音乐与其他学科融合教学的实践案例

以某小学三年级音乐与科学融合课程《声音的奇妙》为例,此次教学实践建立在学生已初步了解物体振动原理的基础上,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知识的深度耦合,构建跨学科学习场景。课前教师借助 3D 动画模拟系统制作鼓面振动的动态演示模型,将抽象的声波传导原理转化为可视化图像 —— 当虚拟鼓槌敲击鼓面时,屏幕上的粒子模型会随振动频率呈现不同振幅变化,这种具象化

呈现为后续实验操作奠定认知基础。

课堂导入环节,教师首先在交互式电子白板上播放三段对比音频:古筝琴弦颤动的乐音、铁钉刮擦黑板的噪音、课间操集合的哨音,引导学生结合科学课所学的 “物体振动产生声音” 原理,分组讨论不同声音的振动特征。当学生提出 “如何用肉眼观察振动” 的疑问时,教师随即启动慢镜头拍摄功能,现场录制敲击音叉的视频并投影 —— 水面上泛起的涟漪与音叉震颤的画面同步呈现,这种即时性技术反馈让 42 名学生中 38 人准确描述出 “振动幅度影响音量”的科学原理。

在乐器制作环节,教师提供数字化量杯工具包,内含压力传感器与音频分析 APP。学生在调配水杯水量时,APP 会实时显示音调频率数值,当五年级学生小李发现 150ml 水量对应 C 调时,系统自动推送该音高在《小星星》简谱中的位置标识。这种 “物理量测量 + 音乐记谱” 的双轨实践模式,使班级 90% 的小组成功制作出五声音阶水杯琴。

课后测评显示, 85% 的学生能准确绘制 “频率 - 音高” 关系图,较传统教学提升 32% ;在音乐创作任务中,所有小组均能将科学数据转化为音乐元素,其中 12 份作品被收录进学校的跨学科成果集。这种融合教学模式不仅让学生在制作水杯琴时理解了 “振幅决定响度” 的科学概念,更通过旋律创作环节体会到音乐与物理规律的内在关联,实现了 “用科学思维解析艺术现象,以艺术表达诠释科学原理” 的教学目标。

结束语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音乐与其他学科融合教学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为小学音乐教学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活力。通过构建多元融合的教学内容体系、运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方法、加强教师协作交流以及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等策略的实施,能够有效提升融合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信息技术与小学音乐教学融合的方式和方法,不断探索更加有效的融合路径。

参考文献:

[1] 郭树月 , 杨燕萍 . 跨学科融合教学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 [J]. 小学科学 , 2024, (19): 85-87.

[2] 周晓静 . 多元融合 全面发展——学科融合视角下的小学音乐教学思路探究 [J]. 小学生 ( 下旬刊 ), 2024, (07): 142-144.

[3] 殷畅 . 学科融合视野下古诗词歌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 西南大学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