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四大引领”赋能乡村振兴的作用机制

作者

许振兴 李晶晶

河南工学院 河南新乡 453003

一、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四大引领”赋能乡村振兴的作用机制

(一) 思想引领,凝心聚气

思想引领是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将政治动员转化为社会认同和群众自觉的关键机制,其核心在于整合社会资源、激活群体力量、构建群众性志愿服务体系。新乡市红旗区“星火红旗”志愿服务队的案例具有典型意义,全区组建三大类 287 支志愿队伍,覆盖教师、医护、文艺、科技等多个专业领域,呈现专业化、常态化、精准化的发展格局。志愿服务内容涉及思想宣传、文明实践、社会服务、公共治理等多个方面,活动既有公共文化演出、健康义诊、科普讲座,也有面向困难群体的关爱帮扶与技能培训,使思想动员与实际需求形成高度耦合。志愿服务的组织化、制度化特征增强了其社会动员能力,使广大群众在服务与被服务的过程中强化了思想认同与价值归属,思想引领由此转化为基层社会的凝聚机制。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志愿服务不仅是社会行动,更是认同建构过程,当农民以志愿者或受益者的身份参与活动时,他们在互动中吸收价值观、认同文明规范,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思想一致性与行动共同体。红旗区志愿服务的燎原态势展示了思想引领的扩散效应,这种效应既表现为基层群众的广泛参与,更体现为文明理念的持续渗透,思想引领由此成为推动乡村社会整合与发展动力生成的核心机制,其作用在于凝聚社会共识,形成具有内生驱动力的社会资本,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二)文化引领,涵养乡风

文化引领是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重要一环,其目标是以文化力量塑造乡村价值,涵养健康文明风尚,从精神层面不断滋养乡村振兴不断滋。实践显示,移风易俗与文化创新相融合,是文化引领的关键支点。当地政府组织文艺队伍创作推出 10 多个相声、快板、三句半、小品、短视频、诗词、歌曲等节目,用群众喜爱的方式传递抵制高价彩礼、反对大操大办、提倡厚养薄葬等价值观念,把这些抽象的政策导向变成鲜活的文化表达。这些作品走入社区,深入乡村,嵌入庙会、集市、节庆等日常生活场景,让文明实践慢慢渗入群众日常话语。同时,“文明探源我来说”活动以文物、文化遗产保护为主题,邀请学校师生、文化志愿者、“小小讲解员”进行宣讲和展示,在30 多场活动中推动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现代文化融合发展,让文化传承与现代价值共振。文化引领并不是一种外在的灌输,而是一种价值共创和身份认同的生成机制,其根本是以文化产品、文化活动为媒介,使社会规范转化为群众自觉的行为准则。文化渗透作用的独特性在于柔性影响力,价值观念在反复演绎和实践的过程中内化为乡村社会的普遍共识和公共伦理,这种软实力对改善乡风文明、增强社会凝聚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四大引领”赋能乡村振兴策略

(一)强化政治宣讲,健全制度机制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在发挥政治引领作用时,要把政治宣讲体系塑造成为制度化、常态化、精细化的治理体系,保证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和国家战略部署在乡村一线迅速落地。策略上要构建起市、县、乡、村四级联动的宣讲体系,形成“市委牵头、部门联合、基层落实、群众互动”的全流程运行机制,让政治话语准确抵达各个群体。宣讲内容要紧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乡村振兴政策以及农民的生产生活实际需求展开。宣讲语言要执行“分众化”处理,为青年群体制作融媒短视频,给老年群体开展面对面宣讲,给新型职业农民提供政策解读和案例剖析,让政治语言在基层具备可理解性和可操作性。同时,要提高干部队伍的宣讲素养,建立宣讲员选拔、培训、考核机制,既看理论水平,又看语言亲和力和实际沟通能力,保证宣讲人员能完成政治话语与百姓话语的对接。在制度建设上,探索建立常态化宣讲考核体系,把政治宣讲纳入干部绩效考评,把“临时任务”变成“制度责任”。还要加强数字化赋能,利用智慧文明实践平台,将宣讲内容转化为线上课程、直播互动、知识问答等形式,实现“线上平台 + 线下课堂”双轨并行,使政治宣讲从“走进群众”转变为“融入日常”,确保政治引领发挥定向导航的作用。

(二)做实志愿服务,凝聚思想共识

思想引领的策略关键在于打造高质量的志愿服务体系,既要满足群众多样化的服务需求,又要通过服务过程增强思想认同与价值共识。要改善志愿队伍的构成,形成“专业化 + 多样化”的组合,在教育、医疗、文化、科技、农业等重点领域设置专业的志愿团队,提高服务的精确度和专业性,让群众既得到实际帮助,又受到思想熏陶。要完善志愿服务的奖励机制,创建志愿时长积分制度、服务评价反馈系统和荣誉表彰途径,让志愿服务得到制度上的鼓励和社会上的认可,增强队伍的持续动力。要推进志愿服务的项目化运作,将思想宣传、文明实践、社会援助、公共治理等内容分解为项目模块,明确目的、对象、流程和评判标准,使服务内容具备可模仿性和可流传性。技术上,要提升数字化平台建设,开发“智慧志愿服务”系统,将资源整合起来,需求发布出去,服务对接起来,形成供需精准对接、任务透明公开、过程实时监督的运行机制。更主要的是,注重志愿服务过程的价值引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乡风文明倡导、社会责任观念等有机融入服务场景,让群众在参与和受益中不知不觉接受思想引领。各地文明实践中心要把志愿服务当作思想动员的关键抓手,用实际行动塑造精神认同,使思想引领从外在提倡变成内在自觉,营造凝心聚气的氛围。

三、结束语

总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在乡村振兴战略里充当着方向引导、思想凝聚、文化涵养、实践转化的关键角色,它的“四大引领”作用机制带有系统性、协同性、长效性,在新乡市的探索中,政治、思想、文化、实践环节层层相扣,形成了良性互动和综合效能。朝前看去,要在机制建设、人员培养、文化创新、平台整合等方面不断努力,让文明实践成为乡村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提供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王金伟 , 黄震方 , 王兆峰 , 等 . 乡村振兴视域下新质生产力赋能文旅深度融合:科学问题与战略路径 [J]. 资源科学 , 2024, 46(12): 2335-2354.

[2] 徐朋朋 .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全域旅游思维引领德州美丽乡村建设路径研究 [J]. 安徽农业科学 , 2024, 52 (18): 101-105+125.

[3] 陈旭 , 张新沂 . 新发展理念下传统工艺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研究——以浚县泥咕咕为例 [J]. 民艺 , 2023, (06): 12-17.

[4] 黄永林 , 任正 . 非物质文化遗产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 [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55(02): 115-124.

作者简介: 许振兴(1966-11),男,汉族,河南淮阳人,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教育和高教管理。

李晶晶 (1984-11),女,汉族,河南济源人,助教,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农村发展。

课题项目:2024 年度新乡市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文明实践助力新乡市乡村振兴研究》(B2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