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图书馆作为思政教育基地的功能建构研究
李静波
石嘴山市图书馆 753000
0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思政课建设和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把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起来,把德育工作做得更到位、更有效。”做好少年儿童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科学的方法,适应少年儿童的年龄和特点,将抽象内容要求转化为具体行动。
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阵地,秉承"传承文明、服务社会"的使命担当,要把培育青少年思想政治素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当前数字化浪潮深刻改变着青少年阅读习惯与认知方式,传统思政教育模式正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迫切需要探索构建具备时代特色的思政教育服务体系,从而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有力支撑。
一、新时代青少年思政教育的服务场域重构
(一)政策导向与现实诉求的双重契合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要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强化图书馆等公共文化阵地的育人功能。
在"两个结合"教育方针指引下,青少年思政教育呈现三大转向:从单向灌输向交互体验转型,从文本教育向实践养成升级,从知识传授向价值塑造深化。图书馆作为"第三空间"理论的最佳实践场域,其物理空间属性与数字资源优势形成富有感召力的育人氛围。
(二)青少年思政素养培育的场域特征
当代青少年呈现"Z 世代"群体特征:信息获取碎片化与价值认知系统化的矛盾统一,社交需求多元化与政治参与理性化的辩证发展。当前高校图书馆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已呈现出教育活动多样化、空间育人特色化、育人模式协同化等特点,这为图书馆承担青少年思政素养培育提供了实践基础[1]。图书馆需把握其认知规律,构建"具身化"阅读场景,通过空间设计的情感唤醒、资源供给的精准匹配等,帮助青少年实现从认知认同到行为转化的自然过渡。
二、图书馆馆员专业能力建构的三维模型
(一)思政素养的本体性维度
图书馆馆员是青少年思政教育直接实施者,其政治判断力养成依靠系统性理论学习体系达成,这一学习体系包含政策研读、理论研习与舆情分析三个核心要素,通过定期开展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会形式,不断强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理阐释能力。同时文化阐释力提升需要悉心构建党史文献、红色家书与时代楷模相结合的三级资源库体系,要通过精心开发“四史”教育专题导读课程,培养将抽象政治话语转化为青少年易理解接受话语的转译能力。
(二)专业能力的实践性维度
资源建设的精准供给机制基于“需求侧-供给侧”动态调节模型来建立,通过运用读者画像技术绘制青少年思政阅读热力图, 精心构建包含红色经典原著与理论解读等的立体化馆藏体系,进而实现资源配置和阅读需求之间的精准匹配。阅读推广指导的情境创设要依托“情境认知导览系统”的技术提供支撑,通过精心设计“重走长征路”AR 导读与“改革开放 40 年”时间轴阅读等沉浸式学习场景,能够有效强化青少年的具身认知体验。让抽象的理论知识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焕发生机,在青少年心中扎根[2]。
通过创新利用阵地服务资源、推动优质服务资源进校园、推进“文教合作”机制,进一步整合文化资源,利用学生课后服务时间、节假日和寒暑假,面向青少年开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广大青少年艰苦奋斗、奋发向上、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丰富青少年文化生活,提升青少年政治素养。
(三)创新能力的变革性维度
在技术赋能方面,通过构建“智慧思政”服务平台推进数字化转型,运用知识图谱技术达成红色文献的智能关联推荐工作,培育青少年思政教育 UGC 生态系统,进而在技术创新与内容创造之间形成良性互动机制。协同育人的机制创新体现在“馆校社”协同育人联盟的建立过程中,通过设计“行走的思政课”实践学分认证体系手段,打造出“图书馆-学校-社区”三位一体的思政教育共同体。让各类教育资源围绕共同目标实现有机整合,最终形成多元主体携手共进、多种方式相互促进的全方位育人格局[3]。
三、思政教育服务的创新实践路径
(一)空间赋能:打造"红色文化综合体"
通过富有温度的空间叙事设计,用心营造"觉醒年代"主题阅读区域,通过文物文献数字化技术精心构建"可触摸的党史"沉浸式体验空间,温馨打造"青年思政角"等互动交流区域,让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与鲜明价值导向在空间中自然呈现。场景化服务创新体现在开发“24 小时思政云书房”、推出“红色剧本杀”阅读延伸活动等多个维度,这些贴近青少年兴趣的创新举措有效形成“查-阅-研-创”完整学习链条,让青少年能在多样化学习场景中深度参与思政教育活动。
(二)技术赋能:构建数字思政新样态
智能推荐系统运用 BERT 语义分析模型,构建针对青少年思政阅读需求推荐算法体系,实现从传统“千人一面”向个性化“千人千面”精准服务模式转型,让每位青少年都能享受到符合认知特点与兴趣偏好的定制化阅读内容。例如:通过虚拟展陈创新开发“元宇宙思政馆”,采购 AI 智慧党建沙盘,3D 数字展馆,VR 红色全景,云课堂等模块共同构建红色数字资产库等前沿技术手段,为青少年提供超越时空限制沉浸式学习体验。
(三)服务赋能:完善协同育人机制
“思政阅读导师制”通过用心组建跨界导师团队。包括招募图书馆馆员、思政教师与作家学者等,凝聚各类阅读力量,推动思政阅读创新发展,并开发“经典领读”等系列品牌活动,为青少年提供多层次且全方位的专业指导与学术引领,以此确保思政教育在专业性和亲和力之间实现有机统一。服务评价体系构建采用 Kirkpatrick 四层评估模型,建立包含阅读行为数据、知识掌握程度和价值践行表现的多维评价指标体系并形成PDCA 持续改进机制,为教育质量持续提升和服务模式优化完善提供数据支撑与决策依据。
五、结语
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新征程中,图书馆应主动担当思政教育创新发展的时代使命。通过构建"价值引领-资源支撑-服务创新"三位一体的实践体系,将图书馆打造成为青少年思想政治素养培育的创新高地,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方案。这种创新实践不仅拓展了公共文化机构的社会教育功能,更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型提供了生动注脚。
参考文献:
[1]黄丹,黄凯健,李成林.“大思政课”视域下我国高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路径研究[J].文献与数据学报,2023,5(04):3-15.
[2] 马奔晖. 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构建高校图书馆协同思政育人路径[J]. 科技资讯,2025,23(02):16-19.
[3]徐晓艳,蒋辰,李至楠.高校图书馆沉浸式思政教育实现路径探索——以东南大学图书馆为例[J].文教资料,2024,(21):93-96+108.
作者简介
李静波 1982 年 5 月,女,汉族,籍贯:宁夏平罗 大学学历,单位: 邮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