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提升公安机关新质战斗力背景下网络化信息化人才培养研究

作者

李文江 贺佳

黑龙江公安警官职业学院

关键词:公安机关新质战斗力、网络化信息化人才、习近平思想、课程思政、公安院校建设

一、提升公安机关新质战斗力背景下,公安院校网络化信息化人才培养现状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空间已成为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重要领域。公安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提升新质公安战斗力迫在眉睫。新质公安战斗力以科技为核心驱动力,其中网络信息化能力是关键要素。网络信息化人才能够运用先进技术手段打击网络犯罪、维护网络安全、优化警务流程。公安院校作为培养公安专业人才的主阵地,承担着为公安队伍输送高素质网络信息化人才的重任。深入研究网络化信息化人才培养路径,对于提升公安工作现代化水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具有深远意义。

(一)提升公安机关新质战斗力新形势

1994 年以来,我国网民数量不断攀升,2025 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2024 年 12 月,我国网民达 11.08 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 77.16%o 。我国域名总数为 3302 万个。截至 3 月末,全国光缆线路总长度达到 7454 万公里,同比增长13.7‰ 。其中接入网光缆、本地网中继光缆和长途光缆线路所占比重分别为 59.2% 、39.3% 和 1.5% 。千兆光纤宽带网络建设稳步推进。全国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数量达12.24亿个,比上年末净增 2191 万个。其中,光纤接入(FTTH/O)端口达到 11.8 亿个,比上年末净增 2085 万个,占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的 96.5% 。具备千兆网络服务能力的10GPON 端口数达 2925 万个,比上年末净增 104.9 万个。

信息技术的发展是把双刃剑给我们生活带来便利,给企业带来了更高的效率和利益。也正因如此给犯罪分子可乘之机。我国网络执法方面的信息化建设和技术能力还不能完全满足实际需求。如电子取证设备是网络执法调查取证的重要工具,但由于电子取证设备的购买、维护成本都很高,使得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行政机关没有充足的财力购置,影响了网络犯罪案件的侦破效率。另一方面,我国网络警务人员的整体专业素养仍需提高。不少网络违法犯罪行为技术性较强,这就要求网络警务人员既要有较强的基本警务技能,又要有信息技术领域的过硬专业素质。然而,当前我国的网络警察队伍的整体综合素质还达不到这样的要求。第三,执法体制不顺畅,网络安全执法的体制和机制不完善,影响了执法效率和效果。第四,网络巡查能力不匹配,网络案件线索发现难,网络巡查能力与网络市场监管执法履职要求不匹配,导致案件线索发现难。总之,我国网络执法水平亟待提高,网络信息化人才培养研究势在必行。

(二)优化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

多数公安院校已认识到网络信息化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制定了相应培养目标,旨在培养具备扎实公安专业知识与网络信息技术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课程体系中,除传统公安专业课程外,增加了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数据分析等信息化课程。然而,部分院校课程设置存在衔接不紧密问题,理论课程比重较大,实践课程相对不足,导致学生知识体系碎片化,难以将所学知识有效应用于实际警务工作。例如,在一些院校中,网络安全课程侧重于理论讲解,学生对网络攻击与防御的实践操作缺乏深入体验,面对复杂网络安全事件时应对能力不足。

(三)关注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目前,公安院校网络信息化相关专业教师部分来自计算机等相关专业,缺乏公安实战经验;部分有公安工作背景的教师,在信息技术的前沿知识与技能掌握上有所欠缺。这使得教学过程中难以将公安实战案例与先进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影响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网络犯罪侦查课程时,教师由于缺乏实际办案中对最新网络犯罪手段的应对经验,无法生动详细地向学生传授有效的侦查策略与技术应用。

(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对于网络信息化人才培养至关重要。部分公安院校建立了实验室,开展模拟实验教学,但与实际公安工作场景存在差距。校外实践基地建设虽有一定进展,但在实践内容深度、实践指导力度等方面有待加强。学生在实践基地实习时,可能仅参与简单基础工作,难以接触到核心网络信息化警务工作。例如,一些学生在公安机关实习时,只是协助整理数据,无法参与到网络犯罪案件的深度侦查与分析工作中,实践锻炼效果有限。

