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水稻病虫害防治管理技术
徐日棠
廉江市良种繁育场 524400
引言: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水稻生产过程中常受到多种病虫害的危害,导致产量和品质下降,给农民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加强水稻病虫害的防治管理,采用综合防治技术,对于确保水稻生产安全、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农业防治技术
农业防治是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管理的基础,主要包括品种选择、耕作制度和栽培管理等方面。在品种选择上,应根据当地病虫害发生规律,选用抗性较强的水稻品种,通过对不同水稻品种进行抗性鉴定,筛选出综合抗性强、丰产性好、米质优良的水稻品种在生产中推广应用。合理轮作是减少病虫害危害的重要耕作措施,水稻与旱作物轮作,既可切断病虫害的寄主,又能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深耕晒垡可降低土传病虫害的基数,晒田 15\~30 天,可显著降低稻瘟病、纹枯病等病害的发生。科学的栽培管理措施对增强水稻抗病虫害能力具有积极作用。合理密植,避免过密导致通风透光差,有利于植株健壮生长;科学施肥,适量施用有机肥,促进水稻根系发达,提高抗病虫能力;适时灌溉,保持田间适宜湿度,既避免病虫害滋生蔓延,又确保水稻健康生长。
2.生物防治技术
在稻田生态系统中,存在多种害虫的天敌生物,例如,蜘蛛、瓢虫、食蚜蝇等捕食性天敌,可以有效控制稻飞虱、蓟马等害虫种群数量。此外,寄生蜂等寄生性天敌,通过产卵于害虫体内,导致害虫死亡。保护和利用天敌,是生物防治的重要环节,在实践中可以营造有利于天敌生存的环境条件,如种植天敌的替代寄主植物、减少化学农药施用等[1]。微生物农药的应用,也是生物防治的重要形式,如苏云金芽孢杆菌是一种杀虫活性高的微生物,对鳞翅目等多种害虫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将其制成可湿性粉剂、悬浮剂等剂型,在害虫发生期适时喷施,可起到很好的生物防治作用。
3.物理防治技术
物理防治是利用光、声、热、电等物理因子直接控制病虫害的方法。诱杀技术是利用害虫趋光性,利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害虫。太阳能杀虫灯悬挂在稻田上方,夜间开启,可诱杀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等成虫[2]。黄板、蓝板等色板也可用于诱集稻飞虱等害虫,板面涂抹黏胶,使害虫被粘附其上而死亡。阻隔技术通过设置物理屏障,阻止害虫侵入为害。在大田周围设置 40 目尼龙网,高度 1.5 米,可有效减少迁飞性害虫的危害。覆盖地膜不仅保温保墒,还可阻隔地下害虫危害,如蛴螬、地老虎等。
此外,利用热力处理土壤、种子,可有效杀灭其中的病原菌。土壤太阳能消毒,将湿润的土壤用透明地膜覆盖,利用太阳能使温度升高到 45℃以上,连续 3\~5 天,可杀灭土传病原菌。种子用 50℃热水浸种 30 分钟,可防治由种子传播的稻瘟病、白叶枯病等。综合利用诱杀、阻隔、高温等物理防治技术,可有效减轻病虫害危害,降低农药使用量,有利于稻田生态环境保护。
4.化学防治技术
化学防治是应用化学农药控制病虫害的主要手段,但必须遵循科学、合理、安全的用药原则。农药选择要根据水稻不同生育期和病虫害发生特点,选用高效、低毒、对人畜安全的品种。苗期以粉剂、可湿性粉剂为主,分蘖期和孕穗期以乳油、水乳剂为主,灌浆期选用毒性低的水剂产品。对二化螟可选用氯氰菊酯、溴氰菊酯等,防治稻飞虱可使用吡虫啉、噻虫嗪等,纹枯病用叶枯唑、嘧菌酯等。科学的施药技术是化学防治的关键[3]。
药剂配制要均匀,浓度适宜,pH 值为中性。喷药应在晴朗、风力 3 级以下进行,避开中午高温时段。喷雾时做到对角线交叉喷施,雾滴均匀,喷至药液滴落。依据病虫害发生程度确定用药剂量,通常每亩用药液量 40~50kg 。选用高效喷雾器,加装防漂移喷头,既可提高农药利用率,又能减少药剂漂移。
农药使用要注重安全,严格执行农药使用“五定”制度,即定时间、定剂量、定浓度、定人员、定工具。农药施用要做好个人防护,佩戴口罩、手套等。施药后注意农药包装物回收处理,残液及时清理,避免污染环境。科学、合理、安全用药,既可提高防治效果,又能降低农药残留,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5.综合防治策略的制定与实施
水稻不同生育期,病虫害的种类和危害程度差异显著,需要制定和实施综合防治方案,才能取得良好的控害效果。一般来说,秧苗期要重点做好育苗土消毒,选用健壮秧苗,预防恶苗病、纹枯病等。分蘖期注意观察早期病虫发生动态,及时做好苗情调查和药剂拌种。孕穗至抽穗开花期是防治关键期,要及时预防和控制纹枯病、稻飞虱等病虫危害。灌浆成熟期应重视稻纵卷叶螟、白背飞虱等后期害虫[4]。
在防治过程中,要注意不同防治措施的科学搭配,比如农业防治是基础,要贯穿整个生育期,生物和物理防治可减少农药使用量,在病虫低度发生时实施。高峰期可以化学防治为主,辅以其他方式,要合理把握防治时间,抓住病虫发生初期和危害高峰期,做到预防为主,防重于治。
结束语:综上所述,水稻病虫害防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多个方面入手,因地制宜地制定和实施综合防治策略。只有不断加强对水稻病虫害的基础研究,掌握其发生规律,创新完善综合防治技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稻生产中的病虫害问题。同时,在防治过程中,还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推动水稻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相信通过广大农技人员和农民的共同努力,水稻病虫害的防控水平必将不断提升,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罗梅.水稻病虫害防治措施研究[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25,(05):84-86.
[2] 卢家义. 水稻病虫害防治与农药使用安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讨论[J]. 种子世界,2025,(05):96-98.
[3]赵忠权.水稻种植与病虫害防治技术探讨[J].种子科技,2025,43(05):169-171
[4]覃婧.水稻种植及病虫害防治探析[J].种子科技,2025,43(04):15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