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谈我国环境检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作者

牟士叶

连云港市灌云生态环境监测站 江苏连云港 222000

摘要:环境检测是确保环境质量和生态安全的关键手段。当前,我国环境检测面临数据精度不足、监测设施短缺及监测能力有限等核心问题。为应对这些挑战,本文提出强化政策法规的制定与执行,以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加大投入,完善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实现更全面的环境监控。通过这些综合措施的实施提升我国环境检测水平,为环境保护提供更加坚实的科学支撑和技术保障,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关键词:环境检测;数据精度;检测设施;解决措施

引言:环境检测在环保领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评估环境质量、预警环境风险的重要依据,还是制定科学环保政策的基础。然而,当前我国环境检测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应有的效能。为了全面把握我国环境质量的真实状况,及时预警潜在的环境风险,并据此制定出更加精准有效的环保政策,对环境检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显得尤为迫切。本文旨在通过系统梳理我国环境检测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以期为推动环境检测工作的健康发展、提升环境保护水平提供有益参考。

1.我国环境检测中存在的问题

1.1 数据精度缺乏保障

环境检测数据的精度是衡量环境质量状况的关键指标,它直接关系到环境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我国部分地区,环境检测数据精度不高的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制约环境质量评估有效性的重要因素。检测设备的老化是影响数据精度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型的环境检测设备不断涌现,其精度和稳定性得到了显著提升。然而,在我国一些地区,由于资金不足或意识不到位,检测设备未能得到及时更新,导致设备老化严重,测量精度大打折扣。校准是保障环境检测设备测量精度的基础性工作。部分单位缺乏完善的校准操作规程,导致校准过程随意性较大。例如,在温度传感器校准时未严格按照标准温度点进行多点校准,仅进行简单的一点校正。同时,不同地区、不同机构使用的校准标准可能存在差异,这种标准上的不统一直接影响到设备测量结果的可比性。校准工作对技术人员的专业素养要求较高,一些操作人员缺乏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在校准过程中容易出现误操作[1]。

1.2 监测设施不足

在我国辽阔的国土范围内,环境监测设施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技术支撑,其覆盖密度与运行效能直接关系着环境治理成效。值得关注的是,偏远区域与农村地带普遍存在监测设备配置不足的现状,这种结构性短板已成为制约全域环境质量监测体系建设的突出问题

从设备配置现状来看,边远地区的监测站点普遍存在设备种类不全、功能单一的现象。以典型山区为例,现有站点多集中于大气质量基础监测,对水环境质量、土壤污染状况等关键指标的监测能力明显薄弱。受限于资金投入和技术条件,这类区域的监测站点建设普遍滞后于实际需求,设备迭代周期过长直接制约了监测能力的提升。监测网络覆盖不足导致的环境数据缺失问题尤为突出。由于缺乏系统化、连续性的监测手段,大量环境质量基础数据未能形成有效积累。这种数据断层不仅影响环境质量演变规律的科学研判,更使得环境治理决策面临数据支撑不足的困境。

1.3 监测能力不充分

环境监测作为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基础,在环境质量评估、污染源监管、环境风险预警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我国环境监测事业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在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对比中,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检测方法层面,我国部分监测机构仍主要依赖传统检测手段。这些方法虽然能够满足基本监测需求,但在检测精度、效率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特别是在面对新型污染物时,传统方法往往力不从心[2]。国际上已广泛应用的高精度质谱联用技术、光谱分析技术等,在我国尚未得到全面推广和应用。 技术手段的落后更是制约我国环境监测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现代环境监测需要依托遥感监测、在线监测等先进技术手段。这些技术能够实现大范围、全天候的环境数据获取,显著提升监测效率和准确性。然而,受制于资金投入不足、技术储备薄弱等因素,我国在这些领域的应用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2.解决措施

2.1 加强政策法规制定

环境质量监测的核心功能在于全面反映生态环境状况为,制定科学决策提供准确依据。国家需通过立法建立规范化的制度体系,明确重点监测项目的实施目标、覆盖范围及执行周期,确保监测行为全过程有章可循。制度建设中应重点完善数据质量控制,机制形成数据涵盖采集、传输、分析全流程的质量保障体系。

针对监测数据真实性问题,建立技术与管理双重保障。机制技术层面需制定统一检测标准,开发具备全程追溯功能的质量管理系统,实现数据每个节点的可核查性。管理层面引入独立验证制度,由具备专业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开展交叉比对验证,形成多维监管度的体系。环境监测网络建设需维度在三个实现突破空间:布局方面构建全域的覆盖监测站点网络时间,维度建立持续动态的数据采集系统,层面管理打造标准统一的数据处理中心平台。配套建设方面应当建立,数据质量复核制度,组织专业技术团队对异常数据进行溯源核查,保障数据链条的连续性和准确性。完善信息公开对制度提升监管效能具有关键作用。行政主管部门应建立分级分类的信息披露机制周期,按发布不同层级的环境质量,报告同时设立公众问询反馈渠道,形成社会监督监管与技术的协同。机制这种透明化的运作模式有利于增强环境治理的公信力。

2.2 完善监测网络建设

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复杂多样,不同地区面临的环境问题存在显著差异。东部沿海地区由于人口密集、工业发达,主要面临海洋污染、城市空气质量以及水体富营养化等问题;而西部内陆地区则受自然条件限制,更容易出现沙漠化、水资源短缺以及生态退化等环境问题。因此,在环境监测网络的建设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地域差异,合理规划和布局监测站点,确保各区域的环境问题都能得到全面覆盖。首先,在监测站点的布局上,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特征和环境问题特点进行科学选址。在监测网络空间布局方面,需充分考量地域环境特征实施差异化配置。针对东部沿海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区域,应优先部署大气污染与海洋环境监测站点,重点追踪细颗粒物、光化学烟雾等典型污染物浓度波动,同步强化港口区域及入海口水质动态监控[3]。西部生态脆弱区则需构建以土地退化防治为核心的监测体系,重点监测区域应覆盖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带、西北干旱区荒漠化前沿以及西南喀斯特石漠化区域。在河西走廊等典型区域,通过建立土壤墒情与植被指数长期观测站,可有效评估防风固沙工程的实施成效,为绿洲生态保护提供数据支撑。持续性的时序数据积累对环境治理具有基础性作用。

3.结束语

环境检测是环境治理的重要基础,我国环境检测事业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面临数据精度不足、监测设施短缺、监测能力有限等问题。为提升环境检测水平,需加强政策法规制定,完善监测网络建设,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并加强监测队伍建设。通过多方努力,才能为环境保护提供更加坚实的科学支撑和技术保障,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元秋.浅析环境检测技术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中国设备工程,2023,(12):18-20.

[2]陈正.基于环境检测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探讨[J].清洗世界,2023,39(05):187-189.

[3]何明乙.浅谈我国环境检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资源节约与环保,2022,(10):65-68.