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建筑工程监理中基于BIM 技术的质量动态管控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

作者

王东

身份证号:650102196710152110

一、引言

建筑工程质量关乎工程寿命、安全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工程监理是质量管控核心,负责监督施工、核查标准、规避风险。但传统监理模式依赖人工巡检和纸质记录,存在信息传递不及时、质量追溯难、多专业协同不畅等问题,难以适应现代建筑发展需求。BIM 技术能整合工程全生命周期数据,实现三维可视化建模与协同管理。将其融入工程监理质量管控,构建动态、智能管控体系是必然趋势。

二、传统建筑工程监理质量管控的痛点与 BIM 技术的应用优势

2.1 传统质量管控模式的主要痛点

传统建筑工程监理质量管控有四方面突出问题:一是信息不对称,各单位数据传递依赖纸质或简单电子表格,易致信息丢失、更新滞后,难以及时发现质量问题;二是过程管控被动,多事后验收整改,难提前预判隐蔽工程等质量问题,整改成本高;三是协同效率低,各专业图纸独立,易出现管线碰撞等问题,监理协调难度大;四是质量追溯困难,分析质量问题成因需翻阅大量记录,难快速定位责任主体与根源。

2.2 BIM 技术在质量监理中的应用优势

BIM 技术为工程监理质量管控提供新方案:一是可视化呈现,构建三维模型将二维图纸转化为立体结构,可提前发现设计与施工问题;二是参数化关联,构件与参数绑定,施工不符标准时自动预警;三是协同化管理,依托 BIM 云平台实现多方数据共享,信息同步更新,提升协同效率;四是全周期追溯,将施工质量记录关联至模型,实现全程追踪溯源;五是数字化分析,结合大数据分析模型数据,预判潜在质量风险,为监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三、基于 BIM 技术的建筑工程监理质量动态管控体系架构

3.1 基础层:数据与技术支撑

基础层保障体系运行,包括数据资源与技术平台。数据资源含设计图纸等静态数据和施工进度等动态数据;技术平台由 BIM 建模软件、云协同平台、物联网感知设备组成,实现数据采集、存储与共享。

3.2 核心层:五大功能模块

核心层是体系核心,有五大功能模块:

BIM 模型构建模块:依设计图纸建全专业协同模型,细化构件参数,嵌入材料等信息,形成 “ 信息富集型” 模型,为管控打基础。

数据集成模块:通过 API 接口对接设备与系统,采集现场数据并关联至 BIM 模型。

过程管控模块:监理用 APP 巡检,上传问题照片,系统定位至模型,标注问题信息并推送给施工方;对隐蔽工程用三维扫描技术核查偏差。

风险预警模块:基于大数据建质量风险评估模型,监测施工数据,超阈值自动预警。

验收归档模块:验收时将资料与 BIM 模型关联成数字化档案;竣工交付含全周期数据的模型,供后期运维用。

3.3 应用层:多方协同应用

应用层为业主、监理等多方提供服务:监理实现质量管控;施工接收整改指令并反馈;业主查看进度与质量;设计优化方案,实现多方协同闭环管理。

四、基于 BIM 技术的质量动态管控体系实践应用

以某超高层商业综合体项目为例,该项目总建筑面积 25 万平方米,涉及土建、机电、幕墙等多个专业,应用基于 BIM 的质量动态管控体系后,取得显著成效。

4.1 施工准备阶段:提前规避设计缺陷

在施工前,监理单位联合设计、施工单位对 BIM 模型进行碰撞检测,共发现管线碰撞问题 86 处、构件空间冲突 12 处,如空调风管与消防管道交叉、电梯井道与结构梁干涉等。通过提前优化设计方案,避免了施工阶段的返工,节约成本约 200 万元。同时,将施工规范、质量标准嵌入模型,明确各构件的施工精度要求,为现场管控提供依据。

4.2 施工阶段:动态监管关键工序

混凝土施工时,预埋温度传感器采集养护温度数据并关联至 BIM 模型对应部位,温度低于标准时系统自动向监理与施工人员预警,确保强度达标;钢筋工程中,监理用移动端 APP 扫描构件二维码查看参数,现场拍照与模型比对,发现 32 处绑扎问题且整改率 100% ;高空作业采用无人机航拍结合 BIM 模型核查安装精度,降低风险。

4.3 验收阶段:数字化归档与追溯

竣工验收时,监理依托 BIM 模型开展数字化验收,将验收记录、检测报告嵌入模型形成数字化档案。针对 15 处质量问题,通过模型定位位置与责任单位,整改后上传影像资料,实现闭环管理。与传统模式相比,验收效率提升 40% ,档案查询时间缩短 60% 。

4.4 应用成效总结

该项目应用基于 BIM 的质量动态管控体系后,工程质量合格率由传统模式的 92% 提升至 98.5% ,质量问题整改周期平均缩短 5 天,隐蔽工程返工率降低 60% ,充分验证了体系的实用性与有效性。

五、现存问题与优化建议

5.1 现存问题

当前体系应用中仍存在不足:一是 BIM 人才匮乏,部分监理人员缺乏 BIM 操作技能,难以充分发挥体系功能;二是数据标准不统一,不同软件平台的数据格式存在差异,导致数据共享不畅;三是成本投入较高,BIM 建模、平台建设及设备采购需一定资金,中小企业难以承担;四是协同机制不完善,部分施工单位对 BIM 应用配合度不足,影响体系运行效率。

5.2 优化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四方面优化建议:一是加强人才培养,联合高校、企业开展 BIM 监理专项培训,建立人才考核认证机制;二是统一数据标准,推动行业出台 BIM 数据交换标准,实现不同平台的互联互通;三是降低应用成本,推广轻量化 BIM 软件与云服务,减轻企业资金压力;四是完善协同机制,通过合同约定明确各方 BIM 应用责任,建立常态化协同沟通机制。

六、结论

基于 BIM 技术的建筑工程监理质量动态管控体系,通过整合三维建模、数据集成、协同管理等功能,实现了质量管控从 “ 被动整改” 向 “ 主动预防” 、从 “ 人工监管” 向 “ 智能管控” 的转变,有效提升了工程监理的质量与效率。

参考文献

[1]张小林. 工程监理在建筑施工中的重要性分析[J].建材发展导向,2025,23(16):16-18.DOI:10.16673/j.cnki.jcfzdx.2025.0721.

[2]占宏志. BIM 技术在大型建筑工程监理中的应用分析[J].安徽建筑,2025,32(02):96-98.DOI:10.16330/j.cnki.1007-7359.2025.2.29.

[3]梁凯. 加强建筑工程监理企业 BIM 技术标准化应用研究[J].中国标准化,2017,(20):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