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赵鑫
敦化市第五中学校
1 大单元教学的内涵与价值
1.1 大单元教学的内涵
大单元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知识的整体构建与深度理解。它打破传统教学中孤立的知识点教学,将相关联的内容进行整合,形成一个有机的学习单元。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重视其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素养的提升。在大单元教学中,学生通过参与式、探究式等多样化的学习活动,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理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2 大单元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中的价值
(1)推动知识体系构建: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繁杂且分布广泛。通过实施大单元教学法,能够实现对课程内容的系统整合,辅助学生理顺知识点之间的逻辑联系,构建起系统的知识架构,从而避免了知识的零散化学习。这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并掌握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核心概念与基本原则
(2)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以学科核心素养为指导的大单元教学,通过构建真实且复杂的学术环境,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学术任务,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实现从知识学习到素养提升的转变。
(3)提升教学效能与品质:大单元教学模式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全局性的规划与设计,有效规避了教学内容的重复与冗余现象,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与系统性。此外,通过实施深度学习与探究性学习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最终实现教学效能与品质的提升。
2 大单元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中的应用策略
2.1 课程内容整合策略
基于课程标准与核心素养确定大主题:认真研读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明确各学段的教学目标和要求,结合学科核心素养,从教材内容中提炼出具有统领性的大主题。例如,围绕“责任与担当”这一大主题,可以整合“做负责任的人”“积极奉献社会”“国家利益至上”等相关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具整体性和逻辑性。
梳理知识逻辑关系,构建单元知识结构:对选取的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分析,梳理知识点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构建清晰的单元知识结构。可以采用思维导图、概念图等工具,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例如,在“法律伴我们成长”单元中,可按照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未成年人如何依法办事等逻辑关系构建知识结构。
结合生活实际与社会热点拓展教学内容:大单元教学要注重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热点的结合。教师可以引入真实的生活案例和社会热点事件,丰富教学内容,增强课程的现实感和吸引力。例如,在教学“法治社会”相关内容时,可以结合社会上的法治热点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提高学生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 教学设计优化策略
构建分层与挑战性兼具的学习目标体系:依据宏观教学主题与学生实际状况,构建具有分层与挑战性兼具的学习目标体系。学习目标应全面覆盖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既需确保基础知识的掌握,亦须重视学生能力的培育及价值观的塑造。例如,在“网络生活新空间”单元教学中,学习目标可涵盖对网络特性及其功能的理解、掌握网络合理利用的策略、以及塑造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等。
创设真实、生动的教学情境:情境教学是大单元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习目标,创设真实、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可以通过图片、视频、角色扮演、实地考察等多种方式创设情境。例如,在教学“参与民主生活”时,可以模拟社区民主议事会的情境,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参与讨论和决策,亲身体验民主生活的过程。
设计多样化的学习任务与活动:为了实现学习目标,教师应设计多样化的学习任务与活动,如小组合作探究、案例分析、辩论会、社会调查等。通过这些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在“认识自己”单元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自我探索”活动,通过填写自我认知问卷、与同学交流等方式,全面认识自己。
2.3 教学实施路径策略
采用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在大单元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通过提出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层次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问题的设计要紧密围绕教学内容和学习目标,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知识。
重视小组协作学习的组织与引导:小组协作学习作为大单元教学中普遍采用的学习模式,要求教师合理进行分组,明确各小组成员的职责分工,并引导学生在小组内部开展高效的合作与交流。在小组协作学习的实施过程中,教师需加强监督与指导,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以保障小组协作学习活动的顺畅推进。
强化教学互动与反馈机制: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重视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激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及表达,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与疑惑。同时,教师需提供及时且有效的反馈信息,认可学生的长处与进步,明确指出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给出相应的改进建议。通过互动与反馈的双向作用,推动教学相长,提升教学成效。
2.4 教学评价改进策略
构建综合性的评价机制:在大单元教学模式下,评价机制的构建应超越传统单一的考试评价模式,转向建立一个综合性的评价体系。评价内容不仅应涵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团队协作能力、创新思维等多维度指标。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是实现评价全面性和客观性的关键,其中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以及学生间的相互评价。
本研究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过程性评价侧重于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综合评估,涵盖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合作参与度等多维度指标。终结性评价则聚焦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其应用能力,主要通过考试、测验等标准化手段进行。
运用评价结果推动教学优化:教学评价的核心目标不仅在于对学生进行评定,更关键的是通过解析评价结果揭示教学过程中的潜在问题,并为教学的持续改进提供科学依据。教师需深入分析评价结果,提炼教学经验,调整教学策略与方法,优化教学流程,以提升教学品质。
3 结束语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实施大单元教学法,通过整合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设计等手段,显著增强了教学的系统性和实效性,进而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展望未来,有必要进一步深化理论探讨,加强实践研究,完善应用策略,以期大单元教学法能更有效地服务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推动教育教学领域实现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熊欢.大单元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中的应用策略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2025,(18):39-41.
[2]张芳.新课标下初中道德与法治大单元教学探究[J].文理导航(上旬),2025,(06):79-81.
[3]郑银银.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大单元教学策略[J].家长,2025,(15):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