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语文阅读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作者

文明 张翠艳

重庆市渝北区新牌坊小学校 重庆市渝北区 401147

一、引言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育的核心环节,更是学生发展思维能力、提升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指出,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发展思维品质,提升核心素养[1]。然而,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仍普遍存在重视知识传授、忽视思维培养的现象,学生的阅读活动多停留在浅层理解层面,缺乏深度思考和批判性解读,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二、深度学习的内涵与理论基础(一)深度学习的概念界定

深度学习最早源于人工智能领域,后被引入教育领域。在教育学语境下,深度学习是指学习者能够批判性地理解新知识,并将其融入原有认知结构,建立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并能够将所学知识迁移应用到新情境中的种学习方式[3]。与强调机械记忆和重复训练的浅层学习相比,深度学习更注重学习过程的深度和质量,强调学习者的主动建构和意义生成。

(二)深度学习的理论基础

深度学习的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元认知理论和情境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4];元认知理论关注学习者对自身认知过程的监控和调节[5];情境学习理论则强调学习与社会文化情境的密切联系[6]。这些理论为深度学习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三)深度学习的主要特征

1. 理解与批判:注重对知识本质的深入理解,鼓励批判性思考和多角度解读

2. 联系与建构:强调新旧知识的联系,构建系统的知识网络和认知结构

3. 迁移与应用:能够将所学知识灵活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和新的学习情境

4. 主动与反思:学习者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能够进行元认

5. 协作与交流:注重学习过程中的社会互动和意义协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深度学习的重要性

(一)适应新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强调要培养学生"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1]。深度学习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它能够引导学生超越表层理解,进行深度思考和意义建构。

(二)促进核心素养发展

深度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高阶思维能力,这些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深度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掌握语文知识,更能够发展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三)改变教学现状

当前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浅层化""碎片化"等问题,亟需通过深度学习的理念和方法来破解。深度学习能够推动教学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转变,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

四、深度学习视域下阅读思维能力的培养(一)创设真实情境,激发思维动机

教师应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创设真实有意义的学习情境。例如在教学《赵州桥》时,可设计"古建筑保护员"的任务情境,让学生通过文本研读,分析赵州桥的建筑特点和文化价值,撰写保护方案并参与班级研讨。这样的情境设置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促进深度思考和实践参与。

(二)设计高阶问题,引导思维深入

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链,从记忆理解层面逐步过渡到分析评价和创造层面。以《草船借箭》教学为例,可以设计以下问题序列:

1. 基础性问题: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理解层面)

2. 分析性问题:从借箭过程可以看出人物哪些性格特点?(分析层面)

3. 评价性问题:你如何评价诸葛亮的做法?是否存在风险?(评价层面)

4. 创造性问题:如果天气发生变化,故事会怎样发展?(创造层面)

通过这样层层深入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经历了从表层到深层,从接受到创造的完整过程,有效促进了思维能力的纵深发展。

(三)促进迁移应用,拓展思维空间教师要注重知识的迁移应用,设计跨学科、跨情境的学习任务。例如

1. 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后,让学生运用文中的描写方法和说明顺序,介绍家乡的风景名胜或特产

2. 学习寓言故事后,鼓励学生创编现代版寓言,并阐述其中蕴含的哲理

3. 学习古诗文时,引导学生将古典意境与现代生活相联系,进行创意表达

通过这样的迁移应用活动,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更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使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书本走向生活。

(四)构建多元评价,关注思维过程建立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维评价体系:

1. 课堂观察:记录学生在讨论、提问、答辩中的思维表现

2. 作品分析:通过思维导图、读书笔记、研究报告等评估思维过程

3. 表现性评价:采用演讲、辩论、戏剧表演等形式评估综合能力

4. 自我反思: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日志、反思日记等进行元认知

5. 同伴互评: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合作意识

评价要注重思维过程的评估,关注学生的进步与发展,采用等级制与描述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具体、有针对性的反馈和建议。

五、实施建议与注意事项(一)教师角色转变

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要善于创设学习情境,提供学习资源,搭建思维支架,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同时,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示范深度思考的方法和态度。

(二)注重差异化教学

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分层学习任务和支持策略。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提供更具挑战性的探究任务;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要搭建适当的思维支架,通过问题提示、范例引导等方式,帮助其获得成功体验,逐步提升思维能力。

(三)强化阅读方法指导

在培养思维能力的同时,要加强阅读方法的系统指导。包括:

1. 批注阅读法: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批注、提问、联想

2. 比较阅读法:通过文本比较发现规律、深化理解

3. 群文阅读法:围绕主题阅读多篇文本,培养综合思维能

4. 项目式学习:通过完整的项目实践,培养综合应用能力

(四)营造民主课堂氛围

创建安全、民主、包容的课堂环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表达。教师要包容不同的观点,引导学生进行有理有据的讨论和交流。建立学习共同体,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交流中进步。

(五)加强信息技术融合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支持深度学

1. 利用多媒体创设生动情境

2. 运用思维可视化工具(如思

3. 借助在线平台开展协作学习

4. 利用数字资源拓展学习空间

六、结语

在深度学习视域下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教师深刻理解深度学习理念,转变教学观念,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和发展需求。通过创设真实情境激发思维动机,设计高阶问题引导思维深入,促进迁移应用拓展思维空间,构建多元评价关注思维过程,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培养其分析、评价、创造等高阶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2-15.

[2] 郭华. 深度学习及其意义[J]. 课程·教材·教法,2016, 36(11): 25-32.

[3] 安富海. 促进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 课程·教材·教法,2014, 34(11): 57-62.

[4] 刘月霞. 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 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