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及应用优化的措施
李律
马鞍山市和县生态环境监测站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向纵深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内涵和外延都在不断扩大,这就给环境监测工作带来更高的需求。环境监测既是环境数据获取的一种途径,也是环境治理体系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通过融合多源数据实现生态环境动态化和智能化监管,有助于精准施策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由被动应对走向主动防控,对实现生态环境治理的现代化具有引领性的作用。
一、环境监测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一)精准获取环境数据
环境监测可以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实时全面地收集大气、水、土壤等多种环境要素数据。这些资料涉及污染物浓度,环境物理参数和其他关键指标,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基本依据[1]。例如,在大气环境监测中,可精确获取PM2.5、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的浓度数据(见表1),这些数据直观反映空气质量状况,为后续的污染防治决策提供支撑。

表 1:常见环境要素监测数据范围
(二)及时预警环境风险
对环境数据进行连续监测与分析,可以及时发现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及潜在风险。在监测数据超出正常值或者出现异常波动的情况下,能够快速地进行预警,使有关部门能够及时地采取措施进行处理,从而避免环境问题的恶化。比如在进行水环境监测时,如果检测到水体重金属含量骤增,可以及时发出警告,阻止污染的蔓延,维护周围的生态以及居民的用水安全。
(三)评估生态保护成效
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开展之后,环境监测可以定量评价项目的成效。通过对工程前后环境数据进行比对,评判生态保护措施的有效性,从而为之后政策调整及工程优化奠定基础。例如,在一个地区开展植树造林项目的监测工作,并通过与植被覆盖率和土壤含水量数据相比较,评价该工程在改善该地区生态环境方面所取得的实际效果。
二、环境监测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应用优化的措施
(一)完善监测技术体系
目前环境监测技术正向着智能化、高灵敏度和多参数协同监测的趋势发展。硬件设备上,推广应用微型化低功耗智能传感器实现环境参数原位实时监测。例如,利用纳米材料制成的气体传感器,其对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检测能力可以达到
级别,这大大增强对微量污染物的检测效率。软件技术方面,研发多源数据融合分析平台将地面监测,无人机监测和卫星遥感多源数据进行融合,利用深度学习算法对环境参数进行高精度反演[2]。同时,加强监测技术标准化工作,建立统一监测方法标准及数据质量控制规范。建立监测设备计量溯源系统,定期校准监测仪器并验证其性能,保证监测数据准确可比。
(二)加强监测网络建设
已有环境监测网络存在某些区域覆盖盲点,各部门,各区域之间监测数据共享互通困难,从而影响环境监测整体性与协同性。加强监测网络的建设首先必须优化站点布局。基于“全域覆盖,集中加密”原则,在生态敏感区域,例如湿地和荒漠的交界处,以及污染源密集的工业园区和交通枢纽等关键地带,增加监测站点,以填补数据的空缺。建设“天空地海”综合监测网,对大气,水体,土壤和海洋等环境要素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监测。城市内部,微型空气质量监测站加密布设,网格化监测格局形成,准确把握城市空气质量微妙变化。另外还建立国家、省市两级环境监测信息平台并统一数据接口及传输协议,突破部门之间数据壁垒,促进环境监测同气象,水利,林业等行业数据融合。通过构建跨部门协同监测机制实现信息共享和联合预警,增强复杂环境问题综合处理能力。
(三)提升监测人员素质
环境监测工作能否有质量地进行最终取决于专业监测人员技术水平和责任心。现阶段,监测技术在不断更新,各种新设备和新方法不断涌现,这就对监测人员专业素养有更高的要求。设置分层分类培训体系对新员工进行基础理论与仪器操作培训以迅速掌握监测工作基本技能;对具有丰富经验的技术骨干进行前沿技术和数据分析方面的专门培训,帮助他们跟上产业发展潮流,并定期举办技能比武、岗位练兵等活动,形成比学赶超良好风气,调动监测人员学习积极性,促进实际操作能力提高 [3]。再者,加强同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实施产学研联合培养工程,结合高校理论优势和科研机构实践资源,向监测队伍提供高素质专业人才。同时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制定科学绩效考核体系,将监测数据质量和技术创新成果列入考核指标,并对业绩突出的监测人员进行物质奖励与荣誉表彰,建立环境监测技术专家库、遴选和培育行业领军人才等措施,引领整体监测队伍素质提高。
(四)强化数据管理与应用
海量的环境监测数据蕴含着丰富的环境信息,但如果缺乏科学管理和深度挖掘,这些数据就难以发挥最大价值。传统的数据管理模式存在数据真实性存疑、分析手段单一等问题。建立健全环境监测数据管理制度,从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分析到发布的全流程进行规范。引入区块链技术,利用其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的特性,实现数据的可信存证,确保数据从源头到终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构建环境监测大数据平台,运用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等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深度挖掘。海量环境监测数据中包含大量环境信息,但是若没有科学地管理与深度挖掘则很难将其价值最大化。传统数据管理模式对数据真实性存在质疑,分析手段简单。建立和完善环境监测数据管理制度需要从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分析直至发布等全过程加以规范。通过引入区块链技术,利用区块链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等特点对数据进行可信存证以保证数据由来源到末端真实完整,同时,建设环境监测大数据平台,利用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的方法深度挖掘大量数据。如,对大气污染物浓度、气象条件和交通流量等多源数据进行关联分析,以揭示其扩散内在规律,从而为污染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研发智能化数据分析工具对监测数据进行自动审核、异常值识别及趋势预测等处理,以提高数据处理效率。
(五)推进公众参与和监督
生态环境保护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而公众参与可以给环境监测与保护工作带来巨大的推动力量。但以往大众对于环境监测工作知之甚少,参与的渠道也受到限制。通过政府网站、手机 APP、微信公众号多渠道实时发布环境监测数据,方便市民获得空气质量和水质状况信息,提高市民环境状况知情权。再者,尝试研发环境信息可视化产品,将枯燥无味的数据变成直观易懂的图表和地图,从而降低大众对环境数据了解的门槛。同时,建立和完善群众监督举报机制,开通“了解 69”环保举报热线和网络举报平台,鼓励群众监督举报偷排废水废气和违法倾倒固废的环境违法行为。针对群众举报问题及时查处,将结果反馈给举报人,提高群众参与成就感、信任感。开展环境监测设施对群众开放,组织群众进入环境监测站和实验室,亲密接触环境监测的工作过程,宣传环保知识,促进公众环保意识增强,营造以政府为主导,企业施治和公众共同参与的良好生态环境保护氛围。
三、结语
随着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环境监测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耳目”和“哨兵”,其重要性已经超越仅仅是数据采集的范畴。通过技术革新,体系优化,多方协同等手段,环境监测正在深度融合于生态治理全链条中,既构筑科学决策的数据根基,也正在促进生态环境管理由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变被动响应为主动防控,起核心支撑作用。今后,不断深化环境监测创新发展是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升,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关键途径。
参考文献:
[1] 孟宽宽 , 樊艳楠 . 生态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对环境保护管理的影响研究 [J].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5,6(13):49-51.
[2] 牟俊杰 , 相梦琳 . 环境监测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研究[J].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5,6(13):79-81.
[3] 田广袤 , 刘元泉 , 丁莹莹 . 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及运用研究 [J].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5,6(13):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