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养殖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研究
高丽
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农牧和科技局 015300
传统高密度水产养殖虽然提高了产量,却带来严重水体污染问题,养殖池塘积累大量鱼类排泄物、剩余饲料,水质逐步恶化导致病害频发,抗生素、化学药物过度使用最终污染周围环境;随着社会对食品安全、环境保护要求不断提升,传统养殖模式难以适应现代需求,发展环境友好型新技术成为转型核心,例如循环水养殖系统采用封闭设计,通过机械过滤器去除残饵粪便,利用生物滤池中硝化细菌将有毒氨氮转化为无害硝酸盐,结合紫外线消毒、臭氧处理净化水体,实现 95% 以上水循环利用率,显著降低废水排放,减少药物依赖,提升养殖效益。
1.水产养殖生态调控技术
1.1 生态底质改良微生物调控技术
底质恶化是制约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有机污染物在池底大量沉积,厌氧分解产生硫化氢、甲烷等有毒气体,严重影响水生动物健康,微生物调控技术正是针对这一难题的有效解决方案,芽孢杆菌作为主要菌种,能够分泌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等多种酶类,在 18-32℃最适温度下快速分解池底有机废物,酶解过程将大分子蛋白质、脂肪分解为氨基酸、脂肪酸等小分子物质,光合细菌在厌氧条件下利用有机酸、氨基酸等小分子化合物进行光合作用,消除有害代谢产物,硝化细菌将氨氮氧化为亚硝酸盐再转化为硝酸盐,降低水体毒性,反硝化细菌在缺氧环境中将硝酸盐还原为氮气释放到大气中,完成氮循环过程[1]。江苏某草鱼养殖基地连续使用该技术三个月,池底淤泥厚度减少 15厘米,有机质含量从 28% 降至 18% ,鱼类发病率降低 80% ,饲料转化率提高 0.3 个单位,养殖密度增加 25% 仍保持良好水质,每亩增收 3500 元,投入产出比达到 1:4.2,显著提升了养殖效益。
1.2 水体生态平衡调节技术
水体生态失衡导致的蓝绿藻暴发、溶氧不足等问题困扰着众多养殖户,科学调节浮游生物群落结构成为维护生态平衡的关键措施,硅藻、绿藻等有益藻类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吸收氮磷营养盐,抑制有害藻类繁殖,小球藻每克干重含蛋白质 45-60% ,是优质的天然饵料,轮虫、枝角类等浮游动物摄食过量藻类,防止水体富营养化,鲢鳙鱼作为滤食性鱼类,每公斤体重日摄食浮游生物 15-20 克,有效控制藻类密度,构建稳定的食物链结构。技术操作要点包括定期监测藻类种群变化,使用显微镜观察藻类形态,统计各类群数量比例,当硅藻占比低于 40%时及时补充硅酸盐肥料,每亩施用量 2.5-3.5公斤,浮游动物密度控制在 500-800 个/升,可投放轮虫、水蚤等进行人工培养繁殖,培养过程中投喂豆浆、酵母粉等营养物质,投放鲢鳙鱼比例占总鱼量 15‰ ,水体透明度维持在 25-35 厘米,每周监测溶氧、pH 值各 3 次,确保数据稳定,溶氧低于 4mg/L 时需开启增氧设备。山东某鲤鱼养殖场采用该技术后,池塘溶氧稳定在 5mg/L 以上, pH 值保持 7.2-8.5 范围内,叶绿素 a 浓度控制在 20-40μg/L ,有害蓝绿藻出现频率减少 90% ,水质综合指标达到国家渔业水质标准,鱼类规格整齐度提高,商品鱼合格率超过 95% ,养殖周期缩短 20 天,单产提升 18% ,经济效益显著改善。
2.水产养殖生态环境优化技术
2.1 生态净化循环系统构建技术
封闭式循环系统革新了传统开放养殖模式,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减少环境污染,系统核心组件包括养殖池、机械过滤器、生物过滤池、消毒设备、增氧装置等关键设施,养殖废水首先进入沉淀池去除大颗粒有机物,沉淀时间控制在 1-2 小时,随后流经转鼓微滤机截留悬浮物质,过滤精度达到60-100 微米,生物滤池内填充陶粒、火山岩等生物载体,比表面积达到 800-1200m2 /m3 ,载体表面附着硝化细菌群落,形成生物膜结构,将氨氮转化为硝酸盐,臭氧发生器杀灭病原微生物,接触时间3-5 分钟,纯氧增氧系统保证充足溶氧,溶氧浓度维持在 6-8mg/L⨀ 。关键技术参数控制严格,水流速度 1.5-2.0 米/秒,避免生物膜脱落,生物滤池停留时间 30-45 分钟,确保充分硝化反应,臭氧投加量0.5-1.0mg/L ,根据水质情况调整投加频率,系统换水率控制在 5-10%/天,设备维护周期为 15-30 天,定期清洗过滤器,更换老化载体,能耗较传统模式降低 35% ,自动化程度高[2]。
2.2 养殖尾水生态处理技术
养殖尾水直排造成的水环境污染已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多级生态处理技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处理工艺流程设计合理,尾水先经格栅拦截大块杂物,格栅间隙 5-10 毫米,进入初沉池停留 2-4 小时,依靠重力沉降去除悬浮颗粒,沉淀效率达到 70-80% ,曝气生化池中活性污泥微生物降解溶解性有机物,污泥龄控制在 8-15 天,曝气强度 2-4m3 /m³ ·h,人工湿地种植水葫芦、菖蒲、芦苇等水生植物,植物每 30-45 天收割一次,避免老化腐烂污染水体,根系吸收氮磷营养元素,茎叶富集重金属离子,湿地基质中微生物进一步净化水质,产生的污泥经脱水干化后制成有机肥料,含氮量 2-4% ,含磷量 1-2%. 。
结束语
随着环保要求的日益严格和消费者对绿色水产品需求的持续增长,生态养殖技术将在水产养殖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技术集成与标准体系的不断完善,将推动这一领域向更加成熟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为实现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洪振.绿色发展理念下水产养殖业高质量发展研究[J].现代食品,2025,(08):217-219.
[2]余顺利.绿色生态养殖技术在淡水养殖中的应用分析[J].新农民,2025,(08):1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