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巴塘县散养藏香猪寄生虫感染情况及驱虫方案优化

作者

王晓英

巴塘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 四川省 甘孜州 627650

一、引言

藏香猪作为高原特有的原始地方畜种,肉质鲜嫩、香味浓郁,具有高钙低脂、营养丰富等特征,深受消费者喜爱。巴塘县近年来大力发展藏香猪养 按 县农业产业发展总体规划(2021 - 2025)》,在昌波乡、地巫镇、中咱镇、苏哇龙乡四个乡 配种点 20 个,培育养殖大户 360 户,建设标准化扩繁场 1 个,打造藏乡猪示范 设养猪基地 4 个 ,藏香猪合作社 24 家,养殖大户 190 余户。然而,散养模式下,藏香猪寄生虫感染问题较为突出,严重影响猪群健康和养殖效益,因此开展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及驱虫方案优化研究十分必要。

二、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巴塘县位于西部,地处横断山脉北端金沙江东岸河谷地带,属高原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长夏短。当地藏香猪养殖以散养为主,猪只活动范围广,常采食野外植物、根茎等,与外界环境接触频繁。

2.2 样本采集

在巴塘县四个藏香猪养殖重点乡镇,选取 24 家合作社及 190 余户养殖大户,随机抽取 300 头藏香猪作为研究对象。采集猪粪便样本用于寄生虫卵检查,对部分屠宰猪进行肌肉、脏器等组织采样,检查是否存在寄生虫幼虫或成虫。

2.3 检测方法

采用饱和盐水漂浮法检查粪便中的线虫卵、球虫卵等;对组织样本进行肉眼观察和切片镜检,检查猪囊尾蚴、旋毛虫等寄生虫。同时,结合临床症状观察,如猪只的精神状态、采食情况、生长发育速度、被毛状况等,综合判断寄生虫感染情况。

三、巴塘县散养藏香猪寄生虫感染情况

3.1 感染率

经检测,300 头藏香猪中,感染寄生虫的猪有 126 头,感染率为 42% 。不同养殖区域的感染率存在一定差异。

3.2 寄生虫种类

共检测出 6 种寄生虫,分别为猪蛔虫、猪囊尾蚴、猪肺丝虫、猪球虫、猪疥螨和猪毛首线虫。其中,猪蛔虫感染率最高,为 25%: ;猪囊尾蚴感染率为 12%: ;猪肺丝虫感染率为 8% ;猪球虫感染率为 10% ;猪疥螨感染率为 15%; ;猪毛首线虫感染率为 5% 。部分猪只存在混合感染情况,混合感染率为 18% 。

3.3 感染症状

感染寄生虫的藏香猪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被毛粗乱、食欲不振、生长缓慢、消瘦等症状。感染猪蛔虫的猪只,有时可见呕吐、腹泻,粪便中排出蛔虫虫体;感染猪囊尾蚴的猪,严重时在舌肌、咬肌、心肌等部位可触摸到米粒大小的硬结;感染猪肺丝虫的猪出现咳嗽、气喘等呼吸道症状;感染猪球虫的仔猪表现为腹泻,粪便呈糊状或水样,有时带血;感染猪疥螨的猪皮肤瘙痒,出现红斑、丘疹、脱毛等症状;感染猪毛首线虫的猪可出现下痢、贫血等症状。

四、现有驱虫方案分

4.1 用药情况

目前巴塘县藏香猪养殖中,常用的驱虫药物有伊维菌素、阿苯达唑等。多数养殖户每月投放 1 次驱虫药,但存在药物选择单一、剂量不准确的问题。部分养殖户仅使用伊维菌素,对一些肠道寄生虫如猪毛首线虫效果不佳;还有些养殖户不按猪只体重计算剂量,随意加大或减少用药量,影响驱虫效果。

4.2 驱虫程序

多数养殖户没有科学的驱虫程序,未根据猪只的生长阶段、季节等因素调整驱虫方案。仔猪在哺乳期和保育期感染寄生虫风险高,但部分养殖户未及时进行针对性驱虫;夏季寄生虫繁殖活跃,应适当增加驱虫次数,但实际操作中未得到有效落实。

4.3 驱虫效果

通过对养殖户的调查和回访发现,现有驱虫方案下,寄生虫感染率虽有一定控制,但仍维持在较高水平。猪只生长性能未得到明显改善,部分猪只仍出现生长缓慢、饲料转化率低等问题,说明现有驱虫方案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优化。

