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AI智能在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创新中的融合实践
窦文丽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第三小学
摘要:本文聚焦AI智能与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创新融合实践问题,通过分析当前应用困境,指出技术支持不足、教师适应能力欠缺及资源配置不均等现实挑战。文章提出建构科学融合框架路径,包括构建分层教学体系、完善评价机制等策略。同时探讨创新实践方案,强调个性化学习空间营造、项目式学习推广及跨学科融合创新。AI智能与小学数学教学深度融合能有效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为数学教育现代化转型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AI智能;小学数学;教学模式
引言: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核心学科,其教学模式创新与AI技术融合成为探究热点。当前教育环境中,传统数学教学难以满足信息时代学生学习需求与认知特点,而AI智能具备智能推荐、个性化指导、即时反馈等优势,为小学数学教学带来新机遇。本文围绕AI智能在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创新中融合实践展开探讨,旨在分析现状困境,提出融合路径探索创新实践,为推动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提升与变革提供参考。
一、探索现状,梳理AI智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困境
当前AI智能在小学数学教学领域应用进程中,面临诸多现实困境。其一技术支持体系尚不完善,多数学校缺乏必要硬件设施与网络环境,制约AI应用深入推进。现有智能教学平台主要针对通用教学场景设计,对小学数学学科特点考量不足,导致教学资源与实际需求脱节。其二教师适应能力明显不足,部分教师对AI技术认识片面,操作能力有限,难以有效驾驭智能工具辅助教学。教师培训机制不健全,专业发展路径不明确,使得前沿技术与教学实践结合受阻。
其三教育资源配置不均现象突出,城乡学校间数字化基础设施差距明显,优质AI教学资源分布不均,致使部分地区学生无法享受智能化教学成果。另外教学评价体系滞后问题凸显,传统评价方式难以全面客观反映AI辅助下学生数学能力发展情况,缺乏科学合理评价标准,影响教学效果准确判断。最终隐私安全与伦理问题日益突出,学生数据采集、存储、使用过程缺乏规范指导,数据安全保障机制不健全,引发家长忧虑与社会关注。
二、优化路径,构建AI智能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融合框架
构建分层教学支持体系应成为首要任务,针对不同学生认知特点与数学能力水平,设计差异化AI应用场景。同时完善教师专业成长机制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构建认知-体验-应用-创新递进式培训模式,引导教师从AI工具使用者向教学设计师转变。跨学科教师共同体建设能够促进数学教师与信息技术教师深度协作,共同研发AI融合教学案例。优化资源配置与共享模式,推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向薄弱地区倾斜,建立区域性AI教学资源库,实现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智能学习平台构建也不容忽视,整合虚拟现实、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打造沉浸式数学学习环境,使抽象概念具象化呈现。教学评价机制创新同样关键,建立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多元评价体系,利用学习分析技术实时监测学生学习轨迹,精准识别知识掌握程度与思维发展状况。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法》教学实践中,AI智能融合框架具体落实为多层次教学支持与评价体系。课前阶段教师利用AI辅助分析工具对班级学生已有知识储备进行摸底,系统识别学生对小数概念、整数乘法等前置知识掌握情况,生成个体认知地图,据此精准设计教学策略。课中环节通过智能教学平台展示超市购物情境任务,引导学生探究小数乘法计算方法。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学生可沉浸式体验购物场景,通过具体商品价格与数量关系,感知小数乘法应用价值。AI系统实时捕捉学生解题过程,智能分析典型错误,如小数点位置错误、忽略进位等问题,教师据此调整教学节奏与重点。针对不同学习进度学生,系统自动推送梯度化学习任务,让快速掌握概念学生尝试解决水费计算等复杂应用题,而基础薄弱学生则通过可视化操作巩固小数乘法计算方法。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创新实践,促进AI智能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有效落地
推动AI智能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落地需要创新实践路径,注重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个性化学习空间营造应作为首要突破口,通过智能推荐算法为学生提供适应性学习内容与路径,结合认知诊断技术精准识别学生知识图谱缺失点,实现靶向辅导。智能作业系统构建同样重要,自动生成难度递进习题满足不同学生学习需求。项目式学习模式推广也需重点关注,通过设计情境化数学任务,引导学生利用AI工具进行实际问题探究,让抽象数学知识与现实场景紧密联结。跨学科融合创新则为实践提供更宽广发展空间,打破学科壁垒,整合科学、艺术等领域内容,构建STEAM教育生态系统,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智慧型家校协同机制建设也不容忽视,开发功能完善家长端应用程序,实时推送学生学习进展,提供家庭辅导建议,形成学校教学与家庭辅导良性互动。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圆》教学实践中,AI智能应用呈现出创新融合特点与实效。课前预习阶段教师通过智能备课助手生成核心概念图谱,明晰圆周率、圆心角等关键知识点内在联系,同时推送预习微课与交互式探究任务。学生利用AR增强现实应用扫描生活中圆形物体,探索直径与周长关系,初步感知圆周率概念,系统自动记录学生探究轨迹,为教师提供学情分析。课堂教学环节,采用混合式学习模式,师生共同进入虚拟探究空间,通过三维可视化技术展示圆形立体投影,帮助学生理解圆心、半径、直径等基本要素关系。学生借助智能绘图工具进行圆形构图实践,系统即时分析操作准确度,针对性给予指导。对于圆周长计算难点,AI系统提供分层任务,引导学生从具体实测逐步抽象概括出计算公式。课堂活动智慧城市设计中,学生分组利用AI辅助工具规划城市绿地,需合理应用圆形区域面积计算进行空间布局,AI系统评估方案可行性并提供优化建议,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结论:本文探索AI智能在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创新中融合实践方向,梳理应用困境,提出融合框架构建路径,探讨创新实践策略。需从技术支持、教师成长、资源配置等方面综合推进。通过构建分层教学体系,创新教师培训模式,优化资源共享机制,能有效破解现实难题。在实践层面,营造个性化学习环境,推广项目式学习,促进跨学科融合,构建家校协同机制,能推动AI智能在数学课堂有效落地,为小学数学教育现代化转型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1]刘素贞.人工智能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创新研究[J].中国新通信,2024,26(17):167-169.
[2]张宜聪.人工智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运用[J].第二课堂(D),2024,(03):7.
[3]陆彩云.人工智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J].中小学电教,2024,(Z1):11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