(五)提升学生能力与素质培养

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学生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分析等基础能力上有一定提升,但在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复杂问题、创新能力方面较为薄弱。在素质培养上,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培养虽受重视,但在与网络信息化专业特点结合上不够紧密,未能充分引导学生在网络空间践行公安职业道德与使命担当。例如,部分学生在面对网络上复杂信息时,缺乏坚定政治立场与敏锐洞察力,难以从公安工作角度正确判断信

息价值与潜在风险。

公安院校网络化信息化人才培养现状的分析,发现存在课程体系不完善、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学生管理方式有待改进等问题。融合课程思政,加强公安院校队伍建设与学生管理,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在课程思政融入方面,通过挖掘专业课程思政元素、将思政教育与实践教学结合,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与职业道德。在队伍建设上,加强师资队伍与管理队伍建设,提升队伍整体素质,为人才培养提供保障。在学生管理优化中,创新管理模式,提供个性化培养与发展支持,促进学生成长。通过这些措施,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网络化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为提升新质公安战斗力输送优秀人才,推动公安事业在网络化信息化时代不断向前发展,维护国家网络安全与社会稳定。

二、课程思政在公安院校网络化信息化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

(一)课程思政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网安系第一时间明确课程思政在网络化信息化人才培养中的目标,即培养学生坚定政治立场、高尚职业道德与强烈社会责任感。在专业课程内容上,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在计算机网络课程中,讲解网络技术发展历程,积极融入我国在网络技术领域自主创新、打破国外技术封锁的奋斗故事,培养学生爱国情怀与创新精神。在网络犯罪侦查课程中,结合案例分析,强调公正执法、保护人权等职业道德要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执法理念。在教育教学红已经取得良好效果。

(二)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法

网安系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运用案例教学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网络化信息化警务案例,如“净网”行动中的典型案件,组织学生讨论案件办理中的思政问题,如如何在执法中体现党的领导、如何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等。与此同时,开展项目式教学,让学生参与网络安全项目实践,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引导学生将思政要求落实到具体任务中,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与责任担当意识。利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通过网络平台推送思政学习资源,开展线上讨论,线下进行案例分析与实践操作,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构建科学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网安系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从学生知识掌握、能力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发展等多维度进行评价。在知识与能力评价中,考查学生对网络化信息化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思想政治素质评价方面,通过学生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参与度、实践项目中的行为表现等,评价学生政治立场、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发展情况。例如,观察学生在网络安全项目实践中,面对利益诱惑时是否坚守职业道德底线,以此作为评价指标之一。

三、公安院校队伍建设与学生管理对网络化信息化人才培养的影响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与专业发展

网安系加强院校学院网络化信息化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引进具有丰富公安实战经验与高学历的网络化信息化专业人才,充实教师队伍。另一方面,加强现有教师培训,定期选派教师到公安机关挂职锻炼,参与实际网络化信息化警务工作,提升教师实战能力。鼓励教师参加学术交流活动、专业培训课程,了解学科前沿动态,促进专业发展。例如,教师在公安机关挂职期间,参与网络犯罪案件侦破工作,积累实战经验后,将实际案例与最新侦查技术带回课堂,丰富教学内容。

(二)优化学生管理模式,适应新质公安人才培养需求

优化学生管理模式,适应网络化信息化人才培养需求。加强警务化管理,培养学生纪律意识、团队协作精神与执行力。同时,注重个性化管理,关注学生在网络化信息化领域的兴趣与特长,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发展空间。例如,成立网络安全、数据分析等兴趣小组,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科研项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创新能力。在学生管理中,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学生学习与生活管理平台,实时掌握学生学习进度、思想动态,及时提供指导与帮助。

(三)优化警营文化建设,助力新质网络安全人才培养

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助力网络化信息化人才培养。开展网络安全文化节、科技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建设网络化信息化文化长廊,展示网络化信息化领域的先进技术、优秀成果以及公安英模在网络化信息化工作中的事迹,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传播正能量,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例如,在网络安全文化节中,举办网络安全技术挑战赛、网络安全知识科普展等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提升学生网络安全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