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绿色小麦种植技术与田间管理推广策略探讨

作者

麦麦提江·居麦

莎车县种业发展中心 新疆喀什 844700

一、我国作为全球小麦的生产与消费核心国,保障其稳定供给是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柱。然而,长期以来,国内小麦生产的增长轨迹高度依赖于要素投入(尤其化学肥料和农药)规模上的持续扩张,而非基于技术进步和资源利用效率提升的内涵式增长模式。广谱性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在压制病虫害的同时,也显著削弱了农田的自然控害能力与生态平衡;粗放的灌溉方式加剧了本就紧张的水资源供需矛盾,灌溉效率普遍偏低。然而,绿色技术从研发到田间落地应用的过程存在显著的复杂性,其中关键障碍之一便是技术推广路径的系统性缺失和基层实践对接困难等问题普遍存在,亟需进行科学的理论探讨与实践模式的创新突破。

二、绿色小麦种植技术的应用策略(一)优选生态抗逆型小麦品种并科学

绿色小麦种植体系的根基在于选择具备内在抗性优势的生态型品种,相关工作人员应依据具体生产区域的气候条件特点(如干旱、低温、干热风多发频次)、主要土壤障碍类型(如盐碱、瘠薄、酸化程度)以及区域内历年流行的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如锈病、白粉病、蚜虫的优势种群),综合筛选具有广适性、综合抗逆性强(包含抗病虫、抗旱、耐瘠薄等多重性状)、稳产性能突出且品质符合绿色食品要求的小麦品种进行推广种植[1]。

(二)实施土壤健康保育与养分资源运筹协同管理

构建绿色小麦生产模式的核心环 提升土壤系统健康水平展开,其关键在于实施减少干扰性耕作措施以减少对土壤物理结构的 茬处理方式,以增加地表覆盖度、减缓水分蒸发并促进后续腐殖 则,前期需基于多点土壤样品化验分析精准掌握田块基础肥力状 肥规律制定有机无机结合的基肥配方,优先选用符合标准的有机肥料、 部分化学氮磷投入,配合基肥深施技术降低养分损失。

(三)构建基于生态调控的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体系

绿色小麦种植中应对有害生物压力需转变依赖化学农药的传统思路,转向前置防控与生态调控协同的综合策略,田间管理重点在于通过优化农田生物栖息环境削弱有害生物爆发基础,需要秋播前清除田间及地头周边杂草寄主以减少虫源病源基数,适时调整播期避开病虫害迁入高峰期或高发窗口时段;在作物生长过程中注重保护田间自然控害力量(如捕食性天敌蜘蛛、草蛉、瓢虫等),可在田埂或条带间隙功能性种植显花蜜源植物(如菊科、豆科蜜源植物)吸引并保育天敌种群,或通过在田块外围设置林带等设施改善微气候与环境异质性。

(四)强化水分智能调控与农艺节水协同增效技术应用

三、水资源日益稀缺背景下提升灌溉 产效率是绿色小麦栽培的重要维度,相关技术策略围绕精确感知作物水分生理需求与优化灌溉 或应用叶面蒸腾监测仪,实时追踪墒情变化与作物胁迫状况以 需优先推广低压管道输水系统减少输水渗漏损失,并依据田块地 如处于地势平坦麦区可推广精准控制灌幅与流量的喷灌系统,而具 优化配置技术以提升大水漫灌的田间分配效率。

四、小麦田间管理推广的优化策略(一)健全政策引导与激励约束机制体系

推动绿色小麦田间管理技术落地的关键环节在于营造有利的政策环境,需要地方政府协同农业主管部门制定清晰的技术推广路线图与发展目标,并将绿色生产指标纳入区域农业发展规划的核心考核内容;财政支农资金应设立专项扶持科目,对采纳生态调控技术、实施精准施肥灌溉、进行土壤健康管理的规模化种植主体或合作社提供明确的物质补贴、贷款贴息或农机购置优先政策倾斜,同时探索建立基于农田化学品投入强度、秸秆综合利用率及灌溉水效率等可量化指标的生态补偿机制。

(二)创新技术适配性评估与本地化展示服务模式

克服技术推广过程中水土不服问题的核 解决方案的本地适配性与可操作性,应由省市级农技推广部门牵头组建专家团队, 耕作制度及生产基础进行深度解析,针对不同生态亚区或特定障 广的绿色管理技术包进行实用性筛选、参数细化和技术路线优 范基地构建多因素对比验证平台,设置包含品种、耕作、施肥、灌溉、 组合的田间示范处理,并全程采用标准化记录方法真实展现各项技术在本地条件下的操作细节、投入成本与管理要点。

(三)推动多元化主体协同服务网络构建与信息互联互通

有效激活社会化服务力量是提升田间管理技术渗透率的重要路径,应着力培育兼具绿色技术服务能力的新型农业服务组织(如农机合作社转型的专业托管服务商、具备生物防控资质的植保公司),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服务组织资质认证及服务标准制定等方式规范其服务行为,引导其面向中小规模种植户提供专业化的统防统治、智能灌溉、精准施肥以及土壤改良等套餐式托管或订单式服务[2]。

(四)整合精准信息服务与知识传播渠道赋能基层决策

提升田间管理决策科学化水平的基础在于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相关部门需整合农业气象监测、土壤墒情监测、病虫害监测及作物苗情监测等多源数据资源,构建覆盖县域主要麦区的关键农情实时监测预警网络系统,定期发布针对当地条件、包含时效指导意义的生产管理建议,并通过广播、电视滚动字幕、手机短信推送、村务公开信息栏以及社交媒体专号等多层次、高覆盖度的传播渠道确保预警与指导信息触达终端生产者;知识传播层面则需改变单向灌输式培训形式,开发适合农民认知习惯与接受能力的本土化传播材料(如农事操作图解手册、方言版微视频教程、关键节点操作口诀),组织经验交流会促进“农民教农民”的在地经验分享,并鼓励农技员在关键时期深入田间地头进行伴随式的诊断指导,形成动态跟进、及时反馈的农技服务闭环。

总结

综上所述,绿色小麦种植技术及其配套田间管理推广体系的系统性构建,是对接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需求与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必然选择。未来研究的重点应在进一步深化绿色生产技术的区域化、标准化与轻简化应用,同步推动政策保障、市场驱动与社区参与的多方力量整合,探索建立覆盖全产业链的绿色小麦价值实现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为中国小麦产业在资源环境紧约束背景下实现稳产保供与生态和谐的长期平衡提供更具韧性的底层支撑,为全球可持续谷物生产贡献中国方案的系统智慧。

参考文献

[1]王茜. 绿色小麦种植技术及其田间管理的推广策略 [J]. 种子科技, 2025, 43 (06): 81-83.

[2]赵宝亮. 高效开展绿色小麦种植技术及田间管理的应用与推广工作综述 [J]. 种子世界, 2025, (02): 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