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沧州生态智慧监测体系在推动区域绿色低碳发展中的作用机制与优化策略研究

作者

崔金龙 郭宝军 高贝贝

沧州交通学院 河北沧州 061100

一、引言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绿色低碳已成为区域发展的核心议题。沧州市工业基础雄厚,但传统石化、装备制造等产业也带来了较高的环境负荷。如何在不牺牲经济增长动能的前提下,实现“扩绿”与“增长”的协同并进,是沧州面临的关键难题。破解这一难题,需要精准的感知、科学的决策和高效的执行。生态智慧监测体系,通过集成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对生态环境要素的全天候、全方位、全流程的精准感知与智能分析,为沧州的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支撑和决策依据。本研究将深入剖析该体系的作用机制,并为其进一步完善提出策略建议。

二、沧州生态智慧监测体系的构成与特点

沧州的生态智慧监测体系是一个集“感知、传输、计算、应用”于一体的综合性系统,远不止于简单数据采集。在感知层,系统依托地面传感器、监测站点、无人机及卫星遥感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物联网,实时连续采集大气中的 PM2.5、PM10、 SO2 、NOx、VOCs,水体中的COD、氨氮、总磷,以及重点企业能耗与碳排放等关键指标,形成覆盖全域的立体感知网络。传输层利用 5G、光纤等高速通信技术,实现海量监测数据低延迟、高可靠传输至云端,打破“数据孤岛”,贯通环保、能源、工信、气象等多部门数据。计算层作为系统核心,依托环保大数据平台,引入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算法,对多源异构数据进行融合分析与建模,实现污染源精准溯源、智能预警预报、碳排放趋势预测及减排政策模拟评估。应用层则面向多元主体提供服务:为政府提供“环保驾驶舱”与决策支持系统,助力科学治污与精准降碳;为企业提供能耗与排放智能管理平台,推动绿色化改造;为公众提供环境信息查询渠道,保障公众知情与参与。整个体系呈现出数据获取精准化、分析研判智能化、决策支持科学化与治理响应高效化的鲜明特点。

三、智慧监测体系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作用机制

该体系并非被动监测,而是通过以下四大核心机制,主动驱动沧州的绿色低碳转型。

(一)精准溯源与预警防控机制,实现从“末端治理”到“源头预防”

传统环境管理常陷入“污染 - 治理 - 再污染”的高成本循环。本体系通过实时数据分析与模型溯源,可快速锁定超标排放的源头企业甚至具体工段。例如,当某区域VOCs 浓度异常升高时,系统能结合气象数据模拟扩散路径,反向追踪至排污源,实现“靶向性”执法,大幅提升监管效能与震慑力。同时,系统可基于历史与气象数据对未来空气、水质进行预测预警,助力监管部门提前响应,从源头减少高污染、高碳排事件。

(二)数据驱动与科学决策机制,优化资源配置与产业布局

体系产生的海量数据为政府制定产业、能源与交通政策提供量化依据。通过对重点行业和区域的能耗与碳排放进行“画像”,政府可精准识别“双高”对象,制定差异化减排目标。在引进新项目或规划园区时,系统可模拟其对环境容量和碳强度的潜在影响,避免“一刀切”,实现发展与保护的有效平衡,推动资源配置与产业布局更趋合理。

(三)效率提升与绿色赋能机制,驱动企业绿色低碳转型

通过为企业提供数据服务,体系助力其实现内部管理升级。企业可实时监控能耗、产排污情况,精准识别能效瓶颈与减排空间,不仅规避违规风险,还可通过工艺优化与节能改造实现降本增效。例如,系统可分析生产线数据,提供最优启停与用能方案,直接降低生产成本与碳排放,激发企业绿色转型的内在动力。

(四)公众参与与社会监督机制,构建绿色发展共建共享新格局

体系通过开放环境质量及企业排放数据,保障公众环境知情权。市民可通过手机APP 随时查看空气质量、举报违法行为,成为社会“监督员”,形成广泛舆论压力,倒逼企业与政府履行环保责任。透明化运营也增强政府公信力,提升公众参与感,凝聚绿色低碳转型的社会共识。

四、当前面临的挑战与优化策略

尽管沧州市生态智慧监测体系建设已取得显著成效,但仍面临四方面挑战:数据质量与融合深度不足,部分设备精度有限且部门间标准不一,制约了数据综合分析能力;模型算法前瞻性较弱,尚难以支撑长期“双碳”路径模拟和复杂情景推演;数据价值挖掘仍以政府监管为主,在产业赋能、绿色金融等多元场景应用不足;系统持续运营与更新面临资金压力,同时兼具环保与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紧缺。

针对上述挑战,需系统推进三方面优化策略。一是强化数据治理与模型创新,建立统一标准和质量控制体系,推动跨领域数据共享,构建全域“数字孪生”环境;同时研发碳中和预测、环境经济评估等先进模型,增强中长期发展战略的模拟与决策支持能力。二是拓展数据赋能场景,探索数据要素市场化应用,例如开发“碳征信”产品服务绿色金融,为环保服务业提供精准数据支持,激发新业态和新模式。三是创新机制与人才保障,推行“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投融资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系统建设与运维;深化与高校及科研机构合作,定向培养和引进跨学科复合型人才,为系统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通过以上策略,可逐步突破现有瓶颈,进一步提升沧州市生态智慧监测体系的整体效能,为实现“扩绿增长”和绿色低碳转型目标提供持续动力。

参考文献

[1] 王桥 , 刘绍民 , 王国强等 . 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发展研究 [J]. 中国工程科学 .2024,26(05):212-222.

[2] 王怡雯 , 马瑶瑶 , 史培军等 . 干旱区光伏电站运营对局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J]. 干旱区研究 .2024,41(08):1423-1433.

[3] 许婷婷 , 王颖 .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海洋渔业生态自动化监测[J]. 制造业自动化 .2020,42(07):153-156.

[4] 王桥 , 赵少华 , 封红娥等 . 国家城镇生态环境综合监测技术体系构建 [J].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20,22(10):1922-1934.

[5] 熊雪锋 , 原志听 , 昌敦虎等 . 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事权改革的政策效应研究——以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为例 [J]. 中国环境科学 .2023,43(12):6740-6754.

姓名:崔金龙(1989.3),性别:男 ,民族:汉,籍贯:河北黄骅 ,学历:研究生,职称:讲师,研究方向:物联网技术、嵌入式技术与应用,单位:,省市 邮编:061199

姓名:高贝贝 ,单位:姓名:郭宝军,单位:

基金项目:2025 年度沧州市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沧州生态智慧监测体系助力扩绿增长的关键技术支撑与策略研究”(2025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