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运用信息技术构建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方法分析

作者

王金明

山东泰安第十九中学 271000

一、问题提出:高中数学课堂的效率瓶颈与信息技术的赋能潜力

人教 A 版高中数学教材内容严谨、系统,但诸如函数、立体几何、圆锥曲线、概率统计等模块对学生的抽象思维、空间想象和逻辑推理能力提出了极高要求。传统 “粉笔 + 黑板” 或 “PPT 演示” 的教学模式常面临以下效率瓶颈:

1、概念呈现静态化:难以直观展示函数图像的动态变换过程(如必修一《函数》中参数对图像的影响)或几何体的动态生成(如必修二《立体几何》中的线面关系),学生理解困难。

2、教学反馈滞后化: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的批改与数据分析耗时费力,教师难以及时获取全班学情,无法进行精准的课堂调整与个性化辅导。

3、应用情境缺失化:数学知识往往以抽象形式呈现,缺乏与现实生活的生动联系(如选修《数学模型》),导致学生感到 “学而无用”,学习动机不足。

4、探究过程浅表化:复杂的数学结论(如选修 2 - 1《圆锥曲线》的轨迹形成)往往由教师直接给出,学生缺乏亲手操作、观察猜想、验证结论的深度探究过程。

信息技术的可视化、动态化、交互性和数据化特征,恰好为破解这些瓶颈、构建高效课堂提供了强大的赋能工具。

二、信息技术构建高效课堂的四种核心方法

方法一:利用动态几何软件(GGB),化解教学难点,促进概念理解

动态几何软件(如 Geogebra,简称 GGB)是构建数学高效课堂的 “利器”,它能将抽象概念可视化、动态化。必修二中《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传统教学痛点是学生空间想象能力不足,难以理解抽象的线面垂直、平行的判定定理。但是有了信息技术应用的加持,利用 GGB 的 3D 绘图功能,构建一个可任意旋转的立体图形。通过旋转视角,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线线、线面关系,使抽象概念变得可视、可感。有效弥补学生空间思维短板,降低学习难度,提高概念建立效率。

方法二:借助数据分析与学习平台,实现精准教学与个性化学习

利用智慧教学平台(如希沃、雨课堂、智学网等)的数据采集与分析功能,实现 “教、学、评” 一体化。例如应用于必修三《统计》或任何章节的课堂练习实践。课前:通过平台推送预习微课和前置测试,自动生成学情报告,让教师备课更有针对性。课中:发布一道关于 “线性回归” 的选择题,学生通过平板或手机即时作答。系统自动生成统计图表,显示正确率、每个选项的选择人数。若正确率 >90% ,则快速略过讲解。若正确率 <40% ,则说明存在普遍困难,教师需立即停止进度,进行针对性讲解。可针对选错的学生,推送不同的巩固练习题。课后:作业数据自动分析,生成个人错题集和班级共性错题报告,为下一步教学提供精准依据。变 “经验驱动教学” 为 “数据驱动教学”,使教学决策更加科学,课堂时间分配更加高效,辅导更加个性化。

方法三:创设虚拟仿真情境,增强数学应用体验,激发学习动机

利用仿真软件或编程工具,将数学知识融入虚拟的现实情境中,解决 “为何学习” 的问题。例如选修《数学建模》— 车辆转弯模型这一课的传统教学痛点是教师直接给出建模公式,学生感到枯燥且不理解其实际背景。信息技术应用加持,利用一款简单的物理仿真软件(如Algodoo)或编程(Python),创建一个模拟车辆转弯的动画场景。学生可以通过调整车辆速度、转弯半径等参数,观察车辆是否会发生侧滑,并记录数据。学生在 “玩” 仿真实验的过程中,主动收集数据,并自发地寻求用数学关系(如向心力公式)来解释现象、预测结果。信息技术在此创设了发现数学、应用数学的沉浸式环境,极大地激发了内在学习动机。

方法四:构建互动探究环境,促进协作与深度学习

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共享协作平台等工具,将课堂变为一个师生、生生高效互动的探究社区。在复习课《圆锥曲线的综合问题》中教师将一道复杂的解析几何题投屏到交互式白板上。邀请不同小组的学生上台,使用白板的书写、拖拽、标注功能,展示自己的解题思路。其他同学可以实时提出质疑或补充,教师则作为引导者进行点评和总结。彻底改变了 “一人讲、众人听” 的被动模式,实现了思维过程的可视化共享与碰撞。学生的参与度极高,在互动中加深了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锻炼了表达能力,课堂思维容量和深度得到极大提升。

三、反思与注意事项

运用信息技术构建高效课堂,需注意避免以下误区:

1. 技术至上,忽视本质:信息技术是 “器”,数学的思维训练才是 “道”。不可让炫酷的效果喧宾夺主,冲淡了对数学本质的探究。

2. 流于形式,缺乏整合:技术的使用应无缝嵌入教学环节,为解决特定教学问题服务,而非为了使用而使用。

3. 教师主导,学生被动:应设计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技术活动,避免将 “人灌” 变为 “电灌”。

四、结语

信息技术不是对传统教学的颠覆,而是前所未有的赋能。在人教A 版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秉持 “深度融合、优化过程、赋能学生”的理念,精准选择并创新应用各类信息技术工具。通过动态可视化化解难点,通过数据分析实现精准教学,通过虚拟仿真激发兴趣,通过互动环境促进深度学习,从而真正构建起以学生为中心、高参与度、高思维含量的高中数学高效课堂,最终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 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数学(A 版)[T ].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3]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 [Z]. 2018.

[4] 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 [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 张景中,彭翕成。动态几何教程 [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