五、驱虫方案优化

5.1 药物选择与联合用药

根据寄生虫检测结果,选择高效、低毒、广谱的驱虫药物,并采用联合用药方式。针对猪蛔虫、猪肺丝虫、猪毛首线虫等线虫类寄生虫,选用伊维菌素和阿苯达唑联合使用。 伊维菌素干扰寄生虫的神经传导,导致虫体麻痹而死亡;阿苯达唑通过抑制寄生虫对葡萄糖的吸收, 能量耗竭而死亡。对于猪囊尾蚴,选用吡喹酮进行治疗,吡喹酮能使囊尾蚴的头节和体表受损, 失去吸 能力,最终被机体清除。针对猪球虫,选用磺胺类药物如磺胺六甲氧嘧啶进行防治。对于猪疥螨,除使用伊维菌素外,可配合外用药物如双甲脒溶液进行药浴,增强驱虫效果。

5.2 用药时间调整

根据猪只生长阶段和寄生虫流行特点,调整用药时间。仔猪在 20 - 30 日龄进行首次驱虫,使用芬苯达唑,按每千克体重 5 - 7 毫克拌料饲喂,连用 3 天,可有效驱除肠道内的蛔虫、球虫等寄生虫。保育期(60 - 70 日龄),选用伊维菌素和阿苯达唑合剂,按每千克体重 0.3 毫克伊维菌素和 5 - 10 毫克阿苯达唑拌料饲喂,连用 7天,可全面驱除体内外寄生虫。成年猪每季度驱虫 1 次,春季(3 - 4 月)和秋季(9 - 10 月)选用伊维菌素和阿苯达唑联合用药,夏季(6 - 7 月)因寄生虫繁殖活跃,增加 1 次驱虫,可选用多拉菌素进行皮下注射,按每千克体重 0.3 毫克注射。对于怀孕母猪,在产前 2 - 3 周选用安全性高的药物如阿维菌素进行驱虫,避免对胎儿造成影响。

5.3 加强饲养管理

保持猪舍清洁干燥,定期清理粪便,每周至少清理 2 - 3 次,并对粪便进行堆积发酵处理,利用生物热杀死粪便中的寄生虫卵和幼虫。定期对猪舍、食槽、用具等进行消毒,每周消毒 1 - 2 次,可选用过氧乙酸、戊二醛等消毒剂。合理分群饲养,按猪只的年龄、体重、性别等进行分群,避免密度过大,减少寄生虫传播机会。加强猪只营养,保证饲料营养均衡,适量添加维生素、矿物质等添加剂,提高猪只免疫力,增强对寄生虫的抵抗力。

5.4 定期监测与评估

建立寄生虫监测制度,每月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猪只进行粪便检查和血液检测,监测寄生虫感染情况。每季度对驱虫效果进行评估,通过观察猪只的临床症状、生长性能(如体重增长、饲料转化率等)以及再次检测寄生虫感染率等指标,判断驱虫方案的有效性。根据监测和评估结果,及时调整驱虫药物种类、剂量和用药时间,确保驱虫方案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六、优化驱虫方案的实施效果

在部分养殖场和养殖户中实施优化后的驱虫方案 3 个月后,进行效果评估。结果显示,藏香猪的寄生虫感染率显著下降,从原来的 42% 降至 18% 。猪只的精神状态明显改善,被毛顺滑有光泽,采食量增加,生长速度加快。对比实施前后猪只的体重,平均日增重提高了15 - 20 克,饲料转化率提高了 8%-10% 。猪只的发病率也有所降低,因寄生虫感染导致的疾病减少,养殖效益得到显著提升。

七、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明确了巴塘县散养藏香猪的寄生虫感染情况,通过对现有驱虫方案的分析,提出了优化措施。优化后的驱虫方案在药物选择、用药时间、饲养管理和监测评估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改进,实施效果显著,有效降低了寄生虫感染率,提高了猪只的健康水平和养殖效益。未来,随着巴塘县藏香猪养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应持续关注寄生虫感染动态,加强对养殖户的技术培训和指导,不断完善驱虫方案,同时结合先进的检测技术和管理理念,保障藏香猪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彦光.范春。迪庆藏香猪实验动物化研究进展 [J]. 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24 (05):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