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Internet

数字媒体时代软新闻的跨文化传播路径探索

作者

权愈景

延边大学 133000

信息传播方式的演进不断重构着公众的阅读习惯与接收路径,软新闻作为一种以情感唤起和个体经验为依托的表达形态,日益获得国际受众的青睐。其轻松柔性的语言风格、多样化的叙事手法,使其在多元文化语境中更具穿透力与共情力。在国家形象建构和文化软实力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探讨软新闻在数字媒体语境下如何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传播,具有现实紧迫性与战略价值。

一、数字媒体时代软新闻传播的新特征

(一)软新闻的界定与演变

软新闻区别于以事实性和公共事务为核心的硬新闻,更注重情感表达与人文关怀,常涉及生活、娱乐、文化等题材。随着媒体市场化和受众阅读习惯的变化,软新闻逐渐成为主流内容之一。数字媒体时代的软新闻在内容形态和传播逻辑上更趋“场景化”“个体化”“情绪驱动”,传播模式由权威主导转向情感共鸣导向,呈现出强烈的用户适配特征。

(二)数字媒体生态对软新闻的塑造

数字媒体平台改变了新闻的生成与传播方式。碎片化信息结构、社交互动机制和算法推荐共同推动软新闻向高度可视化与可转发方向发展[1]。平台倾向推送情绪化、轻量级内容,使软新闻内容设计趋于“感官逻辑”主导,以情绪激励、视觉吸引为优先标准,强调内容的即时触达与病毒式扩散能力。

(三)数字软新闻的叙事策略

软新闻在叙事上强调“以人为本”,通过情感渲染和第一人称视角营造亲近感,增强叙述的感染力。在形式上,采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多模态融合方式强化信息表达的可视化和沉浸感。例如各类人物纪实、前线影像、短视频纪实性剪辑,借助真实场景和个体情绪推动信息的跨文化接受与扩散 [2]。

二、软新闻跨文化传播的现实挑战

(一)文化认知差异的影响

软新闻依赖情感与价值观表达,跨文化传播中易因文化语境差异产生误读。如“家国情怀”等叙事在西方语境中常被误解为“国家宣传”,影响传播效果。若缺乏文化背景交代,传统节日或民俗类内容也可能在异文化中陷入“文化真空”。

(二)语言与翻译的障碍

软新闻常用隐喻、情绪化语言,在翻译中易造成语义偏差。如“人间烟火气”直译英文后失去原有情感表达。当前多依赖机器翻译,忽视文化语境的适配,应强调语用等效,实现文化意涵的“重构”而非“替代”。

(三)平台环境与算法偏见

国际主流平台带有明显西方价值导向,对中国软新闻存在“降权”与曝光屏蔽现象。同时,推荐算法加剧信息茧房效应,使软新闻难以突破本土圈层,限制其国际传播范围与影响力。

(四)受众心理与接受路径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情感逻辑与叙述偏好存在差异。中国媒体偏好集体主义叙事,而西方受众更重视个体体验。软新闻在跨文化传播中需基于受众心理调适表达方式,避免以本土价值框架套用异文化受众。

三、数字媒体背景下软新闻跨文化传播的路径优化

(一)构建文化适配的内容体系

首先,应加强对目标文化的用户研究,通过调研分析目标国家或地区的受众兴趣偏好、情绪触发点、媒介信任度及价值体系,制定更加精细化、有针对性的内容策略。其次,可采用“微叙事”与“深语境”相结合的方式,既在表达上以短平快切入受众视野,亦保留适度的文化背景解释和社会语境链接,实现文化内核的“软着陆”。如在“一带一路”报道中,可通过讲述中外青年联合创业、生活交融、情感共建等个人故事,引入宏观政策语境,实现个体叙事与国家叙事的有机融合。

(二)多语种传播与本土化策略并重

跨文化传播不应止步于多语种发布,而应注重“文化语义再构”。可建设一支具有目标语文化背景的内容策划与编辑团队,对中文原稿进行“情境式改写”,并结合目标文化的传播风格进行语言润色。此外,鼓励与本地传媒、KOL 合作,通过在地化生产与“第三方讲述”,增强内容的可信度与认同感。例如,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近年来通过在非洲、中东设置海外工作站,结合当地语境推出原创软新闻内容,取得良好反馈。

(三)强化平台策略与传播渠道建设

应根据不同平台的技术逻辑与用户结构制定差异化运营策略。在短视频平台如 TikTok,应强化视觉叙事与情绪渲染,适当减少信息密度;在播客平台可利用口述故事增强真实感与沉浸感;在 X(原Twitter)等平台,应注重话题标签构建与事件节奏匹配,提升内容曝光效率 [3]。此外,需建立基于数据反馈的内容优化系统,如通过热词分析、跳出率监控、转评数据挖掘等方式,持续动态调整内容策略。

(四)提升跨文化传播主体的媒介素养

高质量的跨文化软新闻传播离不开具备复合能力的内容人才。传播主体应熟悉国际舆论环境,理解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语言禁忌、政治敏感点与受众心理差异,具备跨语种表达与文化适配的能力。应加强相关课程培训与实战演练,推动传媒高校与国际新闻机构的联合培养计划,构建多语种、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传播人才体系。同时,应建立科学的传播效果评估体系,从受众到达率、内容反馈质量、话题互动频次、媒体二次引用等多维指标出发,量化传播成效,形成数据驱动的闭环优化路径。

总结:软新闻在数字媒体语境下展现出强大的跨文化传播潜力,但其传播效果仍受制于文化差异、语言转译与平台机制等多重因素。要提升其国际传播力,需从内容本地化、语言适配、平台策略与人才培养等方面协同发力。未来,构建具有文化敏感性与全球视野的软新闻传播体系,将成为提升国家文化影响力的重要路径之一。

参考文献:

[1] 姚冲 . 数字媒体时代短视频新闻传播创新探索 [J]. 中国报业 ,2024,(23):216-217.

[2] 李莉文 , 李曦 , 张春朗 . 数字媒体时代软新闻的跨文化传播路径分析 [J]. 声屏世界 ,2025,(04):13-17.

[3] 帕丽扎·努热木 . 中华文化在数字媒体时代的传播与跨文化影响——以网络短视频为例 [J]. 中外文化交流 ,2024,(07):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