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跨学科视角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作者

徐加生

江苏省句容市琅琊实验学校

一、 研究背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在“课程理念”中明确指出:“强调课程的实践性……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拓展学习资源,增强学习效果”。这标志着语文教学已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转向综合素养的培养。《跨学科学习》作为三大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之一,其重要性被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它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围绕特定主题,连接多学科知识,在“真实情境”中开展探究活动,全面提升语言运用能力与核心素养。

《太阳》是一篇典型的科普说明文,其内容本身就具有极强的科学性。若采用传统的“读课文、分段意、析写法、明道理”的单一语文教学模式,虽能完成语文学科本体任务,但难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也无法让学生深刻体会说明文精准、严谨的语言魅力背后的科学逻辑。因此,选择此课进行跨学科教学探索,具有天然的优势和必要性。

二、 跨学科课堂实例:《太阳》教学实践

(一)教学目标:

1. 语文核心目标:认识本课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远、大、热”的特点及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学习作者运用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介绍事物的写作手法,并尝试运用。

2. 跨学科素养目标:

科学: 激发对天体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初步建立科学的宇宙观。了解太阳的基本科学知识及其对地球生态系统的核心作用。

数学:通过处理、感受文中巨大的数字,建立数感,理解其表达效果,并进行简单的计算与比较。

美术: 通过绘画或手工模型,将抽象的文字描述转化为具体的图像,培养空间想象力和审美创造力。

(二)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环节一:从科学的角度审视语文的神话——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 神话导入,制造认知冲突:教师出示“后羿射日”图片,引导学生回顾这个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随即提出一个关键问题:“用科学的眼光来看,后羿射日有没有可能性?”此问一举两得:一是迅速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储备(语文);二是巧妙地制造了认知冲突,引导学生从感性的神话想象切换到理性的科学思考(科学)。学生给出的“不可能”的理由(如距离太远、温度太高)恰恰成为了解太阳特点的“前概念”,为新课学习埋下了伏笔。

2. 揭示文体,明确学习方向: 教师顺势引出说明文文体,并通过引用教育家名言,引导学生关注说明文“把事物说明白”的核心功能。通过提问“这篇文章应该把什么说明白?”,师生共同明确了本课的学习重点——了解太阳的特点及其与人类的关系。这一设计强化了学生的文体意识,让学习目标清晰可见。

(分析:本环节以“神话”这一语文元素为起点,通过一个科学问题实现跨学科切换,成功地将学生的兴趣点从“故事”牵引至“科学事实”,为后续的跨学科探究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和认知基础。)

环节二:用数学的计算把握说明方法的运用——深化理解,构建数感

1. 聚焦“列数字”,感受准确性: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的大量数字,并体会其作用——让说明更准确、科学。例如,学生能直观感受到“六千摄氏度”比“非常热”更具说服力。

2. 辨析“估计值”,理解科学性:教师抓住“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中的“差不多”一词,引导学生展开辩论:这是否不准确?通过讨论,学生深刻理解到:基于现有科技水平的“估计”恰恰是另一种形式的科学严谨,这超越了单纯的语文修辞学习,触及了科学探究的本质。

3. 数学计算与语文表达融合:** 教师设计数学任务:“水的沸点( 100c )约是太阳表面温度的多少分之一?”学生通过计算( 6000÷100≈60 ),得出“太阳温度是水沸点的约6000 倍”的结论。并进一步要求学生“用作比较的方法把你算的数字放进去”进行表达练习,如:“太阳的温度极高,几乎是水沸腾时温度的6000 倍。”

(分析:此环节是跨学科融合的典范。数学不再是孤立的计算,而是为语文学习服务的工具。通过计算,抽象的数字变成了可感知、可比较的具体概念,学生的“数感”得以建立。同时,计算的结果又反哺语文表达,让学生不仅明白了“列数字”“作比较”是什么,更亲身体验了为何要使用以及如何运用这些方法,实现了从“知识理解”到“能力迁移”的飞跃。)

环节三:从逻辑思维的角度思考写作的顺序——培养思维,构建框架

教师提问:“为什么先写‘远’,再写‘大’和‘热’?这个顺序可以调换吗?”此问题引导学生跳出文本内容,从篇章结构和逻辑关系的更高层面进行思考。学生通过讨论可能发现:正因为太阳离我们“远”,所以它看起来才和盘子一样“大”(视觉错觉);也正因为它离我们足够“远”,我们才能安全地感受它的“热”。三个特点之间存在内在逻辑,顺序不可随意调换。

(分析:此设计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他们体会到说明文严谨的结构之美。这既是语文的篇章逻辑训练,也暗合了科学探究中分析事物内在联系的思维方法。)

三、 跨学科实践的深度拓展与迁移应用

基于上述教学实例,教师可进一步设计拓展性活动,将学习引向深入。

(一)项目式学习:制作“太阳科学报告”

将学生分组,以小组合作形式完成一份多维度的太阳研究报告。

科学信息组:查阅更多关于太阳结构、太阳黑子、太阳风暴等资料。

数据可视化组(数学 / 美术):将课文和查阅到的巨大数字(如距离、体积、温度),用统计图(数学)、比例模型图或创意绘画(美术)的形式呈现出来。例如,用不同大小的圆球来按比例表现太阳和地球的大小关系。

(二)语言表达与写作迁移

在充分进行跨学科探究的基础上,回归语文的本体任务——写作。

1. 仿写练习:模仿《太阳》一文的说明方法和结构,介绍另一个熟悉的事物,如《月亮》、《校园里的大榕树》或《我的书包》。要求至少运用两种说明方法,并注意说明的顺序。

总之,在核心素养导向下,打破学科壁垒,开展跨学科学习,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它让语文学习回归生活本身的多彩与综合,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22.

[2] 温儒敏. 温儒敏论语文教育四集[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3.

[3] 夏雪梅 . 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 [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 2021.

[4]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