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人工智能技术与新闻采编工作的融合与创新策略探究

作者

颜静

台州市新闻传媒中心 浙江台州 318000

1 AI 写作工具概述

DeepSeek、豆包、文心一言、Kimi 等 AI 工具,凭借独特的技术优势和高效的工作能力,在新闻行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成为记者和编辑不可或缺的工作助手。DeepSeek 具有强大的数据挖掘和分析能力,能够快速整合信息,生成清晰流畅的文本,适合深度内容创作。Kimi 擅长处理超长文本,支持20 万字的精读、PDF 分析及多语言翻译,适合学术和深度写作。这些 AI 写作工具的技术原理主要基于深度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通过大量数据训练,学习语言规律和结构,模拟人类写作过程。AI 工具的高效率和创新性,极大地提升了新闻采编的效率和质量。

2 AI 对记者职业角色的挑战

在媒体融合时代,记者的职业角色发生了重要转变。AI 技术为记者的职业角色赋予了新的含义。记者不仅是新闻撰写者,也成为信息智能处理的引领者和监督者。在这场变革中,记者的专业技能与AI 技术实现了深度融合。这种融合不仅提高了记者的职业素养,也为新闻行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记者需要掌握数据分析、算法理解等新技能,能够更有效地利用 AI 工具提升工作效率。记者还需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性、新闻洞察力和深度分析能力,提高新闻的内容质量。

3 人工智能技术与新闻采编工作融合的价值

3.1 提升新闻采编效率

新闻采编工作具有专业性和烦琐性的特点,不仅对采编人员的专业素养提出了较高要求,而且采编过程需要耗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这也间接导致了传统媒体新闻的时效性不强。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新闻采编工作中,采编人员熟练运用 AIGC 和 DeepSeek 等人工智能技术,既可以显著减轻工作负担,又能大幅提高新闻采编效率。例如,若需要制作发布会议新闻,记者可以使用 DeepSeek 的 AI 听写功能,除了可以精准识别语音内容并将其转换成对应文字,还能同步总结会议内容,从而便捷、准确地定位和提取会议主要观点。这样一来,新闻采写效率会得到大幅度提升,甚至能够做到在会议结束后第一时间推送报道,显著增强新闻的时效性。

3.2 维护新闻的真实性与客观性

以往的新闻采编工作中,由于新闻线索来源广泛,加上为了追求新闻时效,新闻采编人员很难对新闻线索和新闻内容进行逐一核对,容易出现新闻报道与真实情况存在偏差的问题,影响了新闻的真实性和媒体的权威性。将人工智能技术与新闻采编工作相结合,能极大程度上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例如,人工智能工具能够保证客观中立,在生成新闻内容时以收集到的新闻线索为依据,不掺杂主观情绪,这样就避免了新闻内容对受众产生误导。另外,人工智能工具还提供智能核查功能,可以基于大数据分析和自然语言处理快速识别新闻稿件中的各种错误,保障了新闻的真实性。

3.3 提升用户的新闻观看体验

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新闻采编中,可以极大提升用户的新闻收看体验。现阶段以 AIGC 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支持数据信息的可视化处理。例如,将复杂的数据自动转化为可视化图表,从而增强数据新闻的可读性,让用户能一目了然地获取新闻报道的核心内容。此外,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可以基于用户的行为数据(如浏览历史、检索记录)智能分析用户的新闻偏好,然后向用户精准推送符合需求和偏好的新闻,从而避免用户手动搜索新闻的麻烦,优化用户的新闻观看体验。

4 应对策略与建议

4.1 加强人工智能伦理规范建设

为了确保人工智能在新闻领域的应用符合新闻伦理和职业道德,业界需要加强人工智能伦理规范建设。一方面,要制定人工智能新闻应用的伦理准则和行为规范,明确人工智能在新闻生产中的边界和责任,如内容真实性、算法公平性、数据隐私保护等,为人工智能的开发和应用提供道德指引。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人工智能新闻应用的伦理审查和监管机制,定期评估人工智能系统的伦理风险,及时发现和纠正违规行为。同时,也要加强对新闻从业者和公众的伦理教育,提高其对人工智能伦理问题的认识和判断力。业界可以借鉴其他领域的经验,如成立人工智能伦理委员会、发布人工智能伦理白皮书等,推动人工智能新闻伦理规范的制定和实施。

4.2 提升新闻从业者的技术素养

新闻从业者需要主动提升技术素养,以更好地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新闻生产模式。首先,新闻院校应当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将数据新闻、计算机编程、人工智能等课程纳入培养方案,强化学生的技术技能训练。其次,新闻媒体需要加大对从业者的技术培训力度,定期开展人工智能技术讲座、工作坊等活动,帮助从业者掌握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技能。再次,新闻从业者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主动学习新技术、新工具,积极参与行业交流和学术研讨,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和能力边界。

4.3 构建人机协作的新闻生产模式

新闻媒体需要积极探索人机协作的新闻生产新模式,发挥人工智能和人类智慧的互补优势。一方面,要合理分工,将重复性、规则性的任务交由人工智能系统处理,如信息搜集、数据分析、初稿撰写等;将需要专业判断和创造性思维的任务交由人类记者完成,如选题策划、深度报道、评论解读等。另一方面,要加强人机互动,利用人工智能辅助人类记者开展工作,提供智能化的信息推送、写作提示、质量检查等服务,提高人类记者的工作效率和水平。同时,也要重视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人工审核和把关,确保新闻报道的质量和导向。

4.4 重视人工智能带来的社会影响

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都要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在新闻领域应用所带来的社会影响,采取措施积极应对。对于“信息茧房”问题,媒体要优化算法,为用户推荐多样化的新闻内容;同时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公众的信息鉴别和批判能力,引导形成理性、包容的舆论生态。对于就业冲击问题,政府和媒体可以加强职业转型指导和技能培训,为新闻从业者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就业渠道;也要培育新的业态和岗位,如智能化新闻产品开发、人工智能新闻应用研究等,为从业者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例如,新华社联合搜狗发布了全球首个合成新闻主播——“AI 合成主播”。未来,新闻业需要与教育、就业等部门密切合作,共同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社会挑战,实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生成式人工智能已渗透到新闻采编各个环节,成为推动行业创新的重要力量。人工智能为新闻媒体行业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从新闻的采集、生产、分发、评估等环节促生了媒体新质生产力。新闻媒体需肩负社会责任使命,直面人工智能的风险和挑战,坚持“以人为本”,推动“智能向善”,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全面提升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应对媒介生态的深刻变革。

参考文献:

[1]田丝雨.人工智能在新闻采编中的运用及发展潜力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1,12(21):7-9.

[2]张静.人工智能新闻采编模式的认知科学哲学探究[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1,(08):33-36.

[3]李健.人工智能与新闻采编的融合与创新[J].新闻世界,2021,(02):22-24.

[4]农青静.人工智能在新闻采编中的融合与应用[J].声屏世界,2020,(17):15-16.

[5]覃琴.人工智能与新闻采编的融合与发展[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20):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