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股权激励对上市公司财务行为及经营绩效的影响

作者

唐勇

淄博职业技术大学

一、引言

股权激励作为一种长期激励机制,通过给予管理层一定的股权或股权期权,将管理层利益与股东利益紧密绑定,旨在激励管理层为提升企业价值而努力。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采用股权激励计划,其对上市公司财务行为及经营绩效产生的影响逐渐成为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研究股权激励对上市公司财务行为及经营绩效的影响,有助于上市公司科学制定股权激励方案,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企业竞争力,同时也为监管部门完善相关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二、股权激励对上市公司财务行为的影响

(一)对融资行为的影响

1. 股权融资倾向增强:实施股权激励后,管理层为提升股价以获取更高的股权激励收益,可能更倾向于选择股权融资。股权融资不仅可以为企业筹集大量资金,还能提升企业的市场形象和知名度,有利于企业股价的上涨。同时,股权融资无需偿还本金和固定利息,降低了企业的财务风险,符合管理层追求企业稳定发展以实现股权激励收益的目标。

2. 债务融资结构调整:为保持合理的资本结构,避免过高的债务风险影响企业股价和股权激励收益,管理层可能会适当调整债务融资规模和结构。在选择债务融资时,更倾向于选择期限较长、利率较低的债务,以降低企业的财务压力和偿债风险,确保企业经营的稳定性,为实现股权激励目标创造良好条件。

(二)对投资行为的影响

1. 长期投资增加:股权激励促使管理层关注企业的长期发展,因此会更倾向于加大对具有战略意义的长期投资项目的投入,如研发创新、技术升级、市场拓展等。这些长期投资项目虽然短期内可能无法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但从长期来看,有助于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地位,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而提高股权激励的价值。

2. 投资决策更加谨慎:由于股权激励收益与企业业绩紧密相关,管理层在进行投资决策时会更加谨慎。在投资项目选择上,会进行更深入的市场调研和可行性分析,评估项目的风险和收益,避免盲目投资和过度冒险,以降低投资失败对企业业绩和股价的负面影响,保障自身的股权激励收益。

(三)对股利分配行为的影响

1. 股利分配政策的稳定性:为保持股价的稳定增长,实现股权激励收益最大化,管理层可能倾向于制定较为稳定的股利分配政策。稳定的股利分配政策向市场传递企业经营稳定、盈利能力强的信号,有助于吸引投资者,提升企业股价。同时,稳定的股利分配也能满足股东的收益需求,增强股东对企业的信心。

2. 股利分配比例的调整:在实施股权激励期间,管理层可能会根据企业的资金需求和股权激励计划的实施情况,适当调整股利分配比例。当企业需要大量资金用于投资和发展时,可能会减少股利分配,将更多的资金留存于企业;而当企业资金较为充裕,且股权激励收益目标接近实现时,可能会适当提高股利分配比例,以回报股东,同时提升股价。

三、股权激励对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

(一)正向影响

1. 提升管理层积极性和创造力:股权激励使管理层成为企业的部分所有者,其收益与企业业绩直接挂钩。这极大地激发了管理层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促使管理层更加努力地制定和执行企业战略,优化企业运营管理,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营效益,从而提升企业的经营绩效。

2. 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优秀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股权激励计划为管理层和核心员工提供了分享企业成长红利的机会,具有较强的吸引力。通过实施股权激励,企业能够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同时激励现有员工长期为企业服务,减少人才流失,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进而推动企业经营绩效的提升。

3. 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股权激励将管理层的利益与企业的长期战略目标相统一,促使管理层从企业的长远发展角度出发,制定和实施战略决策。管理层会更加注重企业的技术创新、市场拓展、品牌建设等方面的工作,积极推动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最终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

(二)潜在风险与负向影响

1. 激励过度导致短期行为:如果股权激励方案设计不合理,激励力度过大,可能会导致管理层为追求短期的股权激励收益而采取短期行为,忽视企业的长期发展。例如,通过减少研发投入、降低产品质量等方式来提高短期利润,虽然短期内可能提升股价,实现股权激励收益,但从长期来看,会损害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降低企业的经营绩效。

2. 业绩考核指标不合理:部分上市公司在制定股权激励计划时,业绩考核指标设置不合理,过于注重财务指标,忽视非财务指标。这可能导致管理层为达到业绩考核目标而进行财务操纵,粉饰财务报表,无法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绩效。同时,不合理的业绩考核指标也难以引导管理层关注企业的长期价值创造,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 市场波动影响激励效果:股价受市场宏观经济环境、行业竞争态势、政策法规变化等多种因素影响,存在较大的波动性。即使企业经营业绩良好,但由于市场整体环境不佳,股价可能下跌,导致管理层无法获得预期的股权激励收益,从而削弱股权激励的激励效果,影响管理层的工作积极性和企业的经营绩效。

四、优化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建议

(一)科学设计股权激励方案

1. 合理确定激励对象和激励数量:上市公司应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业务特点和人才需求,合理确定股权激励的对象范围。不仅要包括管理层,还应涵盖对企业发展有重要贡献的核心技术人员、销售人员等。同时,根据企业的规模、财务状况和发展阶段,科学确定激励数量,确保激励力度既能有效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又不会对企业的股权结构和财务状况造成过大影响。

2. 优化行权条件和行权价格:行权条件应综合考虑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如净利润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市场占有率、研发投入强度等,引导管理层关注企业的长期发展。行权价格的确定应充分考虑企业的估值、市场行情和行业平均水平,既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又要确保管理层通过努力能够实现股权激励收益。

(二)健全内部监督与约束机制

1. 加强内部审计和监督:上市公司应加强内部审计部门的建设,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内部审计部门要对股权激励计划的实施过程进行全程监督,包括激励对象的确定、股权授予、行权等环节,确保股权激励计划的实施符合法律法规和企业的规定。同时,加强对管理层财务行为的审计,防止财务操纵和利益输送等违规行为的发生。

2. 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和评估机制:完善企业的绩效考核体系,将股权激励与绩效考核紧密结合。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指标,对管理层和激励对象的工作业绩、能力素质、职业道德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根据绩效考核结果,决定股权激励的授予、行权和奖惩,确保股权激励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五、结论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实施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但在方案设计、内部监督和外部环境等方面仍存在不足。为充分发挥股权激励的积极作用,上市公司应科学设计股权激励方案,健全内部监督与约束机制;政府应完善外部市场环境和法律法规。通过各方共同努力,推动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机制的完善和发展,提升上市公司的治理水平和经营绩效,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温新鹏. 股权激励对公司财务绩效的影响研究——以 A 股上市公司为例 [J]. 财务管理研究2025, (05): 48-53.

[2]韩炜亮. 如何化解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普遍存在的三大问题 [J]. 中国商界, 2025, (06): 86-87.

[3]马一钦. X 公司股权激励方案实施效果分析研究[D]. 北方民族大学,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