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机场水泥混凝土道面裂缝控制技术与养护策略分析

作者

王浩

身份证号:130530199311230037

1. 引言

随着民用航空事业的快速发展,机场跑道、滑行道和站坪等关键基础设施对道面材料性能和结构稳定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水泥混凝土因其优良的承载能力、抗滑性及耐久性,在机场飞行区广泛应用。然而,在实际工程中,水泥混凝土道面易出现不同类型的裂缝,如温度裂缝、干缩裂缝、荷载裂缝等,这些裂缝不仅影响道面结构的整体性能,还可能对飞行安全构成隐患。裂缝的产生与设计不当、施工过程控制不足、养护措施不规范以及材料性能匹配欠佳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从道面裂缝的成因入手,深入探讨裂缝控制的设计与施工技术路径,并结合机场工程监理实际,分析质量控制要点及养护策略,旨在提升机场道面的整体服役性能与使用寿命,为类似工程提供系统化的理论支持与技术参考。

2. 水泥混凝土道面裂缝的类型与成因分析

2.1 裂缝的分类与表现形式

机场水泥混凝土道面裂缝种类繁多,其分类主要依据成因和外观特征,可分为温度裂缝、干缩裂缝、荷载裂缝及施工裂缝等。温度裂缝通常沿直线或规则形态展开,受昼夜温差影响显著;干缩裂缝多呈不规则龟裂状,反映混凝土在失水过程中体积收缩的不均;荷载裂缝多发生在重载区,如接地点或转弯半径小的部位,通常沿车辆行驶方向延展,表现为结构性开裂;施工裂缝则多与振捣不均、接缝处理不当或模板移动有关,呈不规则分布。不同类型裂缝在外观上具有可辨识性,但在道面实际运行中常交织出现,需通过综合分析判断其成因。

2.2 环境与气候因素对裂缝的诱发作用

机场道面大多处于露天环境,环境温湿度变化对水泥混凝土的收缩与膨胀行为产生显著影响。高温季节水化热迅速释放,若未采取有效保温保湿措施,极易在道面早期诱发温度裂缝;冬季施工则面临冻结、低温胀裂等风险,特别是昼夜温差大、干燥风速高的气候条件,会加剧混凝土表层水分蒸发,诱发塑性收缩裂缝。此外,长期暴露在紫外线和风雨侵蚀下,混凝土表层逐渐风化,也会降低其抗裂性能。环境因素虽然不可人为控制,但可通过合理施工时机选择及配套养护策略进行有效缓解。

2.3 材料性能对裂缝敏感性的影响

混凝土材料的内在性能对其裂缝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水灰比过高或胶凝材料比例失衡,会造成水化产物过剩或结构致密性不足,从而提高收缩率和裂缝敏感性。集料级配不合理或粒径分布失衡,会影响骨架稳定性与粘结强度,增加混凝土内部应力集中风险。此外,不同水泥品种水化热释放速度不同,若在大体积施工中未结合水泥特性进行温控处理,也极易形成温度裂缝。外加剂的使用虽可改善和易性与耐久性,但若使用比例不当或掺杂质量不稳定,同样可能诱发非预期的收缩或开裂问题。因此,材料选择与配比优化是从源头控制裂缝的关键环节。

2.4 施工环节对裂缝形成的潜在影响

施工阶段是裂缝生成最为集中的时期,任何环节的不规范操作都可能成为裂缝诱发点。混凝土拌合不均、运输延时或坍落度过大,会导致拌合料离析,影响道面整体均匀性;摊铺与振捣工艺控制不当,可能形成密实度不均或蜂窝麻面,为裂缝提供发展路径;施工缝位置设置不合理、接缝切割时机错误或未及时封缝,也会引发集中应力,诱导结构性裂缝的产生。此外,养护阶段若未保证混凝土持续湿润,或在高温、强风天气下未覆盖养护,会使表层快速失水,引起干缩裂缝。因此,严控施工全过程、强化现场监理,是预防施工诱发裂缝的基础保障。

