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电子信息技术在电力工程自动化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王浩

身份证号码:410402197410273013

引言

电子信息技术在电力工程自动化中的应用,显著提升了管理效率和质量,推动了电力工程管理模式的变革,确保了施工进度和资源分配能够基于数字化模型进行准确的预测和调整,从而提高了电力工程施工过程的可控性和协调性。同时,实时监控系统集多种传感技术于一体,实现了施工现场的即时感知和动态反馈,使施工过程中的各类数据能够迅速采集并转化为决策支持信息,增强了现场管理的响应速度和灵活性。所以,本文通过对电子信息技术在电力工程自动化中的应用进行研究至关重要。

1 电子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性

1.1 保证电子信息工程质量符合标准

电子信息技术在电力工程的应用,要完全按照国家或行业标准来进行,有助于进一步提升电力工程施工质量。比如,在敷设线路阶段,施工单位要严格按照图纸要求来完成线缆的敷设作业,线缆的规格、型号等需要与图纸要求保持一致,并且整个施工过程要进行标准化管理,确保线缆敷设施工质量可以符合要求,避免因现场施工管理不到位而出现信号干扰、衰减等问题。此外,在安装电子设备过程中,通过高质量地实施质量标准管理策略,可以保证电子设备的安装质量符合要求,使所有安装流程均与国家标准要求保持一致。

1.2 提高施工作业效率

通过加强电子信息技术在电力工程的应用,所有工作均有着科学的操作流程,相关人员可以按照清晰的工作指南来完成相关施工作业。在开始施工前,施工单位需要完成施工方案的制定,明确质量标准,并对施工人员进行培训,确保现场人员了解具体施工步骤,保证电子信息工程施工作业可以按照标准化的施工流程顺利完成。与此同时,通过制定完善的施工方案,现场人员的施工操作可以规范化实施,提升施工作业的有序性,避免因操作混乱而引发施工质量问题,有助于提升施工效率。另外,加强电子信息技术在电力工程的应用,还可以提升资源利用率,使资源配置得到进一步优化,确保施工单位可以按照施工进度要求完成电子信息工程施工作业。

2 电子信息设备故障产生机理与分类

电子信息设备在运行过程中,由于内部元器件老化、外部环境干扰及系统负载波动等因素的综合作用,易导致系统性能下降甚至发生故障。根据故障的形成过程,可将故障机理划分为突发性故障和渐变性故障。突发性故障主要源于元器件瞬时击穿、电源异常波动和外部电磁干扰,表现为设备功能的突然丧失或严重异常;渐变性故障则由设备长期运行引起的性能退化所致,例如,电容漏电流增大、晶体管增益下降等。从故障来源角度,可分为硬件故障、软件故障和通信故障。硬件故障包括电子元器件失效、印刷电路板损坏和连接件接触不良等;软件故障涉及程序死机、数据丢失和系统崩溃;通信故障则表现为信号传输中断、数据帧错误和协议异常等。深入理解故障产生机理,对建立有效的故障检测与诊断方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3 电子信息技术在电力工程自动化中的应用策略

3.1 电子信息技术在电网调度中的应用

电网调度旨在优化电能配置,在电网调度过程中应用电子信息技术能够降低电能损耗、提升电能使用效率,彰显出其应用于电网调度领域的重要意义。基于电子信息技术的电网调度系统包含工作站、服务器、中心控制设备和系统显示器,各部分电网调度设备相互协作,以发挥最大程度的智能调度功能。电子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电网调度系统应设计成分层架构,涵盖上下级的多个网络调度中心,主要凭借智能化、自动化的核心调度设备实现其价值。与传统电网调度控制模式相比,采用电子信息技术的电网调度系统故障误报率更低,响应时长更短,从根本上优化了电网调度的各项技术指标。

3.2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创新应用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通过智能化技术,变电站能够实现对电力系统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与自动控制,确保电力输送过程的稳定性与高效性。智能化系统通过对变电站内各类设备的运行数据进行分析,能够自动调节电力输送的各项参数,从而实现电力资源的最优配置。智能化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不仅能够提高电力输送效率,还能够减少因人为操作失误导致的故障,提升系统的安全性。通过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变电站能够根据电力系统运行状态的实时变化,自动调整设备的运行方式。例如,当电力需求增加时,变电站可以自动调整输电线路的负载分配,确保电力的稳定输送;当系统负载减小时,变电站也能够自动降低输电功率,减少能量损耗。自适应能力的提升使得变电站能够更加灵活地应对电力系统运行中的各种变化,提高了电力系统的整体稳定性与运行效率。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变电站内的各类设备能够实现统一的监控与管理,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自动化系统对变电站的运行状态进行全面掌握。信息化管理系统不仅提高了变电站的管理效率,还降低了管理成本,减少了设备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

3.3 配网自动化

配网自动化中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馈线自动化、设备管理自动化及信息分析自动化等方面。其中馈线自动化是配网自动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理解为对配电线路运行状态的监测和控制,在出现故障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故障信号快速定位故障位置,并对故障段进行隔离,恢复非故障段的供电,保证配电网的稳定运行;设备管理自动化则能够实现对配电网设备运行状态进行监测,在发现异常情况的时候自动发出警报,提醒有关人员进行处理,并在有关管理策略的基础上,实现自动巡检、自动维护等功能,提高设备管理的效率和可靠性;信息分析自动化则能够在实时采集、处理配电网电压、电流等信息的基础上,判断设备运行状态,预测可能出现的故障,为管理人员提供决策支持。正是通过这些方面的应用,使得配电网得以更为高效的运行,推动电网朝着智能、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结束语

电子信息技术在电力工程自动化中的应用,进一步推动了电网设备的数字化、智能化和自动化。通过传感器和数据采集设备,能够实时监测电力设备的运行状态,借助通信技术进行数据传输,通过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实现对电网设备的智能决策与调度。然而,随着智能电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设备的复杂性和规模不断扩大,传统的电网设备维护模式已无法满足现代电网的需求,因此,加强电子信息技术在电力工程自动化中的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作用。

参考文献

[1]吴伟龙.智能控制技术在电力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J].电子技术,2024,53(9):284-285.

[2]冯爱丽.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电力自动化系统设计与实现研究[J].家电维修,2024(6):68-70.

[3]刘冰欣.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运行中的应用[J].光源与照明,2024(12):201-203

[4]司效勇.电子信息工程故障诊断与维护技术分析[J].网络安全和信息化,2025(1):161-163.

[5]周密,陈烨,焦良葆,等.基于人工智能的边缘计算设备智能监控和维护系统[J].信息化研究,2024,50(4):6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