3. 裂缝控制技术与养护策略

3.1 设计阶段裂缝控制的关键技术

在机场水泥混凝土道面设计阶段,合理布设伸缩缝与施工缝是控制裂缝的重要基础。应根据混凝土板块尺寸、施工工艺与气候条件,科学确定缝距与缝型,避免板块过大产生约束应力集中。伸缩缝的位置宜规整对称,施工缝应避开重载区域,并考虑后期荷载传递设计。同步配合设置传力杆或拉杆,以确保板块之间的位移协调,减少裂缝诱发风险。

此外,优化配筋设计与材料选型同样关键。对于易裂部位可适当加设构造钢筋,增强抗裂刚度;同时应选用低水化热、低收缩率的水泥品种,并配合优质级配集料,提升混凝土整体抗裂性能。外加剂如减水剂、膨胀剂等的使用也应严格控制掺量与掺法,以避免副作用。通过精细化设计可有效提升结构的内在抵抗裂缝能力,为后续施工与养护打下坚实基础。

3.2 施工阶段的裂缝预防与监理控制要点

施工阶段是裂缝控制的核心时段,尤其在大体积水泥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需重点监控温控与湿控措施。浇筑过程中应分段分区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减少混凝土整体应力集中;采取保温毯、遮阳网等物理措施控制表面温差,降低温度裂缝发生概率。同时,要严格控制混凝土出机温度,必要时采用分段浇筑或夜间施工,以降低早期水化热效应。

监理工作在施工控制中起着关键作用,需全过程监督搅拌站材料计量与配比、运输时间与坍落度控制、现场摊铺与振捣质量、缝切割时间与位置准确性等关键节点。特别是在缝切施工中,应在混凝土初凝后 12 至 24 小时内完成初切,防止自然干裂;在混凝土强度满足前,不得施加交通荷载。监理单位还应建立标准化验收流程,确保施工工艺与质量控制不偏离设计技术标准。

3.3 养护与运营阶段的维护策略

早期养护是确保混凝土裂缝不扩展的关键环节。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应立即进行湿润覆盖,采用麻袋、草帘或专用养护布,并维持一定湿度至少 7 天以上,以减缓水分蒸发,控制干缩裂缝的形成。对于气候条件严苛的地区,可结合喷雾养护和保温措施同时进行,降低早期温差应力。

在运营期内,应建立道面健康监测与定期巡检机制,对裂缝发展趋势进行跟踪。对于微细裂缝可采用聚合物封缝、弹性树脂注浆等方式处理,防止水分与杂质进入道面结构层引发次生病害;对于宽度较大的结构裂缝,则需结合荷载情况进行结构修复或更换。科学的裂缝评估标准和养护技术,不仅提升了道面的使用安全性,也延长了机场设施的整体使用寿命。

4. 结束语

机场水泥混凝土道面在保障飞行安全和运行效率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裂缝问题仍是制约其耐久性和服役性能的关键因素。本文围绕道面裂缝的分类与成因,系统分析了环境、材料、施工等多重影响,并从设计优化、施工过程控制到养护管理提出了针对性的技术策略。裂缝控制是一个贯穿道面全生命周期的系统工程,需设计、施工、监理和养护各环节协同配合,形成闭环管理机制。尤其在监理过程中,需强化对关键工序的把关与技术落实,确保各项控制措施科学、高效、可执行。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机场道面裂缝控制将更加注重智能化预警与全过程信息化管理,推动机场基础设施向更加安全、耐久、绿色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强,张志恒. 机场水泥混凝土道面裂缝控制技术研究[J]. 建筑技术开发, 2023, 50(2): 87-90.

[2] 陈立峰,王磊. 混凝土道面结构设计及裂缝防控对策分析[J]. 交通科技与工程, 2022, 18(4):45-48.

[3] 李明. 水泥混凝土道面施工关键技术及裂缝防治研究[J].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21(17): 112-114.

[4] 周涛.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与养护技术探析[J].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22(10): 97-99.

[5] 黄晨. 飞行区道面结构病害成因与防治措施研究[J]. 民航科技, 2023(3): 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